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倪海龙  王勤美  瞿佳 《眼科研究》2002,20(6):526-53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及其在术后屈光回退中所起的作用;分析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47例89眼施行LASIK,其中49眼高度近视,40眼中低度近视。术前与术后1个月,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网检测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及隆起度。分析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隆起度变化的相关因素。 结果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后表面隆起度的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64±0.23)D/(-7.19±O.28)D,P<0.05;(24.57±10.74)μm/(56.98±15.60)μm,P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LASIK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对197例(370只眼)行LASIK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3个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的变化。结果 LASIK术后随访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LASIK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损伤,不会造成角膜中央部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和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厚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Li L  Xie LM  Yang B  Deng Y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19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设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中手术切削量,分析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对650例(1275只眼)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1、3、6及12个月追踪观察角膜厚度及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通过术中角膜测厚发现准分子激光机显示的角膜切削深度与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平均相差(32.15士7.23)μm。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在术后6个月以后趋于稳定。屈光度数回退量与年龄、角膜床厚度呈负相关,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角膜厚度和屈光状态的稳定需6个月时间,年龄是影响LASIK术后屈光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掌握术中的实际切削深度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新技术 ,其疗效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获得广泛认可[1 ,2 ] ,但该手术的潜在危险性 ,尤其是其光毒作用对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尚需深入研究。我院自 1 996年 1 0月至 1 998年 7月采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2 52 3例 (2 90 8只眼 ) ,现收集相关资料研究LASI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 997年 1 0月至 1 998年 5月在我院门诊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 92例 (1 76只眼 ) ,男…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并逐步趋向完善的一种角膜屈光手术。LASIK术后角膜扩张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现就当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才认识的LASIK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且不可逆转。本文对其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才认识的LASIK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视力严重损害,且不可逆转。本对其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角膜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分析近视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空间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Ⅱ)观察48例(89眼)LASIK术前及术后1~3 d、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和角膜最薄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前表面高度迅速变平,到第1周时达最大量,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升;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和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正相关,切削比百分数(切削厚度占最薄角膜厚度比)与之呈直线负相关。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即前凸,并达最大量,术后第1周时较快回落,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落;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术前最薄角膜厚度、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负相关,切削比百分数与之呈直线正相关。术后1~3 d角膜最薄,厚度最小,随着时间延长至术后第6个月均逐渐增厚,但速度逐渐减慢;术后1~3 d的实际角膜最薄厚度平均为(424±65.0)μm,比预计角膜最薄厚度平均值(463.9±42.1)μm低,差异有显著性(t=3.218,0.001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远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199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70例(140只眼)LASIK手术后远期患者(6~17年)进行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平均随访年限(8.68±3.74)年。同时选取该院眼科激光视力矫正中心行手术前检查并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患者63例(126只眼),手术前及手术后早期1~3月,平均随访时间(1.73±0.75)个月作为未手术对照组及手术后早期对照组。应用CorvisST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可获得第一次压平长度(AL1)、第一次压平速度(CV1)、第二次压平长度(AL2)、第二次压平速度(CV2)、第一次压平时间(AT1)、第二次压平时间(AT2)、最大压陷深度(Def.Ampl)、最大屈膝蜂间距(P.Dist)和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adius)等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分析比较LASIK手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特点;并对比分析手术后早期组、手术后远期组角膜生物力学情况。结果与未手术角膜组对比,FS—LASIK术后早期、LASIK术后远期生物力学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V1(P=0.00),AL2(P=0.00),AT1(F=36.36,P=0.00),HCRadius(F=104.18,P=0.00)较未手术角膜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2绝对值(F=29.35,P=0.00),AT2(F=10.29,P=0.00),Def.Ampl(F=26.25,P=0.00),P.Dist(P=0.00)较未手术角膜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LASIK术后早期、LASIK术后远期两组对比,AL1(Z=-2.6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CV1(Z=-0.14,P=0.89);AL2(Z=-0.71,P=0.48);CV2(t=1.26,P=0.21);AT1(t=-0.57,P=0.57);AT2(t=-1.48,P=0.14);Def.Ampl(t=1.43,P=0.16);P.Dist(Z=-1.08,P=0.28);HCRadius(t=1.97,P=0.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较未行角膜屈光手术角膜生物力学改变明显,改变特点相似。LASIK术后远期角膜生物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对临床常见角膜屈光性手术 L asi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放射性角膜切开术 (radial kerato-tomy,RK)后屈光回退的矫治效果。方法 自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 ,对 34例 (6 4只眼 )角膜屈光矫治术后屈光回退 >- 1.5 D患者进行 L asik手术再矫治 ,其中 RK术后 9例 (18只眼 ) ,PRK术后 9例 (17只眼 ) ,L asik术后16例 (2 9只眼 )。术前检查、手术步骤及术后用药同临床 L asik手术 ,术后随访 6个月~ 30个月 ,观察视力及屈光变化等。结果  2 1只曾行 L asik术眼掀开原角膜瓣 ,其他 4 3只眼制作角膜瓣 ,过程顺利 ,全部术眼术后 3~ 6个月裸眼视力由术前 0 .0 2~ 0 .2提高至 0 .5~ 1.2。 5 7只眼 (89.1% )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平均屈光度由术前(- 5 .11± 1.97) D降至术后 (- 0 .16± 0 .5 6 )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L asik手术矫治 RK、PRK、L asik术后屈光回退安全有效 ,但需深入研究和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引起角膜的严重并发症--角膜上皮植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本院1997~2001年间采用相同的微型角膜刀(Hansotone)共行1万多只眼手术,随诊的6000例中12例(14眼)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其中资料完整的10例(11眼).观察年龄、术前及术后屈光状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年龄19~59岁,7例8眼为高度近视,3例3眼为中度近视;2眼术中发现角膜瓣薄;11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层间弥漫性角膜炎(diffuselamellar keratitis,DLK);6眼上皮植入明显,伴有较大的不规则散光;2眼上皮植入局限但伴角膜瓣局部溶解.结论 角膜上皮植入可能与角膜上皮是否完整、手术器械的质量和医生的操作技巧、术后伤口反应轻重、及病人的全身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随访LASIK后1月病人共137例(196眼),术后3月48例(70眼)。采用随机扫描式消融角膜基质。术后用0.3%氟嗪酸,0.1%FML滴眼10天。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后1月角膜表面规则系数、角膜表面非对称系数明显大于术前,术后3月无明显改善。术后1月切削形态中平滑型占89.8%,其他形态占10.2%。切削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步变规则。术后切削中心平均偏心0.67±0.48mm(0~2.24mm),偏心距离在1mm以内对最佳矫正视力影响不大,偏心方向以鼻侧居多。结论:LASIK手术由于保持了角膜上皮层及前弹力层,术后角膜及切削形态较规则,但仍然存在偏心切削的问题。角膜地形图为临床评估LASIK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郑燕  周跃华  柳静 《眼科研究》2013,(12):1155-1158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角膜扩张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测量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角膜的这种变化。目的探讨近视散光患者在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及影响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LASIK的66例近视散光患者127眼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用Ocu[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角膜后表面最高点、最低点和角膜顶点的高度值分别为(12.20±3.39)、(-19.02±7.38)和(1.05±3.25)μm;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4.38±3.80)、(-18.55±7.11)和(2.83±4.81)μm;6个月时分别为(13.99±3.38)、(-17.57±6.54)和(2.45±4.61)μm;1年时分别为(14.40±3.85)、(-17.76±6.00)和(2.16±5.00)μm,术后角膜后表面最高点和角膜顶点的高度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面最高点:q:6.813、5.594、6.875,均P〈0.001;角膜顶点:q=4.488,P:0.002;q=3.530,P=0.013;q=2.799,P=0.047);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高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与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和切削比呈正相关(r=0.295、0.297、0.295,均P=0.001),与残留基质厚度呈负相关(r=-0.208,P=0.019)。术前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为(14.24±3.33)mmHg(1mmHg=0.133kPa),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8.42±1.90)、(8.61±1.64)、(8.76±1.64)mmHg,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9.851、28.317、26.337,均P〈0.001),而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lers法校正后术后眼压值与术前眼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值与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值呈正相关(r=0.258,P=0.003)。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较术前轻度膨隆,随时间的延长逐渐稳定,屈光度是影响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手术时应注意保留安全的残留角膜基质厚度并尽量减小切削偏心程度,从而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应用薄角膜瓣的LASIK技术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35例(35眼)。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全部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者34眼,占97.14%;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的1眼,占2.86%;未观察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结论应用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为解决角膜移植术后高度屈光不正问题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PRK术后2年以上、屈光回退且屈光度稳定的患者8例14眼行LASIK,对LASIK术后术眼进行评价。患眼PRK术前屈光度为-6.25~-12.50 D,PRK术后屈光度为-1.50~-6.25 D。随访观察LASIK矫正1年后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和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眼术后主观症状较轻。LASIK术后1年平均球镜度数为(-0.62±0.94)D。LASIK术后0.5≤裸眼视力〈0.8者4眼,≥0.8者9眼,1眼(7.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4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haze,包括2级haze 3眼、3级haze 1眼。应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后,haze及屈光回退减轻;术后1年,1级haze 2眼,2级haze 2眼,3级haze 1眼。LASIK术前角膜厚度为(467±38)μm,术后为(422±21)μm。结论高度近视PRK术后屈光回退行LASIK矫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haze,仍需治疗。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静  李志辉  周跃华 《眼科》2003,12(1):26-27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143只眼)双眼屈光参差均≥2.50D的患者施行LASIK治疗,并对其手术前后的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的程度、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分析。随访时间为6个月以上。结果:LASIK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屈光参差的程度明显减小;大部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LASIK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安全和可预测性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儿童近视屈光参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治儿童近视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5年来 8例( 8眼 )儿童近视屈光参差者接受LASIK治疗的效果。弱视者术后结合健眼遮盖治疗。术后 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 2年复查 ,项目包括裸眼、矫正视力、验光、眼压、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检查。结果 :8例中除 1例随访 6个月外 ,其余均随访 1年以上。屈光度从手术前平均等球镜 ( - 8.4 4±3.1 4 )D( - 4.0~ - 1 4D)降至术后 ( - 0 .56± 0 .51 )D( + 0 .5~- 1 .2 5D)。最好矫正视力从术前 0 .52± 0 .36提高到术后的0 .73± 0 .35,在 5眼术前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 ,2眼脱离弱视 ,其他 3眼矫正视力均比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 (提高 1~ 3行 )。所有眼术后均无haze产生 ,也未见有别于成人LASIK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不能接受眼镜或者角膜接触镜等传统方法矫正的单眼近视散光屈光参差儿童 ,LASIK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LASIK治疗近视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LASIK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3只眼(3例患者)。结果:术前平均屈光度(等值球间,下同)为-9.3D(范围-7.37--11.50D)。LASIK与网脱发生的间隔时间为0.5-26个月(平均11.8个月)。视网膜裂孔类型和数目:1例为马蹄形,1个;1例为锯齿缘断离;1例为小圆形裂孔,3个,裂孔位置;3例均在赤道部前方,3例通过一次手术后即成功复方。结构:具有视网膜病变的高度近视病在LASIK术后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