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经胸腔镜体外循环施行心脏瓣膜手术279例.包括二尖瓣换瓣201例,二尖瓣整形78例.合并三尖瓣整形98例,三尖瓣换瓣3例,清除左心房血栓19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修补5例,卵圆孔封闭术3例.使用30°胸腔镜及配套手术器械,股动脉插供血管,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流管行体外循环,胸腔内操作均在胸腔镜下进行,以30°胸腔镜显示屏为手术野.结果 本组279例患者手术成功276例,成功率98.9%,术中转为正中开胸2例,术后行正中开胸止血1例.体外循环时间(144.3±44.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2.4±30.7)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2~88)h,术后住院时间(8.2±4.6)d,术后24 h胸腔闭式引流量100(20~800) mL.全部患者无死亡.38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3.6%;包括术中转正中开胸2例,术后二次止血14例,右侧气胸2例,肺炎9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心脏骤停1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伤口感染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出现股静脉穿刺处血栓1例.术后随访复查心脏B超,时间为2~25个月,57例出现轻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面积<4 cm2),5例出现中度二尖瓣反流(4 cm2≤反流面积<8 cm2),其中1例伴有二尖瓣中度梗阻.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换瓣或整形术及三尖瓣换瓣或整形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相关资料。结果2011年我院共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85例,其中男30例,女55例,年龄(42.5±15.2)岁。手术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5例;左心房黏液瘤摘除术7例;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5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9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及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麻醉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左侧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151.8±63.6)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92.1±43.7)min。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8例(9.4%),死亡1例。结论良好的单肺隔离通气、充分的静脉引流以及完善的术中监测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避免缺血、缺氧可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是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开展心脏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共开展心脏手术90例,包括胸腔镜心脏手术56例,其中32例实施超快通道麻醉即手术结束后即刻拔管.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352例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心脏病采用周围体外循环技术,全胸腔镜辅助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5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5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23例,二尖瓣置换81例。冠心病组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取左乳内动脉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结果 无死亡病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心脏病组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较传统手术方式略长,但全部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结论 胸腔镜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154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并发症。方法在周围体外循环下采用电视胸腔镜完成心脏手术15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7例,二尖瓣置换术13例。结果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时间为28~132min;二尖瓣置换术为96~157min;整个手术时间为2.6~5.6h,平均为3.6h。术中术后有并发症20例(12.98%),术中扩大切口6例(3.90%),其中横断胸骨3例;术中右室破裂1例,术后二次止血4例(2.60%),肝破裂1例,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肺部感染2例;室缺残余漏2例,术口逾期愈合2例,全组死亡1例(O.69%)。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行简单心脏病手术创伤小、手术效果较好,但要求操作医师操作技术熟练。否则在不熟练下操作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21年5月完成的206例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109例,伴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32例;二尖瓣瓣膜病58例,伴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28例,合并血栓6例;单纯三尖瓣关闭不全22例;左房黏液瘤17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获得成功,1例扩大切口改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无二次开胸止血,无手术死亡。全组无术后残余漏、瓣周漏。手术时间(268.8±70.6)min,体外循环时间(140.3±64.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8.1±56.3)min,术中出血量(230±140)ml。术中用血浆(232±245)ml,红细胞(2.1±1.5)U。ICU监护时间(28.6±22.4)h,呼吸机辅助时间(16.4±10.3)h。术后引流(598±210)ml,术后输血浆(446±330)ml。平均术后4.8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2.6±4.7)d。56.8%(117/206)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未输血。术后随访1~60个月,患者心功能良好,NYHA分级均为Ⅰ~Ⅱ...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13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修补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其中二尖瓣置换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二尖瓣置换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1例 ;本组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40—198min,平均108±3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0—78min,平均48±14min。手术时间90—188min,平均110±30min。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有1~2mm针眼分流,3个月后复查示分流消失。随访1~12月无远期死亡,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置换等手术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且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相较于传统正中开胸入路和其他微创心脏手术,完全胸腔镜技术与心脏瓣膜手术相结合的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该文主要介绍完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的发展过程、适应证、手术径路、体外循环、在各瓣膜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与3D技术结合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创、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胸腔镜心脏手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相应手术的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术中强化的多普勒超声监测、快通道麻醉模式和完善的单肺通气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成为胸腔镜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内容。该文对胸腔镜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胸腔镜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方法 采用经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下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观察、分析,并讨论相应预防及处理措施.结果 105例患者中出现了以下并发症:低氧高碳酸血症2例,周围体外循环泵压高、灌注流量不足2例,升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出血1例,乳内动静脉损伤1例,血气胸2例,股动脉狭窄2例,股神经卡压、损伤1例.经术中相应补救措施、术后妥善治疗后并发症得以缓解或痊愈,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 经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下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其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单中心开展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初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98例,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46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11例,左心房黏液瘤36例,右心房黏液瘤3例,左心房恶性血管内皮瘤及左侧三房心各1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2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探讨右外侧切口在先心病的应用与推广。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手术组经右外侧剖胸小切口完成1 97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其中男性1 143例,女性829例。年龄平均38.7个月(3~489个月),体质量平均11.6 kg(4.8~69 kg)。主要病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法洛四联症等。结果 :术后并发症81例(4.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26例(死亡3例)、严重肺部感染22例(死亡2例)、二次开胸止血8例(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死亡1例)、一过性脑功能障碍5例、术后残余分流6例(经原切口再次手术1例)、右膈神经麻痹5例(1例膈肌折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4例(1例置永久起搏器)、乳糜胸2例。随访3~108个月,3例法洛四联症存在残余梗阻26~50 mmHg(1 mmHg=0.133 kPa)观察中,1例二尖瓣成型术后大量反流行二尖瓣置换。结论:先心病可以在右外侧剖胸小切口下完成,该入路安全可靠、创伤小、暴露好并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改良超滤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应用,并评价其减少围术期出血的效果及库血应用情况。方法:将100例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随机分成改良超滤组(MUF组,n=50)及常规超滤组(CUF组,n=50)。检测两组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在各时段的变化;并对围术期输血量、出血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因出血死亡2例,余98例患者痊愈出院,两组患者Hct和血小板在各时段比较无明显异常,MUF组未输入库血率明显高于CUF组[(29/50)与(14/5),P<0.01)]、输库血量及出血量较CUF组明显减少[(2.7±1.2)vs.(4.2±2.2),P<0.05];[(577±281)vs.(901±591)mL,P<0.05)]、MUF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2.5±4.4)h、ICU监护时间(16.8±6.7)h和CUF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7±6.9)h、ICU监护时间(22.0±11.1)h比较,明显缩短(P<0.05)。结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采取改良超滤,可迅速回输心肺机管道系统的余血,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能迅速浓缩血液成分,减少库血的应用及输入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快通道胸腔镜心脏手术治疗简单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简单心脏病患者22例行快通道胸腔镜心脏手术,术中行快通道麻醉拔管,术后行综合管理.结果 快通道胸腔镜心脏手术时间3.5~6.5 h,平均4.5 h;主动脉阻断时间25~72 min,平均34 min;出血量30~260 ml,平均63 ml;意识清醒时间10~360 min,平均25 min;30 min后肌力恢复3级以上占90%;呼吸机辅助时间12~40 min,平均29 min;气管插管拔除时间术后30~120 min,平均75 min;住院4~12 d,平均6.5 d;住院费用总计2.5~4.5万元,平均2.8万元.结论 胸腔镜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体外循环、术后管理各环节之间应达到无缝连接,保证快通道技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在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7例心脏手术后因CPR困难应用ECMO救治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2~65岁,平均(54±7)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全部患者均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结果:7例患者CPR时间40~65 min,平均(53±7)min,建立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36~128 h,平均(85±26)h,监护室停留时间2~8d,平均(5±1)d。辅助24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BP)、血乳酸(Lac)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均明显改善。6例(85.7%)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3例(42.9%)存活出院,1例患者因无法脱机而死亡,3例成功脱机后因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4例患者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进行肾替代治疗(CRRT)。结论:体外膜肺心肺复苏(ECPR)可以提供紧急生命支持,挽救部分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心脏术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认识心脏手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397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病毒性肝炎、术前右心衰、肝淤血、黄疸、腹水、术后严重感染、乳酸酸中毒、低心排血量及低氧血症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就有肝功能损害、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长(超过2h)、手术出血多导致血制品输入量超过1000ml、术后低心排血量以及低氧血症是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肝功能损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提高对围术期肝功能损害危险因素的认识,正确指导临床治疗,从而避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Cor et vasa》2014,56(1):e75-e79
Coexist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significant heart valve disease represent a considerable risk factor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ulmonary resection. The possibility to perform concomitant (simultaneous) heart and lung surgery could be a good option for many patients.In the presented case report, the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on two valves, tripl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and pulmonary resection, which has not been published in literature to date.A 68-year-old woma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ortic valve stenosis, 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 and pulmonary disease (malignant pathology) presented with triple vessel disease, moderate aortic valve stenosis, sever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nd tumorous infiltration in the upper lobe of the left lung. She underwent combined heart and pulmonary surgery-left upper lobectomy,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ricuspid valve repair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On the eight day of surgery, she was discharged. She continues to do well on follow-up.Simultaneous cardiac surgery and pulmonary resection for malignancy become almost standar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ho require heart and lung surgery. The most often approach is midline sternotomy that enables a comfortable cardiac intervention as well as an acceptable access to lungs. The left lower lobectomy remains an exception, in which pulmonary resection during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 is more often an option of left thoracotomy. If the use of ECC is inevitable, some authors prefer pulmonary resection before starting up ECC if the location of the neoplasm does not require resection during E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患者17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36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46例。统计患者术前基本信息、术前用药、术前术后化验指标、术前并发症,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6例患者中53例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发生率为39%。患者术前心功能、房颤、周围血管病,术前应用抗凝药、氯吡格雷、ACEI、抗心律失常药是心脏手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较高。胸腔积液的发生与多种围手术期危险因素相关,应充分重视这些危险因素的评估和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胸腔镜心脏手术对麻醉的特殊要求,并就本组33例患者的麻醉方法和双腔气管插管深度定位方法进行总结。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胸腔镜心脏手术的患者3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2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均采用双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通过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引流进行体外循环;麻醉诱导及维持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七氟醚等;双腔气管插管的深度定位联合采用听诊法、吸痰法、纤维支气管镜法。结果本组33例麻醉患者手术中芬太尼用量10~20μg/kg,中位数12μg/kg。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平稳,麻醉维持平稳,双腔管插管全部顺利。使用听诊法、吸痰法确定双腔管位置28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3例,能满足手术对麻醉的特殊要求。主动脉阻断时间(69.0±31.8)min,体外循环时间(120±48)min,无术后再次开胸止血、脑卒中等并发症。33例全部痊愈出院,住院时间9~18 d,中位时间13 d。结论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能保证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在双腔气管插管定位中,采用听诊法、吸痰法、纤维支气管镜法均可,而用纤维支气管镜法定位更加准确、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不阻断心肌血流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将263例患者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94例)及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169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如手术位于主动脉根部的成人患者,则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分别于浅低温心脏不停跳(32±1)℃、中低温室颤性停搏(26℃~27℃)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浅低温组手术死亡4例,中低温组死亡3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强心药物的使用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发生空气栓塞。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但在中低温下手术更有利于心内的操作,对血液的保护效果更优,可推荐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