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伏格特-小柳-原田(VKH)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临床确诊的VKH综合征患者中16例并发脉络膜皱褶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8例患者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7例患者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112例患者中,16例并发脉络膜皱褶,占14.3%。FFA检查显示,视盘周围呈现10~15条呈放射状行走的弱荧光带(脉络膜细皱褶),形态及走行状似视网膜大血管;ICGA检查显示,后期脉络膜皱褶的槽底呈强荧光条;OCT检查显示,Bruch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反光带呈波浪状皱褶。结论 VKH综合征并发的脉络膜皱褶以视盘周围呈放射状行走的细皱褶为特征,是VKH综合征一个并不少见的眼底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方法对43例(43眼)CEC的患者分别行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检查。结果41眼(95%)在ICGA与FFA早期同时显示CNV,出现时间平均为(12.42±3.18)s;FFA明确显示CNV的位置;CNV位于中心凹下16眼,中心凹旁27眼,40眼在ICGA早期出现弱荧光区,CNV出现在弱荧光区内;6眼ICGA早期显示病灶周围以及后极部眼底伴有限局性脉络膜血管扩张;27眼伴有神经上皮脱离。34眼(79.1%)在ICGA晚期显示CNV的特征是在其边缘有一环状弱荧光。结论ICGA可准确发现CNV的血管形态,FFA结合ICGA能更准确地评估CNV。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的患者16例16眼, 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眼底炫彩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影像检查结果。观察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生长于后极部视盘处, 可见边界不清且轻微隆起的半透明胶质病灶, 病灶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膜附着, 附近血管扭曲扩张;多波长炫彩成像均呈现出后极部视网膜表面扁平隆起绿色反射的肿瘤像;OCT检查可见视盘及视盘附近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 表面呈高反射, 增生膜下方视网膜内层为弱反射影。OCTA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内血管呈现出不规则的血流信号, 视网膜本身血管呈扭曲扩张高血流信号。FAF检查显示瘤体内部自发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减弱。FFA检查显示早期病变区为不同程度的遮蔽荧光, 所有患者均可见变形和迂曲的血管, 部分牵拉严重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呈针尖样、...  相似文献   

4.
背景 黄斑囊样水肿(CME)可继发于多种眼底疾病,导致视力障碍,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临床上多种方法可以诊断CME,其中无创的检查方法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短波自发荧光(SW-AF),已经证实OCT的诊断效率高,但SW-AF的诊断价值尚未确定. 目的 研究SW-AF对于CME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眼科就诊的易引起CME的其他原发眼病或内眼手术史者140例189眼,所有患眼分别行SW-AF、红外光自发荧光(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检查,分析SW-AF对于诊断CM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将SW-AF、IR-AF和FFA的检查结果分别与OCT进行比较,判断SW-AF诊断CME的临床价值.所有纳入对象均签署相关检查知情同意书.结果 SW-AF诊断CME的灵敏度为78.29%,特异度为96.67%,约登指数为0.75,阳性预测值为98.06%,阴性预测值为67.44%,阳性似然比为3.61,阴性似然比为0.03,符合率为84.13%,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可信区间(CI):0.823 ~0.926(P<0.001).SW-AF和IR-AF对CME诊断阳性结果明显低于O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53,91.35,均P<0.001),SW-AF、IR-AF、FFA与OCT诊断间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7、0.12和0.85. 结论 SW-AF对诊断CME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又能反映OCT所无法提供的RPE代谢信息.与OCT比较,SW-AF诊断CME的一致性高于IR-AF,但低于FFA.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脉络膜转移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特点,为该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经临床诊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的患者6例8眼,散瞳后行眼底照相,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行FFA及ICGA同步造影,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异同。

结果:FFA早期显示瘤体为低荧光,中期呈现针尖样或斑点样荧光,晚期表现为斑驳样强荧光,部分病例病灶边缘呈强荧光环带; ICGA显示的病灶表现为低荧光,整个造影过程中荧光强弱无明显变化,仅有1例病例在反转期出现中央及病灶周围的点状强荧光。

结论:FFA和ICGA对于脉络膜转移癌有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二者结合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脉络膜皱褶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皱褶患者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脉络膜皱褶患者62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10例20只眼,Behccet病1例2只眼,其他类型葡萄膜炎11例21眼,视盘水肿5例9只眼,脉络膜肿瘤2例2只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2例4只眼,Graves眼病1例2只眼,眼钝挫伤1例1只眼,脉络膜渗漏综合征1例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检查,9例17只眼同时行ICGA检查,9例18只眼同时行OCT检查。结果 脉络膜皱褶眼底表现为明暗相间的条纹,其数量多少不限,在后极部呈放射状、水平状、斜行或以黄斑为中心同心圆样排列,也可表现为围绕视盘呈放射样排列,但很少超过赤道部。FFA观察到的皱褶数量比眼底表现多,主要是细小皱纹和粗大皱褶。条状弱荧光在动静期明显,晚期无荧光渗漏。ICGA检查显示,早期表现为条状弱荧光或正常荧光,晚期为强荧光或弱荧光,与FFA的弱荧光条带相对应,但没有FFA表现明显。OCT检查显示皱褶累及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结论脉络膜皱褶为累及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明暗相间的眼底条纹,造影表现为无荧光素渗漏的条状弱荧光。熟悉脉络膜皱褶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上发现脉络膜皱褶及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分析经眼底检查、FFA、ICGA及OCT确诊的PCV患者16例(16只眼)的眼底图像资料。其中OCT检查资料为8例(8只眼)。结果 16例(16只眼)全部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10例,占62.5%,女性6例,占37.5%。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3.4岁。眼底检查14只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7.5%,2只眼病变位于视盘颞侧,占12.5%。在黄斑区4只眼见橘红色结节样隆起病灶,13只眼视网膜下有出血,11只眼见脂质沉着。FFA检查16只眼早期均呈强荧光,后期进行性渗漏。其中6只眼表现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1只眼为浆液性PED,2只眼为血液性合并浆液性PED,1只眼呈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构。ICGA检查16只眼均可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其中12只眼可见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8只眼显示7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其下可见结节状改变。1只眼无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改变。6只眼表现血液性PED,2只眼为浆液性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PCV单眼发病为主,好发部位为黄斑区,最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及脂性渗出,部分患眼存在PED。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  相似文献   

9.
李学晶  唐由之 《眼科研究》2009,27(6):490-493
目的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3种影像检查评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分型和性质。方法采用FFA、ICGA和Strastus-TM型OCT仪3种检查观察并相互印证53例(56眼)CEC患者的CNV的形态及类型。结果FFA图像显示,典型性CNV25眼(44.64%),部分典型性CNV11眼(19.64%);隐匿性CNV2眼(3.57%),其中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型(F-PED)1眼,晚期无源性渗漏1眼,CNV瘢痕化13眼(23.21%)。ICGA图像显示,19眼(33.93%)在ICGA与FFA早期同时显示CNV,7眼(12.5%)FFA为非典型性CNV,ICGA表现为焦点状或边界清晰的斑状,1眼ICGA早期显示病灶周围及后极部伴有限局性脉络膜血管扩张,10眼(17.85%)在ICGA晚期显示弱荧光环;CNV瘢痕化9眼(16.07%)。OCT显示,21眼(37.5%)CNV呈类圆形团块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22眼(39.29%)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1眼(4.76%)为不规则、松散、边界不清的中等或高光反射组织;9眼(19.64%)色素上皮完整、连续,其下中等强度反射,局部视网膜隆起或不隆起。33眼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眼伴有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结论采用眼底血管造影和OCT相结合评判CNV的状况可以明确病情,提供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影像检查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18例临床确诊的CSC患者的21只眼纳入观察.其中,男性12例14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39.1±5.4)岁.急性CSC 9例11只眼,慢性CSC 7例7只眼,复发性CSC 2例3只眼.采集患眼的眼底彩色像以及眼底红外(IR)、自身荧光(FAF)、红外自身荧光(N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对比观察其影像特征及各种影像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 21只患眼的彩色眼底像均可见呈圆形的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在IR像中,21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均呈弱反光区.其中,10只眼的弱反光区内夹杂斑驳状强反光斑点,与FFA检查所示渗漏部位一致.在FAF像中,15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弱荧光;6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较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或周边结构可见弱或强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3只急性CSC患眼的FAF像上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下方大片散在的点状强荧光,这些点状强荧光在ICGA检查期间始终表现为弱荧光.在NIR-AF像中,15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弱荧光;6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相对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呈强或弱或斑驳状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在FFA检查时,21只眼均可见荧光渗漏.在药物注射1~5 min的ICGA像中,8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充盈迟缓;13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静脉扩张.FFA联合ICGA像中,6只眼在ICGA像中显示的病灶数比在FFA像中多;3只眼FFA检查未显示异常的部位在ICGA晚期像中可见明显的斑片状弱荧光.结论 CSC在IR、FAF及NIR-AF上有其特征性的眼底影像表现.FFA为CSC的主要检查方法,ICGA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脉络膜的损害;IR、FAF及NIR-AF对于渗漏灶的检出不如FFA及ICGA.  相似文献   

11.
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屈光状态-6 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 者30例57只眼,进行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比分析其FFA和ICGA检查图像。 结果 57只眼中FFA显示早期背景 荧光减弱25只眼,晚期显示新生血管形成10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40只眼;ICGA显示睫状后短动脉8只眼,背景荧光减弱35 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8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52只眼。 结论 高度近视眼的FFA和ICGA 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背景荧光减弱,漆纹样裂纹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FFA 和ICGA 同步检查能更全面地了解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视网膜与脉络膜的病理变化,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病情和指导进一步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87-89)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目的探讨脉络膜破裂(choroidal rupture,CR)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 scein angiography,FFA)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同步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7例眼挫伤致CR患者的17只患眼进行FFA和ICGA同步检查,并对FFA和ICG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R部位FFA显示为强荧光,ICGA显示为弱荧光;5只眼(29.4%)ICGA显示CR 长度较FFA所显示的长;有6只眼(35.3%)在出血灶内,ICGA显示出FFA不能显示的隐匿CR带。结论ICGA较FFA能更好地确定脉络膜裂伤的范围和程度 ,FFA和ICGA同步检查能全面地了解CR的程度和眼底各组织的病理变化。(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30-3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评价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in, AMD)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 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图像特征和对比检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73例萎缩型AMD患者95只眼的彩色眼底照相、FFA和ICGA检查资料,其中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色素脱失与萎缩19例26只眼、玻璃疣15例30只眼和39例单侧渗出性AMD患者的对侧眼39只。 结果 26只RPE色素脱失与萎缩的眼中,24只色素脱失眼 FFA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荧光,ICGA表现为斑片状强弱相间荧光;地图状萎缩2只眼,FFA表现为斑片状强荧光,ICGA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弱荧光内见脉络膜毛细血管缺损,仅有脉络膜大血管。8只硬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持续斑点状 强荧光;16只软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持续性斑片状强弱相间荧光;6只同时有软性和硬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斑点状强弱相间荧光。当玻璃疣ICGA表现为弱荧光时,FFA所见到的玻璃疣的数量及范围较ICGA 所见者更多更大;当玻璃疣ICGA表现为强荧光时,FFA检查所见到的玻璃疣的数量及范围较ICGA所见更少。单侧渗出型AMD对侧39只眼中,ICGA检查发现32只眼、FFA检查发现31只眼有玻璃疣及RPE色素脱失与萎缩的异常荧光。 结论 ICGA与FFA同步检查为观察萎缩型AMD的眼底图像特征提供了完善的检查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79-82)  相似文献   

14.
Stargardt病的FFA和ICGA同步造影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Stargardt病在同步进行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荧光表现。方法:使用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y,HRA),对7例14眼典型的Stargardt病患者进行FFA和ICGA同步造影检查,对所摄取的同步图像进行同期对比分析。结果:14只眼的FFA检查均表现出明显的脉络膜湮没征(choroidal silence sign or dark choroid),ICGA则能显现脉络膜血管,但有10只眼的脉络膜血管影像比正常的暗。黄斑部病变在FFA检查中,14只眼均表现为典型的横椭圆形强烈的透见荧光,而在ICGA检查中,早期14只上均表现出比周期更强的脉络膜血管荧光,晚期(>20分钟)有8只眼发现围绕黄斑病灶有一环形的弱荧光晕,8只眼除黄斑病灶外还伴有黄色斑点,在FFA检查中,黄色斑点大部分表现为高荧光斑,而在ICGA检查中则在大部分表现为低荧光斑,偶而有散在的高荧光点。结论:FFA和ICGA同步造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同一病变部位,在同一时刻,不同造影的不同荧光表现,其联合应用可以加深对Stargardt病病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脉络膜转移癌的两种血管造影表现特征。 方法 在17例24只患眼,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 arphy, ICGA)检查,将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根据转移至眼底部位、时间、肿瘤种类,眼底造影表现分为(1)孤立型:FFA检查瘤体在弱背景荧光下渐出现针尖样点状荧光,晚期荧光增强融合呈斑驳样荧光,ICGA表现和FFA相似,但荧光出现较晚,有时可见一强荧光边,如肿物薄扁,则通过肿物如同透镜,可透见下面的脉络膜血管。(2)弥漫型:两种造影显示早期瘤体遮挡荧光,晚期呈不均匀强荧光。(3)小转移癌:两种造影检查瘤体早期不显荧光,晚期呈弱点状荧光。 结论 两种造影检查对诊断均有帮助,如FFA诊断有困难,ICGA可协助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7, 18: 92-95)  相似文献   

16.
Chen L  Yang P  Wen F  Zhou H  Huang X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10-2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oroidal and retinal changes in Behcet's disease and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VKHS) using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and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METHODS: Seventeen cases (27 eyes) of Behcet's disease and 18 cases (36 eyes) of VKHS were examined with FFA and ICGA. All of the patients showed an active intraocular inflammation when examined. RESULTS: FFA showed leakage from retinal vessels in patients with Behcet's disease. ICGA revealed choroidal abnormalities including dilatation and hyperpermeability of choroidal vessels in 11 eyes (40.7%). In VKHS, FFA revealed the hyperfluorescence and serous 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s. Dilatation and hyperpermeability of choroidal vessels revealed by ICGA were found in 36 eyes (100%), multihypofluorescent dark dots in 32 eyes (88.9%), and choroidal filling defects in 28 eyes (77.8%). CONCLUSIONS: Although retinal vascular lesions are predominant in Behcet's disease, choroidal abnormalities evidenced by dilatation of choroidal vessels are also present in some patients. Hyperfluorescence and hypofluorescence revealed are the main findings in the patients with VKHS. A combination of FFA and ICGA is recommende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Behcet's disease and VKH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18.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 ypio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PCV患者7只眼的临床资料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检查资料。 结果 PCV患者早期眼底仅可见橘红色病变,随病情进展出现出血 、渗出、水肿、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脱离,病程长者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FFA检查1只眼病变处脉络膜血管网扩张,6只眼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造影过程中荧光渗漏,晚期呈强度不均的强荧光片;ICGA检查5只眼早期显示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末端扩张呈息肉状,晚期脉络膜血管结构不清,息肉状扩张仍然可辨,7只眼均有形态独特的孤立或簇状分布的息肉状强荧光点,晚期仍有染料存留。 结论 PCV患者眼底可见橘红色病变及出血、渗出和RPE脱离,FFA及ICG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端息肉状扩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19.
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荧光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探讨两种造影方法对脉络膜转移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通过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同步获得5例脉络膜转移癌患者双眼的FFA和ICGA图像。结果 5例中4例双眼发现占位性病变,FFA背景期肿物呈低荧光。静脉期肿物内出现针尖状高荧,中央疏而外周密,高荧缓慢扩大,中央低荧区逐渐缩小。晚期肿物内出现边界清晰的斑块状高荧,呈“铺路石”样表现;ICGA早期相(1分钟内),肿物处表现为大面积低荧,周围脉络膜血管轻度扩张,边界欠光滑,其直径略小于眼底所见;其后,于低荧部位缓慢出现斑点状高荧光,边缘密集,中央散在;荧光随时问推移缓慢增强并扩大;晚期相表现为点、片状高荧,中央仍存低荧区,范围较早期相缩小,肿物边缘区域出现环形针尖样高荧,可能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受损征象。结论 FFA和ICGA对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IC-GA对FFA有辅助作用。但对不典型病例,仍须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