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t 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aFGF)联合重组人表皮细胞因子(recombined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随机分为A组(rhaFGF 60 U/cm2+rhEGF 20 U/cm2)、B组(rhaFGF 60 U/cm2)、C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60 U/cm2)和D组(等量生理盐水),共4组。采用透明薄膜描记法记录建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创面愈合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在第3、7、14 天取创面组织,作HE染色,观察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情况。结果:A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3.33±0.12) d,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创面愈合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后第3、7天,HE染色示A和C组创面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成较B、D组丰富。第14 天,A组创面基本愈合,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较其他组少。结论:rhaFGF联合rhEGF对兔耳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毛细血管与上皮形成。在创面愈合后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生成数目少,有可能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2.
庄新所  有传刚  周洪伟 《浙江医学》2015,37(23):1895-1898,1902
目的 建立兔耳创面模型,研究纳米氧化锌(Nano-ZnO)对创面瘢痕增生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8 只新西兰大白兔 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约 1.0cm 的创面,实验组在创面喷洒 Nano-ZnO,对照组创面喷洒 0.9%氯化钠溶液,每隔 1d 喷洒 1 次。术后 15d 当创面全部愈合后,继续在两组兔耳创面的愈合瘢痕组织上喷洒 Nano-ZnO 及 0.9%氯化钠溶液。术后 22、39 及 54d 搜集创面的瘢痕组织,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厚度,同时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以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组织沉 积情况。 结果 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的瘢痕增生明显轻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瘢痕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胶原纤 维束走向更接近于正常皮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随时间推移实验组Ⅰ型胶原表达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逐渐增强;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 则逐渐增强,对照组则呈减弱趋势;后期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高于对照组。术后 22、54d 时各组之间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比较均有 统计学差异(均 P<0.05)。 结论 Nano-ZnO 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表达,促进Ⅲ型胶原表达的 作用,从而能够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软化、吸收。  相似文献   

3.
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对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增生组织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在兔耳腹侧制作72个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待其愈合后形成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作为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另选同等大小兔耳腹侧240个创面,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大肠杆菌污染组、绿脓杆菌污染组,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与增生块发生等情况。结果:人为造成兔耳腹侧创面后可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组织块,出现率为66.7%;4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3.367±1.025)d、(19.283±1.091)d、(13.967±0.948)d、(16.233±0.981)d,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增生块出现率分别为64%、90%、75%及80%。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增生块出现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与增生块出现率呈正相关(r=0.169,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兔耳动物模型制作简单,模型稳定,重复性强,可作为人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与防治研究的动物模型;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可延长兔耳创面愈合时间,增加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块的出现率是促进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波形电针对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将雄性兔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A组(连续波)、电针B组(断续波)。双侧兔耳腹侧面造成创面以形成瘢痕组织,采用不同波形电针治疗30天,观察瘢痕增生情况,测定瘢痕增生指数。结果电针A、B组瘢痕增生指数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电针B组瘢痕增生指数优于电针A组,HE染色光镜下可见胶原纤维组织排列整齐度增加及胶原纤维组织含量降低。结论电针治疗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断续波疗效优于连续波。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创面愈合后不同时间应用^90锶-^90钇(^90St-^90Y)照射对防治瘢痕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耳瘢痕模型,9只兔随机分成A、B和C3组,每组15个创面。A组在创面愈后后第3天开始^90St-^90Y治疗,总剂量30Gy,每次剂量从2.5Gy开始,并逐渐增加至5.5Gy,隔日照射1次,分8次完成。B组在创面上皮化后第14天瘢痕增生后开始照射,剂量和使用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不应用^90St-^90Y照射。3组创面在B组完成^90St-^90Y照射后1周同时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电镜学检查观察瘢痕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A组胶原纤维分布面积大幅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电镜下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体积相对较小,RER(粗面内质网)不发达,少许扩张成囊状,部分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核异染色质丰富,比例增加。结论:早期应用^90St-^90Y照射兔耳愈合创面有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点阵CO2和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照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采用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点阵CO2激光治疗组;B组:脉冲染料595nm激光治疗组、C组:点阵CO2激光和脉冲染料595nm激光联合治疗组;D组:对照组。观察瘢痕生长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瘢痕增生指数,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瘢痕组织中胶原蛋白Ⅰ、Ⅲ的水平。结果:瘢痕厚度:A、B、C组在治疗后均较D组下降(P<0.05);瘢痕增生指数:与D组比较,A、B、C组均显著下降(P<0.05),与C组比较,A、B组均显著升高(P<0.05);胶原蛋白Ⅰ、Ⅲ水平:与D组比较,B、C组显著下降(P<0.05),A组胶原蛋白Ⅰ水平显著下降、胶原蛋白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点阵CO2激光和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照射有利于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其机制与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和改善胶原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7.
β射线治疗瘢痕疙瘩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β射线不同时间和不同剂量对兔耳瘢痕增生抑制的效果。方法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40个耳朵,在每只耳的腹面制做边长为6mm的正方形皮肤全层缺损8个,共320个。其中20个右耳的160个创面作为对照组,观察其愈合过程和时间。20个左耳的160个创面随机分成A、B、C、D4组作为β射线实验组,分别于术后第4、8、12、20、28天给予总量为600、1000、1500、3000cGy照射剂量β射线敷贴。1月后切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对照组:创面第4天时结成血痂,第8天时血痂比较牢固,第11~13天血痂脱落、创面愈合,不断高出皮肤,开始呈淡红色,到术后1月瘢痕组织达最高峰,共有131个(81.9%)创面形成瘢痕疙瘩。实验组:1月后A组有12个(30.0%)、B组有17个(42.5%)、C组有22个(55.5%)、D组有24个(60.0%)创面未形成瘢痕疙瘩。随β射线辐射剂量的增加,瘢痕疙瘩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呈递减趋势(P<0.01)。结论兔的耳腹面在不加刺激物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类似人的增生性瘢痕疙瘩组织改变,可以作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动物模型。β射线敷贴对瘢痕疙瘩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孔德平  陈凯 《重庆医学》2015,(8):1029-1031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 )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外伤性皮肤早期瘢痕增生模型。将12只兔随机平均分为3组,设立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A组)、局部注射5‐FU组(B组)和局部涂抹5‐FU软膏组(C组),观察各组瘢痕改变情况。60 d后空气栓塞法随机处死兔子,切取含创面的兔耳组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组织中细胞及胶原等的改变。Real‐time PCR及ELISA法检测TGF‐β、PDGF、bFGF和INF‐γ的表达水平。结果 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A组和C组比较,B组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数量较少,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无胶原结节或者胶原结节不明显。B组和C组TGF‐β、PDGF、bFGF、INF‐γ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且B组效果好于C组。结论5‐FU对增生性瘢痕有治疗作用,瘢痕组织局部注射5‐FU比局部涂抹5‐氟尿嘧啶软膏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其受体(GRPR)在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瘢痕组织内巨噬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18只新西兰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瘢痕A组和瘢痕B组,瘢痕A组在每个兔耳建立直径0.6 cm创面1个,瘢痕B组在每个兔耳建立直径1.0 cm的创面1个,对照组兔耳不建立创面。分别在创面建立1个月(增生期)、2个月(消退期)和3个月(成熟期),每组取3只兔耳瘢痕组织检测GRP、GRPR、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F4/80)以及巨噬细胞浸润数目。结果:GRP、GRPR、F4/80 mRNA表达水平和巨噬细胞浸润数目在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其在瘢痕A组中均低于瘢痕B组(P<0.05)。GRP、GRPR、F4/80 mRNA表达水平和巨噬细胞浸润数目在兔耳瘢痕组织中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在兔增生性瘢痕组织内,GRP和GRPR mRNA表达水平与F4/80 mRNA表达水平、巨噬细胞浸润数目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GRP和GRPR在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内表达升高,并且其表达升高与创面大小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Radix astragali)对日本大耳白兔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待创面上皮化(伤后21 d)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实验组A、B、C分别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黄芪注射液,对照组D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E为空白对照.分别在伤后32、43 d测量瘢痕厚度、硬度,并常规做HE染色,RT-PCR观察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中瘢痕厚度、硬度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TGF-β1mRNA和其蛋白水平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伤后32、43 d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伤后32、43 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通过减少TGF-β1mRNA水平合成,减少TGF-β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显示黄芪注射液可能是治疗增生性瘢痕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研究部分医源性异物对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增生组织块形成的影响,为临床防止瘢痕形成的医源性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于其双耳腹侧制作创面,将其随机分成缝线组、滑石粉组、锯末组、对照组,分别用医用缝线、滑石粉、锯末沾染创面,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各组创面的愈合过程;于各组创面愈合后不同时问点切取标本镜检,测定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后增生瘢痕组织块内组织成纤维细胞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阳性表达.结果:放置常见医源性异物滑石粉、缝线于兔耳腹侧创面后,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组织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织学表现为增生块在术后30天时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四组增生块组织成纤维细胞数、TCF-β1表达在术后30天较显著,随着时间推移增生性组织块在术后60天后逐渐减少;检测增生块中TGF-β1表达与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具有正性调控作用.结论:常见医源性异物滑石粉和缝线沾染兔耳创面可促进组织TGF-β1表达增强、促使组织成纤维细胞增多,进而促使增生瘢痕组织块形成过多.外伤中常见的异物锯末沾染兔耳腹侧创面后也可形成类似医源性异物的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提示在临床手术中尽可能少的遗留缝线线头于创口内,尽可能祛除手套表面黏附的滑石粉,外伤清创时尽量祛除创面内异物有助于预防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正常兔耳皮肤组(A)、瘢痕模型组(B)、DMSO刺激模型组(C)、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刺激模型组(D)。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兔耳瘢痕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pAkt[S473]和p-Akt[T308]的表达量;免疫荧光双染色评估p-Akt[S473]和p-Akt[T308]的共定位情况;以及TUNEL评估皮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 D组中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明显高于B和C组。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p-Akt[T308]和p-Akt[S473]在B组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但在D组中显著低于C组。免疫荧光表明,p-Akt[T308]和p-Akt[S473]主要定位于瘢痕组织中的细胞浆内,且在D组中的共表达量低于B组。TUNEL检测结果证实,与A组相比,B组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明显下调,且D组中细胞凋亡水平高于C组(P <0.01)。结论 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可通过抑制Akt磷酸化,导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核心蛋白多糖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 选择6 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成2组, A 组注射生理盐水, B组注射核心蛋白多糖,两组均于术后20 d行瘢痕内注射,术后30 d注射第2次.最后一次注射后21 d取材,测量瘢痕增生指数(SEI),观察成纤维细胞密度(NA).结果 B 组SEI 和NA均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4、29.125,P<0.05).结论 核心蛋白多糖可以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减轻瘢痕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与丹参联合应用对免耳增生型瘢痕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耳外伤性皮肤早期瘢痕模型,随机将实验免分为A组(联合组),B组(曲安奈德组),C组(丹参组),D组(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和丹参混合液(2:1)、曲安奈德、丹参、生理盐水。每10d注射1次,共3次。治疗后30d在瘢痕处取材,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及生化指标。结果:与D组相比A组、B组瘢痕变平、变软,色泽变浅,瘢痕增生指数及胶原纤维面密度均降低。C组颜色成深红色,仍呈山丘样隆起,但有减小趋势,结论:曲安奈德与丹参联合应用对增生性瘢痕有显著疗效,同时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加百克瑞纱布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疗效.方法 选择烧伤后期残余创面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用百克瑞纱布换药)和治疗组20例(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加百克瑞纱布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创面愈合后的瘢痕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预后瘢痕轻. 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加百克瑞纱布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能加速残余创面愈合,能有效减轻后期瘢痕增生挛缩.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丹龙 《医学文选》2005,24(4):481-48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烧伤患者烧伤Ⅱ度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rhEGF对A组56例浅Ⅱ度和深Ⅱ度创面的烧伤患者及B组35例深Ⅱ度创面的患者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果A组试验组(A1)浅Ⅱ度、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0·10±2·20)d、(17·25±3·40)d,对照组(A2)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3·20±3·35)d、(21·68±4·50)d。两组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B组试验组(B1)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7·68±3·10)d;对照组(B2)平均愈合时间为(17·45±3·50)d,两组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外用rhEGF能明显促进烧伤患者Ⅱ度创面的愈合,但对于深Ⅱ度创面,宜于烧伤后第6天使用rhEGF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3对兔耳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耳病理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均用微量注射器行于创面行局部封闭注射,治疗组注射人参皂苷Rg3,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通过比较各组瘢痕指数(SEI)及I、III型胶原表达不同评价瘢痕增生程度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 与PBS对照组相比较,人参皂苷Rg3治疗组兔耳病理性瘢痕组织SEI及I、III型胶原沉积显著下降,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3在创面愈合早期及时干预,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减少瘢痕的形成,提示其抗瘢痕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污染性Ⅱ度擦挫伤创面的疗效情况。方法常规处理伤口后,观察组创面喷洒rhEGF,再rhEOF将适当大小消毒伤科黄油纱喷湿或浸湿敷于创面,外层覆盖干纱布包扎。两组前3天均每天换药1次,3d后根据情况隔天或3d换药1次,并同时口服抗生素,对照组采用消毒伤科黄油纱敷于伤口,其他治疗同观察组,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瘢痕增生情况。结果rhEGF治疗组愈合时间(1305±112)d,对照组愈合时间(1614±098)d,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瘢痕发生率为1.47%,对照组瘢痕发生率为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创面愈合质量比对照组好,瘢痕发生率低。结论rhEOF能显著加快皮肤生长,缩短皮肤愈合时间,明显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后对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瘢痕局部注射0.1 mL 5 mg/mL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隔日1次,共5次;对照组局部注射0.1 mL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5次。在药物干预30 d后观察瘢痕大体变化并留取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VEGF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IMP-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药物干预30 d后实验组兔耳瘢痕中VEGF和TIM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0.279 0±0.030 7、0.244 4±0.057 4,对照组分别为0.657 0±0.161 1、0.730 2±0.103 8,实验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中TIMP-1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和TIM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兔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模型。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横向切开兔气管,用尼龙刷进行气管黏膜刮擦后闭合气管;对照组切开兔气管后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闭合气管。两组分别在第4、9、14和19天内窥镜观察气管瘢痕形成情况,并计算狭窄度;3周后处死动物,取喉部标本,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经内窥镜观察,对照组动物气管未发现瘢痕组织增生;实验组动物气管均出现瘢痕组织增生,气管狭窄度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刮擦后第19天气管狭窄度明显大于刮擦后第4天(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动物气管狭窄部位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厚。结论兔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模型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喉气管狭窄治疗方法的研究。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