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目的 调查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某食蟹猴养殖场血液寄生原虫感染状况, 为人体血液寄生原虫的防控提供科 学依据。方法 方法 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某食蟹猴养殖场猴血液样本993份, 全部制作FTA卡样本, 涂制薄血膜550 份。将样本混合, 以巢式PCR及普通PCR方法分别检测FTA卡保存的猴血样本中巴贝虫以及疟原虫。检测阳性组再分 别进行单个样本检测, 阳性样本对应的薄血膜进行姬姆萨染色后再镜检。 结果 结果 经巢式PCR检测, 田鼠巴贝虫检出阳 性率为6.95% (69/993); 仅1例经PCR检出猪尾猴疟原虫阳性。22份PCR检测巴贝虫阳性的血液样本经染色镜检, 共16 份检出巴贝虫, 其显微镜下观察到红细胞内有环状体, 无疟色素。结论 结论 我国广西地区食蟹猴的田鼠巴贝虫感染率较 高, 其可能在传播中起保虫宿主的作用; 在筛查田鼠巴贝虫低密度感染时, 巢式PCR方法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实验室资料,提高对巴贝西虫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外周血中虫体的形态;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核酸,采用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PCR扩增田鼠巴贝虫18S r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外周血中见大量疑似恶性疟原虫虫体;PCR产物测序结果经过BLAST比对,与田鼠巴贝虫18s核糖体DNA序列有99%的同源性。结论 感染的虫体为田鼠巴贝虫。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尤其是野鼠)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是巴贝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敏感、特异、高效的检测田鼠巴贝虫 FT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田鼠巴贝虫基因序列,就细胞色素B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多套LAMP引物,利用LAMP RealTime Turbidimeter LA-320 仪筛选最佳引物、反应条件,建立LAMP检测方法,从保存有血液样本的FTA卡片中提取田鼠巴贝虫 DNA进行LAMP,观察检测效果。结果 设计的4组引物做LAMP试验,其中以引物1,最佳反应温度为64 ℃,恒温下作用,敏感性高,可在1 h内完成,其检出限量为0.687 fg/μL,而PCR的最低检测量为0.687 pg/μL,与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诺氏疟原虫、冈地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冈比亚锥虫均无交叉反应。以建立的FTA-LAMP法检测20份PCR检测阳性的田鼠巴贝虫感染者血样,其阳性符合率100%。结论 成功建立了检测田鼠巴贝虫特异性细胞色素B基因的FTA-LAMP方法,该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犬巴贝虫病的流行情况. 方法 在广西的玉林、北海、南宁、百色和河池等地区的17个采样点,用FTA试纸卡采集犬血.巢式PCR特异性扩增巴贝虫18s rDNA基因,纯化阳性样本的PCR产物、测序,与GenBank中的巴贝虫序列进行比对.应用Mega5.1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系统发生关系. 结果 共采获87份犬血,其中阳性血样11份,感染率为12.64% (11/87).11份阳性血样的巴贝虫序列相同,与GenBank中的佛氏巴贝虫(Babesia canis vo-geli的同源性为98.1%.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犬血样中检测到的巴贝虫与佛氏巴贝虫同属一个分枝,系统发生关系近. 结论 广西犬血中检测到的巴贝虫与GenBank中的佛氏巴贝虫同源性高,为佛氏巴贝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河南省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巴贝虫感染分子流行特征,为信阳市及河南省巴贝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信阳市2012年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患者的血样和基本信息。提取血样DNA,用两对引物(Bab5/Bab8+Bab6/Bab7和RIB-19/RIB-20+BAB-rumF/BAB-rumR)巢式PCR扩增巴贝虫18S r RNA基因,测序后与GenBank中田鼠巴贝虫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对血样检测阳性的病例进行地区、发病时间、人群、蜱虫叮咬和布尼亚病毒检测情况的分析。结果共收集600例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患者血样, 59例(9.8%)血样两对引物巢式PCR均扩增出约430 bp的18S r RNA基因片段。序列比对结果显示, 59条扩增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登录号:LC314655.1)的一致性均高于97%。59例血样扩增阳性中, 51例来自信阳市(86.4%),其中商城县16例(27.1%),光山县12例(20.3%);发病时间集中在5月(23.7%, 14/59)、6月(39.0%, 23/59)和7月(17.0%, 10/59);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 40岁以上者48例(81.4%, 48/59)。59例阳性病例中14例(23.7%)曾被蜱虫叮咬, 31例(2.5%)布尼亚病毒检测阳性。结论河南省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巴贝虫感染率较高,尤其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诊1例国内感染田鼠巴贝虫的病例,对患者周边同事进行调查,初步了解田鼠巴贝虫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提取患者及相关人士血液DNA,共计121份,进行巢式PCR鉴定。以扩增患者18S rRNA基因为分子标记,与GenBank中各巴贝虫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最大似然率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患者感染田鼠巴贝虫病,患者周边同事共40人感染,阳性率为33.06%(40/121);田鼠巴贝虫的系统分类属于感染人的巴贝虫类,与感染牛、犬的巴贝虫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田鼠巴贝虫在患者周边同事中感染率较高,对接触人员具潜在的感染风险,应加强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浙江省中部及南部地区巴贝虫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感染情况,对浙江省确诊的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巴贝虫序列进行比对,了解巴贝虫亲缘关系和进化特征。方法采集浙江省确诊的病例居住地以及浙江省中部及南部地区的动物宿主抗凝血样和蜱虫,提取DNA,以巴贝虫18S rRNA基因序列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比对,确认感染虫种;在GenBank数据库中查询巴贝虫属、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信息,以及不同动物宿主、不同地理来源的田鼠巴贝虫种内18S rRNA序列信息,进行BLAST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采集的261份生物样品中有37份扩增出阳性条带,其中动物宿主抗凝血阳性率为14.2%(32/225),蜱阳性率为13.9%(5/36)。对部分阳性样品进行测序,获得有效测序序列20份,经序列比对分析,共发现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5份,均来自鼠类血样;此外,在鼠、牛等宿主/媒介体内还分别检测到肉孢子虫属(Sarcocystis sp.)4份、肝簇虫属(Hepatozoon sp.)2份,球虫(Coccidia sp.)1份、东方泰勒虫(Theileria orientalis)阳性5份、水牛泰勒虫(Theileria buffeli)2份和驽巴贝虫(Babesia caballi)1份。浙江省确诊的人巴贝虫序列与Gen Bank中不同宿主、地理来源田鼠巴贝虫18S rRNA序列的同源性为98.1%~99.8%,与日本、中国云南的人源以及福建、浙江杭州、天台、仙居的鼠源田鼠巴贝虫同属一个分支,而我国的CNMM-2株和新疆1647株与美国GI株和德国Jena株的遗传距离较近。结论在浙江省中部及南部地区的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中发现多份田鼠巴贝虫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8.
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诊断与病原体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首诊为疟原虫感染的巴贝虫感染者进行确诊及临床诊治情况分析。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发病资料,并对患者及其居住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骨髓样和血样,吉氏染色涂片后镜检;并以巴贝虫(Babesia)18s核糖体RNA属和种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患者血样基因组DNA,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结果该患者反复发热20余天,出现贫血(红细胞2.59×1012和血红蛋白5.5 g/L),CT示肝脾肿大。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吉氏染色后镜检,发现有疑似恶性疟原虫或巴贝虫感染。经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无外出史,但有输血史和被蜱叮咬史。患者血样经巴贝虫属和种特异性引物扩增,分别出现约400 bp和1 600 bp条带。测序的序列经BLAST分析,与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的同源性为99%,登录号分别为JQ609305和JQ609304。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发病资料、流行病学史、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确诊为田鼠巴贝虫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云南省1例诊断为“间日疟”患者血片中形态不典型的疟原虫虫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分别抽提待鉴定血片和已知感染虫种的4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血片疟原虫基因组DNA,再根据疟原虫小核糖体亚基(SSU rRNA)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种特异性引物,然后对包括待鉴定血片在内的疟原虫DNA分别进行PCR鉴定。 结果 用诺氏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从待鉴定血片DNA中扩增出约150 bp条带,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诺氏疟原虫SSU rRNA序列完全一致。 结论 云南省该例疟疾患者感染了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  相似文献   

10.
根据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疟原虫通用型和种特异性的引物,对60份血样进行巢式PCR检测及虫种鉴定,并与血样的吉氏染色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巢式PCR检出40份疟原虫阳性血样,其中22份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阳性、13份为间日疟原虫(P.vivax)阳性、3份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1份为卵形疟原虫阳性(P.ovale)、1份未能分型。与镜检结果一致的血样为46份,占76.7%(46/60),其中恶性疟原虫阳性18份、间日疟原虫阳性11份和阴性17份。将两种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血样进行扩增片段序列测定和实时荧光PCR分析,检测结果均与巢式PCR结果一致。卵形疟原虫阳性血样扩增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卵形疟原虫SSU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DQ845247)的对应部分同源性为100%,证实该病例为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例误诊为疟疾的田鼠巴贝虫病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并分析其临床诊治情况。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发病资料,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样,制作厚、薄血片,吉氏染色后镜检,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RDT)检测。提取患者外周血DNA,以巴贝虫18S r RNA基因属、种特异性引物和恶性疟原虫核糖体RNA小亚基(SSU r RN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该患者于2019年2月起,反复发热2月余,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有中度贫血及脾肿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患者无外出史。患者外周血的厚、薄涂片均可见大量似恶性疟原虫虫体,其外周血经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呈阴性。患者血样DNA经PCR扩增后,可获得长度约400 bp和1 600 bp的巴贝虫属、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阳性条带。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发病资料、流行病学史、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确诊其为田鼠巴贝虫感染。  相似文献   

12.
疟疾复合PCR检测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简易、快速的复合PCR系统,用于检测间日疟、恶性疟及混合感染。方法:以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为靶片段,设计疟原虫属特异性上游引物S1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种特异性下游引物S2和S3,建立双温度点复合PCR扩增系统并用于临床血样的检测。结果:从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705bp和575bp特定扩增带,而食蟹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及健康人血样均未见扩增带。检测原虫水平达2-10虫/μl全血。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证实扩增产物为目的片段。检测104份镜检确诊疟疾患者血样,其中81份与镜检结果相符,并查出镜检未发现的17份混合感染和2份虫种鉴别失误的恶性疟。结论:本系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可在一次扩增中同时检出间日疟和恶性疟两种原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云南省不同感染来源疟原虫株的遗传差异。方法采集不同地区疟疾患者的血样,利用巢式PCR扩增疟原虫18SsRNA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分析,以分子进化树描述18SsRNA基因序列的同源程度。结果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诊断为云南当地感染的全部疟疾患者22例及感染地为缅甸、非洲、老挝的13例疟疾患者血样进行18SsRNA基因巢式PCR扩增,8份检出恶性疟原虫目的基因片段(205bp)、35份检出间日疟原虫目标片段(120bp)。对43份PCR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中8株恶性疟原虫的18SsRNA基因进化树显示属云南本地感染的虫株与非洲虫株分布在不同亚支,但均与鸡疟原虫(Plasmodium gallinaceum)(Accession:M61723)遗传进化关系较近;35株间日疟原虫的18SsRNA基因进化树显示所有虫株均集中在一个进化分支内,与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Accession:L07559)遗传关系较近,89%的云南本地感染虫株与南美两个虫株(Accession:X13926、U03079)同在一个进化亚支。结论恶性疟原虫不同地理株的18SsRNA基因序列差异性较间日疟原虫株间的差异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巴贝虫(Babesia)的感染状况以及基因特征。方法 2014-2015年采用笼日法在福建省邵武、清流、顺昌、永安、长乐和尤溪等6地捕鼠,现场鉴定鼠种,记录鼠类釆集时间、地点、鼠种、性别等资料。采集各鼠心脏血,采用PCR扩增巴贝虫18S r 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源性。PCR检测阳性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共捕获209只鼠,其中家鼠71只,野鼠138只。PCR检测结果显示,巴贝虫阳性率为9.6%(20/209)。家鼠的阳性率为2.8%(2/71),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bicus)和黄胸鼠(R.flavipectus)各有1只阳性;野鼠的阳性率为13.0%(18/138),其中大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黄毛鼠(R.losea)、社鼠(R.confucianus)和针毛鼠(R.fulvescens)等4个鼠种的阳性数分别为13、1、2和2只;野鼠的阳性率高于家鼠(P0.05)。6地中,尤溪的鼠类阳性率最高,为14.9%(13/87),其次为永安,阳性率为13.6%(3/22),清流的鼠类未检出巴贝虫感染阳性。雄鼠的阳性率为7.9%(9/114),雌鼠为11.6%(11/95)。成年鼠的阳性率最高,为10.4%(18/173),其次为幼年鼠,阳性率为6.3%(2/32),捕获的4只老年鼠均未检出巴贝虫感染阳性。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不同鼠龄的巴贝虫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阳性产物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序列相似性达100%。BLAST结果显示,血样感染的为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样品序列与源自浙江的田鼠巴贝虫的序列同源性(Gen Bank登录号:JQ609305)最高。结论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野鼠的阳性率高于家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福建省动物宿主感染巴贝虫状况。方法 2014-2016年本中心在福建各地捕鼠,笼日法捕鼠,采集鼠心脏血,同时采集牛、羊和狗的血液样本,采用PCR扩增巴贝虫18SrRNA基因,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全省鼠类巴贝虫的感染率7.61%。家栖鼠中仅3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68%。野鼠中26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2.87%。野鼠感染率远高于家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分布看,闽中地区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闽东,闽南地区感染率最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动物,牛的血样未检出巴贝虫,狗和羊的血样中各1只检出巴贝虫,感染率分别为1.79%和0.55%。鼠类的巴贝虫感染率高于其他动物的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序列分析显示鼠类感染的均为田鼠巴贝虫。而犬中检出的巴贝虫为犬巴贝虫。结论福建省巴贝虫宿主动物中鼠类尤其是野鼠,感染率最高,可能是我省巴贝虫最重要的宿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MSP1(PvMSP1)的等位基因类型和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用特异的引物通过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包含PvMSP1的ICB5与ICB6之间的基因片段 ,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 7份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 ,有 16份 (5 9 9% )扩增得到Belem型基因产物 ,2 5 (92 6 % )份扩增出Sal- 1型基因产物 ;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虫株的混合感染率为 5 1 9%。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以前未见报告的基因内重组类型。结论 我国间日疟原虫虫株存在两种PvMSP1等位基因型 ,Sal- 1型可能是主导型 ;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间接血凝试验(IHAT)使用食蟹猴疟原虫巴氏亚种(简称Pcb)和诺氏猴疟原虫(Pk)两种异种抗原检测人类疟疾抗体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抗原的制备,按Agarwal等(1981)介绍的方法,当感染的猕猴血中疟原虫裂殖体感染率达8~10%时放血,感染红细胞经密度梯度分离与皂素溶解处理1.5小时,用pH7.2的PBS洗3次,贮存于-196℃液氮中,试验的当天取出,超声粉碎,可溶的部份即为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1例反复发热半年,最终确诊为田鼠巴贝虫感染的诊断过程,复习文献,为巴贝虫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采集患者骨髓和外周血涂片镜检,抽提血液基因组DNA,用田鼠巴贝虫特异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取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结果 骨髓和外周血涂片镜检可见少量红细胞内有环状体,未见其它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形态.巢式PCR获得阳性条带,经测序证实为田鼠巴贝虫18s rRNA基因;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阳性;经克林霉素、磷酸氯喹片抗巴贝虫治疗2个疗程,患者达到临床治愈. 结论 综合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抗巴贝虫药物疗效,确诊1例人田鼠巴贝虫感染病例.在病原学检查不典型时,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结果是重要的巴贝虫病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巢式PCR扩增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18S r RNA)基因确诊卵形疟原虫感染。方法采集2012-2013年山东省疟疾患者全血和滤纸血样,吉氏染色镜检观察血膜疟原虫形态并鉴定虫种。提取血样中DNA,根据疟原虫18S r RNA基因以属和种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筛查卵形疟阳性标本并进行测序验证。结果2012和2013年山东省共筛查到7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巢式PCR扩增7份血样均在800 bp处出现卵形疟原虫特异性单一条带,Blast比对表明产物序列与Gen Bank卵形疟参考序列一致。结论经巢式PCR方法确诊了2012和2013年山东省7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  相似文献   

20.
抗5-羟色胺类等药物经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测定与约氏鼠疟试验初步证明,对红内期无性体疟原虫有一定的对抗作用.为了解此类药物对灵长类动物疟疾感染的作用,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材科与方法 一、实验虫种与动物食蟹猴疟原虫系本所引自越南,在猕猴中保存的虫种,对氯喹敏感。本实验的动物宿主均为在我国广西捕获的健康猕猴,实验前血检疟原虫均阴性,体重2.8~4.5kg。 二、实验感染、治疗与观察从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种源猴抽血,经静脉接种给健康猴,接种后第3d起血检疟原虫,原虫血症达1%以上时,鼻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