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喹酮(PQT)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诊疗作用。方法先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体,并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循环抗原,再应用大剂量PQT[50 mg/(kg.d)×12 d]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结果93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诊断性治疗后有38例确诊患脑囊尾蚴病,42例基本确诊患其他脑部疾患,13例仍诊断不明。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有27例服吡喹酮后出现杀虫反应,其中治疗后有17例患者复查脑CT或MR I,结果显示病灶缩小、周围水肿吸收或消失;有2例患者复查脑CT显示病灶增多,且呈囊性影像学表现;另11例确诊为脑囊尾蚴病的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杀虫反应,根据治疗后复查CT或MR I,病灶较治疗前吸收或消失而确诊。确诊的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再经过1~2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其中31例患者复查脑CT,病灶完全吸收者26例,病灶出现钙化者5例。结论大剂量吡喹酮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脑CT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该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以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吡喹酮实验性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及脑CT 或MRI复查结果确诊非典型脑囊尾蚴病。同时,采用间接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采用McAb?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采用PEG?ELISA法测定囊尾蚴循环抗原(CAg),并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脑CT检查。计算上述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的检测效能。结果 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吡喹酮实验性治疗后,315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被确诊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IgG、IgG4抗体及囊尾蚴C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47%、15.02%、11.21%, IHA试验阳性率为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45,P<0.01)。脑CT检查有疑似囊尾蚴病灶者353例,占79.14%。ELISA、McAb?ELISA、PEG?ELISA、IHA和脑CT诊断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灵敏度为15.36%~96.82%,特异度为63.36%~99.24%,阳性预测值为86.40%~98.52%,阴性预测值为32.83%~98.25%,阳性似然比为2.64~27.86,阴性似然比为0.05~0.81,OR值7.16~52.80;5项检查合并后其OR值为108.00,较CT检查的OR值提高1倍。结论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主要通过评价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而确诊,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多发小囊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收集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07-2009年122例小囊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愈107例,占87.4%;好转10例,占8.2%;无效5例,占4.4%;总有效率为95.6%。结论多发小囊型脑囊尾蚴病患者采用丙硫咪唑(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病原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型血吸虫病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1997-2004年间安徽省综合性医院和血防部门诊断与治疗的脑型血吸虫病62例,分别对手术、毗喹酮、手术和药物联合及不同吡喹酮剂量间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治疗方法分析显示,毗喹酮、手术及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3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3种治疗剂量、不同疗程间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病期给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宜首选吡喹酮药物治疗,疾病恢复期或发作间歇期给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治疗应有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囊虫散胶囊治疗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实质型囊尾蚴病30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吡喹酮,囊虫散胶囊及囊虫散胶囊+吡喹酮治疗,对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囊尾蚴钙化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囊虫散注射皮肌囊尾蚴结节,观察囊虫散胶囊杀灭囊尾蚴作用。结果囊虫散胶囊组治愈率82.1%,吡喹酮组治愈率67.4%,中西药结合组87.6%,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囊虫散胶囊组最低。囊虫散注射皮肌囊尾蚴结节,杀虫总有效率为97.6%(41/42)。结论囊虫散胶囊治疗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效果显著,不仅具有杀虫作用,同时促进死虫吸收,而且不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经临床治疗后的临床结局和血清曼氏裂头蚴抗体IgG滴度变化,以进一步探讨考核该病疗效的指标。方法收集2013—2018年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及门诊连续治疗随访的脑曼氏裂头蚴病病例。吡喹酮治疗患者给予吡喹酮50 mg/(kg·d),连续给药10 d后,间隔60 d,重复给药3个疗程;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开颅手术和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术。吡喹酮治疗和手术治疗后12个月,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头颅MRI平扫及增强)复查,测定曼氏裂头蚴血清IgG抗体水平。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87例脑曼氏裂头蚴病病例,其中吡喹酮治疗62例(其中10例吡喹酮治疗后转手术治疗),手术治疗35例。治疗后12个月,临床结局优的患者有71例,无症状患者占57.7%(41/71),有临床症状者占42.3%(30/71),其中抽搐占26.8%(19/71),轻瘫占14.1%(10/71),复视占1.4%(1/71);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强化病灶消退占85.9%(61/71),仍有病灶者占14.1%(10/71),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 (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 (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人囊虫病6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剂量吡喹酮治疗人囊虫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每人15服吡喹酮36mg/(kg·d),3次分服,连服9d,2-3个月后重复1个疗程,直至治愈。脑积水患者手术后用吡喹酮治疗。结果61例患者,治愈57例,总治愈率为93.44%。其中皮肌型25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分别用1—3个疗程;脑实质型患者20例,17例治愈(2例脑积水,先手术减压后用药),治愈率为85%,分别用2~5个疗程,仅1例患者颅内多发病灶,用13个疗程;癫痫型16例,15例治愈,治愈率为93.75%,分别用2~5个疗程。15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9%,主要表现为癫痫样发作、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4例死亡。结论大剂量吡喹酮治疗囊虫病,治愈率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报道较多 ,其用药剂量及疗程不尽一致。现将 3例用吡喹酮治疗后不同时间 ,脑内猪囊尾蚴囊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实验方法1 临床资料口服吡喹酮 12 .5 mg/ kg· d,3d后改服 2 5 m g/ kg· d,每日量分 3次口服 ,连服 17d为 1个疗程。 3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后第 6 d,1个疗程后第 4d,2个疗程后第 91d,在右颞肌下开窗做颅内减压术 ,术中取出猪囊尾蚴 ,经生理盐水冲洗后 ,将囊用 2 .5 %戊二醛磷酸缓冲液 4℃固定。治疗前未服用其它抗囊虫药物。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将囊从 2 .5 %的戊二醛磷酸缓冲液中取…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南朝鲜用吡喹酮治疗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的囊尾蚴病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2~48岁。病程5个月~7年。其中有癫痫史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诊断为脑囊尾蚴病15例。所有患者均住院并在神经外科医师监护下接受治疗。吡喹酮为西德拜耳药厂提供,每片400mg,采用25mg/kg、每日3次、连服3或4天各治疗14及11例(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方法 选择解放军171医院1989-2013年收治的166例脑 型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166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中, 根据临床表现、 病原学、 免疫学结合CT、 MRI辅助检查确诊156例, 其中病理检查确诊74例, 诊断性治疗确诊10例。102例患者行口服吡 喹酮40 mg/kg治疗, 于14~36 d临床症状好转后出院。64例行开颅手术, 术后辅以口服吡喹酮抗血吸虫治疗。其中, 48 例术后恢复良好, 7例肢体瘫痪加重, 4例肢体发麻加重, 11例术后仍有癫痫发作, 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81例, 66例症 状及体征消失, 7例肢体轻瘫但生活能自理, 5例生活不能自理, 3例死于其他原因。结论 结论 颅脑影像学和实验室专项检 测对脑型血吸虫病诊断有重要价值。脑型血吸虫病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例多发性囊尾蚴病的相关资料及治疗与护理过程,为今后治疗及护理囊尾蚴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的饮食既往史、诊疗经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 患者常驻地为囊尾蚴病高发区,有明确的食用“米猪肉”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等,确定该病例罹患多发性囊尾蚴病。首次服用杀虫药(吡喹酮)后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经医护密切配合,积极救治35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囊尾蚴病患者,特别是多发性病例,杀虫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避免因服用抗囊虫药物导致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甚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有心理障碍的猪囊虫病患者分布和发病特点及治疗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2005-2006年经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确诊的猪囊虫病住院患者中,挑选168例有心理障碍的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患者中,山东籍150例(89.29%),分布于全省16个地级市。农村患者与城镇患者之比为2.45∶1;男女患者之比为2.43∶1;年龄以18-45岁的中青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64.80%;临床分型以脑囊虫病所占比例最高,为76.79%。所有患者共分4种心理类型,其中消极悲观型占36.31%,忧郁自卑型占31.55%,焦虑恐惧型占24.40%,对抗偏执型占7.74%。用吡喹酮(PQT)结合阿苯哒唑(ALB)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21%,治愈率为45.24%。结论山东省猪囊虫病仍处于较高的发病态势,患者以农村男性中青年占多数;吡喹酮(PQT)和阿苯哒唑(ALB)联合应用仍是目前猪囊虫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观察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前后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 方法 方法 对41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抗 囊尾蚴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果 41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电图检查示轻、 中、 重度异 常分别占40.53%、 45.63%、 13.84%; 脑电波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 或在异常背景上有少量散在或阵发 性棘、 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脑CT、 MRI检查示单发小囊型占23.54%, 多发小囊型占44.42%, 脑炎型占13.59%, 大、 小囊 并存型占4.85%, 钙化型占2.18%, 混合型占11.41%。脑囊尾蚴病患者经过3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复查, 脑电图恢复正常 和明显好转分别占79.85%和20.15%; CT、 MRI检查发现77.18%的患者病灶全部吸收, 20.63%的患者大部分病灶吸收, 2.18%的患者病灶无变化, 均为钙化型。脑内囊尾蚴感染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和多发小囊型、 脑炎型和大、 小囊并存型抗囊 尾蚴治疗效果好, 混合型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较差, 处于钙化期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结论 脑囊尾蚴病 患者脑电图表现为轻度至重度异常, 脑CT、 MRI检查以多发小囊型为主。经抗囊尾蚴治疗后, 多数患者脑电图逐渐恢复正 常, 病灶全部吸收, 但部分患者会留有少量钙化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临床部治疗的14例脑型血吸虫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诊断为慢性型,2例诊断为急性型,血清、脑脊液均为血吸虫抗体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10例,百分比为5.1%~60.3%。Kato-Katz法粪检查见血吸虫卵7例。13例行内科治疗,12例治愈,1例好转;1例手术切除病灶。结论脑型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癫痫、头痛、头昏、发热等。头颅MRI特征性影像呈簇状聚集融合成团块状。脑型血吸虫病口服吡喹酮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镜喷洒联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慢性腹泻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因慢性腹泻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血吸虫病患者26例(实验组),行肠镜下喷洒0.2%吡喹酮溶液,然后口服吡喹酮片,60mg/(kg·d),连服3d,观察治疗效果,并与血吸虫病慢性腹泻患者单纯口服吡喹酮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实验组26例经肠镜喷洒并口服吡喹酮治疗1周后肠镜复查,结肠黏膜下虫卵均死亡,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51404,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6%(22/26)和88.0%(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P〉0.05)。结论肠镜下喷洒并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慢性腹泻疗程短,治愈率高,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未增加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