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独立外治理论的外治法专著,其穴位贴敷疗法是吴师机常用的治疗手段。该文应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全面研习《理瀹骈文》,分析吴师机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渊源及疗法优势,梳理选穴规律、制膏要点、膏方特色,归纳用膏思路及加药方式以阐发吴师机针药并用、内外同治的外治理念。该疗法是用特定膏药贴于经穴起到治疗作用,是方药理论与针灸经络学说的结合。吴师机选穴以“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为要;制膏多选取引经药物以及气味厚重之品;治疗时注重辨证,做到审阴阳、察四时五行、求病机、度病情、辨病形。该疗法为传承中医外治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齐潇丽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17,36(1):69-70,73
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被尊为"外治之宗",重视外治之法,开后人无限法门,主张"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认为外治法和内治法均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所不同的仅是治疗手段。外治法亦需重视辨证论治,即辨明病性的阴阳,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虚实,病情的寒热及何脏何腑受病。提出"三焦分治"思想,但临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上焦之证可以下治,下焦之证亦可以上治,中焦之证可以上下分治,或者治中焦而上下相应,更可以上中下三焦并治。推崇针药结合,擅用膏贴与针灸理论相结合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并独创了许多膏方。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名医吴师机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著名论断,依据这一理论开展的中医外治,方法简单,患儿易于接受,副作用小,疗效可靠。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根据中医的内病外治法理论"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对小儿腹泻一病,运用中药透皮疗法进行穴位贴敷,疗效显著。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  相似文献   

4.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内病外治"之法,其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肯定。然而,对于其作用机制的阐述仍不够详尽。故试将穴位贴敷、慢性复杂性肺病以及络病三者加以联系,找到三者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并从络病学说角度,试阐释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相关理论。以期使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中医防治慢性复杂性肺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法,针灸最古。”针灸是作用在穴位上的一种疗法。笔者20a来,临床应用穴位外治法,在穴位上或针,或灸,或按压,或拔罐,或药物贴敷,颇觉得心应手:今不揣浅陋,介绍数病的治法于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气血流通即是补"为传统中医外科基本治法之一。中医理论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历代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阐释气血流通不仅是外治之法,在内治法中同样适用。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理法方药调理气血,可使气血以流,从而达到补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轶 《河北中医》2012,(10):1562-1563
肺炎是小儿常见病,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率高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历史悠久,但因服用困难,见效慢,所以疗效不甚理想。2009-10—2011-02,笔者根据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理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并护理小儿肺炎10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贴敷治病,古称"外敷"、"外贴",又称"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古老外治方法,它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  相似文献   

9.
卫爱武教授治疗妊娠剧吐立足于胃虚肝旺之基本病机,以疏肝健脾、和胃止呕为治疗大法,强调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止呕的同时予以固肾安胎之法,并将中医穴位贴敷及耳穴贴压法应用于临床,中西结合、内外同治,获得满意疗效。卫师遵循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强调妊娠早期注重心理疏导及生活调护,能有效地预防妊娠剧吐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师机《理渝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换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法于急诊方面的治疗概况举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三九天穴位贴敷疗法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冬至后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气血运行缓慢.此时采用具有辛温助阳的中药贴敷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穴位刺激皮肤给药,发挥药物的透皮作用,调动机体免疫功能,疏经散寒、温肺逐痰、健脾补肾、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脐疗是中医外治法的一大分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选取适合的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于脐上,以药物的刺激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脐疗历史悠久,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以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药物的刺激达到温经止痛、和胃健脾、平衡阴阳、防病保健的目的。《医学源流论》曰:"使药性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到了近现代,脐疗因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等特点,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穴位敷贴中血药浓度这一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穴位敷贴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中西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穴位敷贴法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灵枢》就早有记载。吴师机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观点为后世临床应用穴位敷贴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针灸医学,为针药结合开辟了新途径。血药浓度是目前穴位敷贴的瓶颈问题,因为普通经皮给药同穴位敷贴存在相同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熏蒸疗法是中医治疗眼病的外治特色之一,其原理在于眼部黏膜中具有丰富的血管,能够充分吸收中药煎剂在雾化状态下转化的药气离子,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追溯至《黄帝内经》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有研究表明治疗眼部疾病运用熏蒸疗法,局部组织内所吸收的药物浓度要高于内服吸收的药物浓度,药物直达病所,效专力宏,效如桴鼓。用中药熏蒸眼部可以疏通经络,退红消肿,收泪止  相似文献   

15.
中药穴位贴敷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运用于临床的一种顺应四时特性的"内病外治"疗法。近年来,现代中医各家对中药穴位贴敷防治疾病的研究较多,尤其是"三伏"贴敷更是研究的热点,而与之相对应的"三九"贴敷则相对研究较少。"三九"贴敷的"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存在争议,限制了其临床病种的选择,运用疾病多集中在呼吸系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也较为局限。  相似文献   

16.
根据清代吴尚先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即指用中草药捣烂或以散、膏、洗、熨、熏、敷、贴等皮肤疗法,通过药物的发散走窜,借助腧穴进入皮肤毛孔,凭借该部位对药物进行吸收,再经过经络的作用,使药气直达病所,达到治疗目的.笔者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外治经验和方药,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健康新概念的传播,中药熏蒸以其特有的方式确有的保健与治疗效果及无损伤的特点正日益成为自然疗法的宠儿。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18.
卢国盘  谢孝春 《四川中医》1993,11(10):22-23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把新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药研末加酒、蜜、醋等汁调和敷在脐部,或烫脐、灸脐、在脐部拔罐以治疗某些疾病的外治方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治疗霍乱的记载,至清代吴师机的《理论骈文》收集脐疗验方达百余种之多,可谓集其大成。吴氏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  相似文献   

19.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埋线、雾化吸入、直肠给药、发泡疗法等方面对除针灸外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包括很多方法,涉及内外治,药食疗,具体操作有穴位敷贴,穴位埋线,针刺疗法,艾灸疗法,中药内服及饮食疗法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伏天的穴位贴敷治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1])。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