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敏化是指腧穴由"沉寂态"向"激活态"的转化过程,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实时反应,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普遍性、特异性及功能性等特征;穴位敏化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基础及敏化机制,穴位敏化的研究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腧穴本态的认识;同时,穴位敏化还能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支点。本研究将从这几方面对穴位敏化加以浅析,以期为腧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及其与肥大细胞(MCs)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穴位敏化的发生,与穴位敏化的功能、机制等密切相关,并有沿腧穴分布的特性,其可能是穴位敏化的关键物质和客观指标之一,望为今后进一步探析穴位敏化的机制、物质结构基础及腧穴本态等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穴位及其周围发生感觉敏感性的改变;作为当前针灸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穴位敏化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其病理表现的联系、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向;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方面多是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经敏化穴位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而实验研究较多关注穴位敏化机制及规律的研究。笔者将从穴位敏化的内涵、穴位敏化的类型及其探测方法、穴位敏化的机制及规律等方面对穴位敏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穴位敏化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正确认识腧穴的本质。穴位敏化形式多样,但穴位痛敏是目前针灸临床应用广泛、研究较多的敏化类型,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穴位敏化研究将以循按为特征的探查压痛点归于“以痛为腧”,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从“以痛为腧”的溯源到现代对穴位敏化的认识以及穴位痛敏的探查和机制探讨,进一步揭示穴位敏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穴位敏化与得气是近年来针灸领域备受关注的两个核心科学命题。本研究从概念、表现形式、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影响因素、调控机制、临床效应等方面对比发现,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物质结构基础、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等,但穴位敏化并不等同于得气。穴位敏化是机体病理状态下体表特定腧穴形态与功能的实时、动态变化,属穴位本态范畴,而得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疾病时医患双方对经气的主观或客观感应,属针刺效应范畴,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6.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腧穴敏化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穴位从"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转化过程。然而既往对腧穴敏化的判断基本凭借医患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近年来对腧穴敏化过程中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从腧穴电敏化、光敏化、热敏化、微循环敏化、压痛敏化、声敏化6个方面入手,综述了当前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文献回顾表明腧穴敏化具有疾病特异性,表现形式多元且携带有多种疾病相关信息,是与疾病状态相关联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把握腧穴敏化动态过程中基础性规律,并着力构建和明确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评判体系与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穴位本态、穴位敏化两个科学命题的相关内涵及研究开展讨论,认为本态研究中的穴位概念与传统的腧穴概念的内涵不同,当前的穴位可能指的是针灸治疗部位,而不仅仅是腧穴;敏化可能是部位穴位的一种特征,但敏化穴位可能并不是针灸发挥扶正祛邪整体治疗作用的主要部位。当代研究及概念架构在丰富针灸知识体系的同时,不能背离或割裂针灸医学整体调节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等。笔者认为,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古代文献阐释穴位本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穴位的大小、位置和功能。根据现代研究进一步阐述穴位的属性,穴位的生理态、病理态和激活态,穴位刺激非特异的广谱效应和相对特异性的双重效应,穴位的"敏化"现象,穴位的现代解剖学、组织学结构等,通过系统阐述穴位本态,为研究穴位本态提供理论支撑,为临床应用穴位本态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腧穴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表现出新的状态和性质。敏化腧穴的分布形式多样,且具有经穴-脏腑-疾病相关性,明确敏化腧穴的分布规律能为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穴位敏化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缺乏统一判定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本研究从敏化腧穴分布与脏腑、经络、阿是穴等相关性入手,概括总结了当前敏化腧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姜劲峰  余芝  徐斌  王玲玲 《中医杂志》2012,53(20):1714-1716
腧穴以敏化态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腧穴敏化反映机体功能变化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动态性,腧穴敏化动态过程包涵病理的信息量变内容.探讨腧穴敏化态的科学内涵对于腧穴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4,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14.
"腧穴敏化"是基于《黄帝内经》腧穴本质认识的学术新观点。腧穴是敏化态的、动态的、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的体表功能位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形态学位点。腧穴具有"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之别。腧穴敏化论是源于《内经》、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提高疗效、升华理念、回到临床的理论创新成果。本文回顾了腧穴敏化论诞生走过的历程,以期对遵循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研究及理论创新研究提供思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16.
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RX  Kang MF  Chen MR 《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从<内经>对腧穴的原始定义与定位方法及热敏灸临床证据入手,论述腧穴"敏化状态说".腧穴具有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功能状态,敏化态腧穴是疾痛在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针灸部位,即腧穴是与疾病过程相关的体表特定的敏感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较佳功能.因敏化态腧穴具有动态变异性,临床上只能应用<内经>中粗定位与细定位(探感定位)的二步定位法才能准确定位,而不能仅仅依靠骨度分寸定位或体表标志定位的一步到位法.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  相似文献   

17.
探讨阿是穴与“阿是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无固定部位和具体名称,按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确定的针刺穴位。孙思邈在不断继承前人的理论知识、收集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并在反复临床的基础上,首创"阿是"之名,立"阿是之法",其在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作了记载。"阿是之法"源于《内经》穴法,是精确揣穴之法,确定腧穴的准确位置,提高临床疗效,应该成为临床中准确取穴的普适性方法。阿是穴是典型意义上的疾病反应点,是敏化态腧穴,"热敏点"属于阿是穴的范畴。在"热敏点"上施灸容易激发经气感传,实现气至病所。文章对阿是穴和"阿是之法"的由来、"阿是之法"是精确揣穴之法、阿是穴是敏化态腧穴等内容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时,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此时腧穴的反应性较高,呈现一种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为"敏态"腧穴,敏态腧穴所具有的这种高反应性即为敏化性,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和光敏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和探讨腧穴的敏化性,认为敏化状态下的腧穴具有传递物质能量以及信息调控等重要作用,故具有生物学特性。深入全面地认识腧穴的敏化性,对掌握腧穴现代研究、丰富腧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且疗效优于静息态腧穴,热敏化腧穴的敏化程度高低不同。强壮穴位的持续性艾热刺激、督灸、浮针疗法、刺络放血及微针刀疗法可提高处于疾病状态下热敏化程度低的腧穴的敏化程度,高效激发热敏灸。  相似文献   

20.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其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在临床上,本课题组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来选取针刺穴位,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的过程中,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个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的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本课题组根据《易经》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论观点,再加上理论上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自身对该理论观点的理解,通过临床经络诊察刺激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了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生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