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电鍉针罐与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为临床应用电鍉针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提供依据,并阐述电鍉针罐治疗本病的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成电鍉针罐组和针刺组,两组均选取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髀关、伏兔、阴市、风市、中渎、血海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电鍉针罐组、针刺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评分,并分别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后分析。结果:电鍉针罐组总有效率90.0%,针刺组总有效率73.3%;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1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鍉针罐较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效果明显,且这种治疗效果具有累积效应,而于2周后更为明显,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脱法加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通脱法加浮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结论:通脱法加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梅花针放血疗法及电针疗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0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SCV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CV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为86.7%,对照组为53.3%,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梅花针放血疗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优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浮针与传统毫针刺对急性腰扭伤镇痛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比较两组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传统针刺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治疗1次,留针30 min。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开始后5 min、15 min、30 min、1 h、2 h、4 h、8 h及24 h的压痛VA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开始后30 min、1 h、2 h、4 h、8 h及24 h的两组活动相关性疼痛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浮针组总有效率93. 3%,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80%(P 0. 01)。压痛VAS评分:浮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差异明显;组间比较:浮针组治疗开始5 min、15 min、30 min、1 h、2 h、8 h和24 h各时间点与传统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 0. 01),4 h与传统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活动相关性疼痛VAS评分:浮针组治疗开始30 min、1 h、2 h、4 h、8 h和24 h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差异明显,组间比较:30 min、1 h、2 h、8 h和24 h与传统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 0. 01),4 h与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浮针疗法对急性腰扭伤具有肯定的即时镇痛作用,与传统针刺比较,镇痛作用起效更迅速,作用效应更强更持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中胚层循经脉针刺注射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神经生长因子中胚层循经脉针刺注射法治疗,经脉选取患者患侧皮神经分布部位的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循经脉点刺并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照组采用梅花针叩刺患者患侧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9.59%和95.92%,对照组分别为50.00%和79.5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中胚层循经脉针刺注射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单纯梅花针叩刺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高尔夫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两组均治疗1周,观察组给予浮针治疗,2天1次,观察周期内共治疗3次;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观察周期内共治疗6次。比较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1周后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肘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对两组临床疗效及1年随访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治疗1次后还是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治疗1次后还是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肘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明显增高(P 0. 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治疗1次后还是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ADL评分均明显增高(P 0. 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5. 00%,高于对照组85. 00(34/40)%(P 0. 05);为期1年的随访中,观察组复发率2. 5%(1/40),远低于对照组7. 5%(3/40)(P 0. 05)。结论:在止痛、改善肘关节活动功能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浮针治疗高尔夫球肘的疗效较常规针刺好,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随机分为浮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口服甲钴胺片,浮针治疗组加用浮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浮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Levine评分、VAS评分浮针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SNAP、SCV、CMAP水平浮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比较2组VAS评分、ODI指数及每个进针点止血棉签使用量。结果:2组VAS评分、ODI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平均每个进针点止血棉签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浮针与小针刀均能显著改善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症状,但椎体内因素引起的残余痛可能是这两种治疗方法共同的盲区,而浮针相对于小针刀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梅花针刺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采用针刺颈夹脊穴的基础上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两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麻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8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麻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治疗组治疗患肢麻木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缓解患肢麻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梅花针刺络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于病灶区(阿是穴)行梅花针刺络法,每4d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围刺、针刺加拔罐治疗,每天1次,经14d治疗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38/40)、痊愈率为82.5%(33/40),对照组分别为85.0%(34/40)、55.0%(22/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运用梅花针刺络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疗效优于常规围刺、针刺加拔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浮针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浮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共脱落3例(其中浮针组1例,传统针刺组2例),完成5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浮针和传统针刺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疼痛VAS评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并计算出头痛指数。结果:浮针组患者在首次治疗结束后24 h内VAS评分下降程度大于传统针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结束28天后,浮针组总有效率为100%,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浮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浮针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即时镇痛效果较传统针刺有效,总有效率也比传统针刺高。浮针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梅花针配合闪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方法:将52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配合闪火罐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围刺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8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配合闪火灌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肾关穴治疗急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肩周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肾关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肩关节活动(Melle)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及Mell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42/45),对照组为86.7%(39/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肾关穴针刺治疗急性肩周炎在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方面优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方法:把60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7%,对照组愈显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吕丽 《光明中医》2016,(10):1439-1440
目的探讨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36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联合针刺治疗和拔罐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配合拔罐疗法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改善了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症状,但治疗组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联合针刺治疗和拔罐疗法的综合疗法更有益于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针灸加拔罐疗法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肌电图检测确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予针灸加拔罐治疗和单纯针灸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2组肌电图感觉传导速度(SCV)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SCV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SCV恢复到(43.83±4.00)m/s,对照组恢复到(38.10±5.19)m/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针灸加拔罐可促进股外侧皮神经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揿针结合电针及康复疗法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基本西医治疗、康复治疗及电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揿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运动功能量表(FMA)。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1),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1),观察组治疗后VAS、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揿针结合电针及康复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疼痛症状,提高上肢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结合康复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刺激小、易于留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耳针配合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针刺三阴交穴,在每次来月经前7天针刺三阴交穴,1次/天,针刺至来经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月经前3天针刺耳穴内分泌、生殖器、肝和肾等穴位,3~4穴/次,留针20 min,每10 min行针1次,两耳交替,至月经第3天停止。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下降(P 0. 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 0. 05);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VAS评分治疗后3个月显著高于治疗后(P 0. 05);两组治疗后的SF-36评分显著升高(P 0. 05),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 0. 05);治疗组SF-36评分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SF-36评分治疗后3个月显著低于治疗后(P 0. 05);两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 0. 05),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 0. 05);治疗组痛经症状评分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痛经症状评分治疗后3个月显著高于治疗后(P 0. 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耳针配合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降低患者经期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确诊患者采用浮针治疗,两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8例痊愈,12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结论: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浮针组(22例)和常规针刺组(1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在病痛区神经远端埋浮针,常规针刺组采用皮损局部毫针围刺法,5次为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镇痛疗效分级标准评定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浮针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浮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和61.1%,浮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O.05)。结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应用浮针疗法效果好,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