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风病患者中医分型辨证与头颅CT影像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再经过CT影像学检查,通过比较辨证分期结果与CT检查结果,探讨其内在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型结果:30例为中脏腑者,26例为中经脉者,中脏腑者中脑出血患者20例(66.7%),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脑出血量较大,存在明显占位效应,中经络者中脑梗死患者有19例(73.1%),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灶多发于基底节区域。结论:中风患者的颅脑部cT诊断能够使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更加规范和客观,有利于提高中医对该病的辨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CT与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风中经络患者10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实施MRI与CT扫描,检查病灶大小及分布部位,对5种中风中经络分型CT与MRI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CT与MR I表现上,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的病灶分布部位较为接近,其中气虚血瘀证病灶在放射冠状区域较为集中,风痰阻络证病灶在基底节区较为集中;两者CT病灶分布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痰热腑实证CT与MRI病灶大小主要为大片状,其余4种主要为小片状,而在病灶大小上,痰热腑实证与其余4种分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CT与MRI影像学上,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中部分分型具有一定特点,其中痰热腑实证病灶主要为大片状,其余则为小片状;气虚血瘀证病灶以放射冠状区域较为多见,而风痰阻络证病灶以基底节区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CT与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97例中风中经络患者采用辨证分型并进行CT与MRI扫描,检查病灶分布部位及病灶大小,分析不同中风中经络分型CT与MRI特点。结果:在病灶分布部位上,中风中经络不同分型在CT与MRI表现上较为接近。其中,风痰阻络证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CT:67.6%;MRI:66.7%);气虚血瘀证病灶主要集中在放射冠区域(CT:50.0%;MRI:50.7%);两者CT病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大小特点上,痰热腑实证CT(84.6%)与MRI(84.6%)病灶均以大片状病灶为主,而其余4型CT与MRI病灶均主要为小片状病灶。痰热腑实证与其余4型CT、MRI病灶大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中部分分型在CT、MRI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风痰阻络证病灶部位多集中于基底节区,气虚血瘀证病灶以放射冠区较为多见,痰热腑实证以大片状梗死灶为主,其余4型以小片状梗死灶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性中风急症证候与颅脑CT影像的关系,以求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法:根据15例丘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颅脑 CT 影像诊断和相应出现中医证候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将丘脑出血超急期中医中风诊断为:中风中脏腑、肝阳暴张,风火夹痰,上蒙清窍,闭证,或脱证闭症并见;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结论:结合 CT 诊断,丘脑出血性中风证候特点是突然神昏、半身麻木,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眼歪斜,双目斜视;以神昏,半身麻木和半身不遂多见。颅脑CT检查可以及时确诊。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与影像诊断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与影像诊断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 6 7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辨证分型同颅脑CT/MR影像的相关性。结果 中经络各证型可表现为大面积、局灶性、腔隙性梗死病灶 ,中脏腑则以大面积梗死为绝大多数 ;各个部位的梗死都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为主 ;各种证型与大面积、局灶性、腔隙性梗死的相关系数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关性 ,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参考CT/MR结果有利于临床的辨证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中风常见的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CT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探讨中经络证与中脏腑证脑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选取的180例中风患者进行头部CT扫描,观察、记录病变的种类、病灶密度、脑出血量、病变部位、病灶范围以及中线移位、脑室改变等情况,并利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归纳,总结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中经络证者在脑CT表现上以脑梗塞为主,病灶密度值低,出血量少,范围小,病变以基底区为主,对脑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病情相对较轻,而中脏腑证者脑CT结果以脑出血为主,病灶密度值高,出血量多,范围大,病变以基底区及脑叶区为主,对脑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大,病情相对较重。而中风脱证患者的脑出血量多于闭证患者,病灶范围也大于中风闭证患者,病情较中风闭证更严重。结论:脑中风患者脑CT影像结果与临床辨证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CT影像学结论可以成为中医临床辨证诊断的微观、量化指标和重要参考依据,为中医辨证在微观方面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性中风证型与颅脑CT影像的关系,以求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法 根据67例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入院24h内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影像诊断和相应出现中风急症证型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将脑出血超急期中风急诊证型诊断为:少数出血量少的病例诊断为中风中经络,绝大部分表现为中风中脏腑、肝阳暴张,风火夹痰,上蒙清窍,闭证、闭证脱证并见,相互演变.结论 脑出血性中风证型特点是突然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还可见瞳神大小变化,气粗痰鸣,四肢痉强或瘫软,舌强、舌短或汗出肢冷等显著的临床证型,CT可以及时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的关系,为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资料,将其中医证型分为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观察并记录MRA资料里颅内动脉血管狭窄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影像学信息,研究其MRA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352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中,肝阳暴亢证21例,风痰阻络证134例,痰热腑实证18例,气虚血瘀证119例,阴虚风动证60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肝阳暴亢证和风痰阻络证颅内动脉中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痰热腑实证颅内动脉闭塞所占比例最高,气虚血瘀证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阴虚风动证颅内动脉轻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MRA表现存在相关性,MR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风各证型的脑CT表现,总结病变特性。方法:选取英德市浛洸镇中心卫生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中风患者5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总结病变的性质、位置、大小。结果:中风可分为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中经络证主要为脑梗死,中脏腑证主要为脑出血;中经络证主要是小病变,其中中经络Ⅰ型多为脑梗死,中经络Ⅱ型主要为脑出血;中脏腑证主要是大病变,中脏腑阳闭病变多存在脑组织深部。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评价中风能够反映脑组织病变的程度,但是无法确定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具体位置,结合CT检查对于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辨证分型与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21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观察各证型组病例的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91.95%为中经络,9.05%为中脏腑.风痰阻络、痰热腑实血脂较正常组升高(P<0.01),肝阳暴亢、痰热腑实的血压较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高(P<0.05~0.01),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型的血液流变学较正常升高(P<0.05~0.01).结论: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指标可为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67例中风病的CT扫描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7例急性中风的临床与CT扫描进行分析,认为中医经络脏腑证候分类非指具体部位,而是反映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中经络以低密度、小病灶改变为主;中脏腑以高密度、大病灶为主,两者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01,有显著差异,而病变部位不管中经络还是中脏腑都以基底节为主,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中风病情轻重及预后取决病变性质(出血还是缺血)和病灶范围大小,临床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影像学征象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16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查,采集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等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部位在脑叶以气虚血瘀证多见,病灶部位在基底节、丘脑、小脑以风痰阻络证多见。缺血性梗死灶的大小亦与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P0.05),腔隙性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以风痰阻络证多见,而中小面积脑梗死以气虚血瘀证多见。而病灶ADC值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脑MR-DWI存在相关性,MR-DW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不同中医证型的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曼  刘晓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467-2468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风辨证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证型,其中中风中经络又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中医护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笔者主要就中风中经络的不同证型浅谈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风中医证型与颅脑CT表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洁  陈雁 《四川中医》2007,25(11):27-28
目的:探讨中风中医证型与CT表现关系。方法:对120例中风患者的辨证分型与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经络型CT表现以腔隙性脑梗死居多,中脏腑型CT表现以脑出血居多。结论:中风中医证型与CT表现存在明显相关性,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历及头颅MRI影像资料回顾性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MRI影像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0月之间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住院病历542份,收集病人的中医辨证分型资料和头颅MRI资料,统一诊断标准,统一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542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历及MRI影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MRI影像在病变部位的数据,探讨缺血性中风与头颅MR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所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例中,头颅MRI影像显示病灶位于基底节、内囊的比例最高。对不同证型,同一部位发生的比例进行比较,病灶位于基底节、内囊,中医证型为风火上扰证的比例最高;痰热腑实证病灶位于脑干的比例最高;痰热内闭证病灶位于脑叶比例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灶部位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中风CT诊断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头部CT断层扫描的检查方法,从病变性质、病灶范围等方面观察分析了急性中风患者不同证型的影像特征与各型之间的差异,以探讨不同证型的病变基础。为从影像学角度研究证的实质及辨证分型诊断提供客观依据。1 资料与方法 中风患者206例,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考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的“中风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均经临床主治医师以上认定。属中经络型者144例,其中男96例,女48例,年龄37~50岁33例,51~6O岁42例,61~70岁56例,71~82岁13例。首次发病者83例,有中风病史者61例。主要症状为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检查了36例中风急性期患者血小板丙二醛生成量及贫血小板血浆TXB_2水平。根据 CT 检查,19例诊断为出血性中风,17例为缺血性中风;按中医辨证分型,16例为中脏腑,20例为中经络。检查结果表明中风患者血小板丙二醛(MDA)生成量低于正常对照值,贫血浆 TXB_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值。这种异常值是中风急性期的共同特点,它与 CT 诊断分类或中风辨证分型不相关联,表明稳定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在中风的预防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02例中风病先兆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与头颅CT影像对比研究,探索中医中风先兆证的CT影像规律性。方法:对102例临床按中医诊断为中风先兆期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通过双盲法CT影像研究,观察其病变性质、部位、大小范围、脑实质弥漫性病变与陈旧病变等情况。结果:中风先兆证的头颅CT影像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具体各证候之间缺乏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颅CT扫描可以为中医辨证为中风先兆证的患者提供一定的辨证、辨期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腑泻浊法对急性脑梗死促醒作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对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属中风-中脏腑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腑泻浊中药。结果治疗组神志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泻浊法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属中风-中脏腑患者的疗效,且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在中医治疗下的证候演变,探索中风痰热腑实的发生及演变规律,以期实现临床精确干预。方法: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99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以中风为第一诊断、发病72 h以内入院且本次住院时间累计超过30 d的患者的住院资料,病程中出现痰热腑实证的患者为痰热腑实证组,共169例,运用秩和检验及转移率矩阵分析痰热腑实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1)始发状态为痰热证的患者更易出现痰热腑实(87.6%),尤其在中脏腑患者里更为突出(95.5%),而未出现痰热腑实证的患者,其始发状态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为主(51%);(2)痰热腑实的演变规律大致为痰热证—痰热腑实证—痰瘀阻络证—气虚证,但是中经络与中脏腑的演变规律存在部分差异。不同的证候发展阶段对于疾病总体存在不同意义。结论:痰热腑实证遵循着固定的发生及演变规律,合理地应用演变规律,可以优化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