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滞针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泼尼松片加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滞针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2.50%,对照组愈显率5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缩短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延长波幅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FDI躯体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滞针法能够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同病理时期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95例患者中,发展期33例、静止期31例与恢复期31例,均以通督调神针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以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结果:发展期患者面神经积分疗效及临床疗效均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0.05或0.01);静止期与恢复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督调神针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对发展期疗效最为明显,临床应把握此段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3.
朱慧敏 《河南中医》2019,39(6):886-889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肌电图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和神经功能指数(neurological function index,FNFI)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 92%,肌电图恢复正常率为40. 43%,观察组有效率为95. 74%,肌电图恢复正常率为61. 7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肌电图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FNFI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GDNF、NGF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加味牵正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雷火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都予以常规针刺阳白、鱼腰、地仓、颊车、翳风、合谷、攒竹、四白、迎香等穴,每日1次。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在静止期及恢复期加用雷火灸疗法,日1次。7天1疗程,2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3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瞬目反射(Blinkreflex。BR)和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患侧瞬目反射R1、R2、R2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缩短,M波波幅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更明显(P〈0.05),M波波幅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运用肌电图检测示雷火灸疗法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胡梦 《新中医》2016,48(3):89-92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再选取少量常规穴位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穴位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评价临床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House 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测试评分以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85.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级及F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气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常规电针治疗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浮针联合物理疗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于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采用浮针联合物理治疗,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Portmann评分,治疗前、治疗4周后患侧面神经肌电图检测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瞬目反射R1潜伏期,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4周,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Portmann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MAP波幅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1潜伏期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R1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可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药结合在不同类型面部神经麻痹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效果差异产生原因。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纳入研究,共80例。根据面部神经麻痹的类型分为中枢性面部神经麻痹组(即中枢组,27例)和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组(即周围组,5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针药结合进行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短潜伏期)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和4周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经治疗后,周围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 34%(50/53),中枢组临床总有有效率为77. 7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9. 013,P=0. 021)。治疗后第1周开始,周围组研究对象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中枢组则是在治疗后第2周开始面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数据结果显示,经治疗后,周围组各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中枢组,P 0. 05。经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CMAP波幅明显升高,R1潜伏期明显降低,P 0. 05。结论:针药结合能够显著缓解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升高CMAP波幅和降低R1潜伏期水平,发挥治疗作用,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优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和普通针刺联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和85.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治疗疗程,值得更多医护人员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将 3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 0 0例 ,采用穴位埋线加按摩治疗 ;对照组 180例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98% ,痊愈率90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87 3% ,痊愈率为 5 6 2 %。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1) ,痊愈率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穴位埋线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良好疗效 ,急性期是穴位埋线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祛风化痰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风化痰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H-B评分、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IgA、IgM、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B评分、波幅均升高,面神经传导潜伏期、IgA、IgM、IgG均下降(P0.05);治疗组H-B评分、波幅升高差值,面神经传导潜伏期、IgA、IgM、IgG下降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化痰法可显著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干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ong RF  Huang SX 《中国针灸》2011,31(7):587-590
目的: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灸干预的疗效,探索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痛程不超过5天(以保证急性进展期最少3次的针灸治疗),对照组病程7天以上,未接受过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入组后均接受针灸治疗,穴取四白、地仓、颊车、攒竹等,治疗8周.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等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8周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均可降低HB分级,提高FDI评分(均P<0.05),且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86.4%(51/59),优于对照组的76.2%(1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患者的治疗天数(25.98±11.25)少于对照组(39.31±13.07,P<0.01);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为5.1%(3/59),低于对照组的9.5%(2/21,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针灸干预,不仅不会加重病情,反而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联合超声波、中频治疗仪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超声波、中频治疗仪基础治疗,治疗组50例予调督和胃针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普通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以口轮匝肌、眼轮匝肌为记录肌肉的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口轮匝肌及眼轮匝肌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均缩短(P0.05),波幅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波幅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4.
卢佩斯 《新中医》2012,(4):110-112
[摘要]目的:探讨判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受损程度的临床简便检测方法,同时作为面神经功能检查的补充手段。方法:选取7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患侧面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分为轻、中、重3组,测量各组患者健患侧面部穴位电针刺激强度的变化,分析数据,并对有关指标的相关性及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电针刺激强度的变化幅度N与患侧面肌复合动作电位(M波)波幅水平M呈明显负相关(P〈0.001)。以电针刺激强度变化幅度来界定损伤程度1、2、3度的分界点为69.05%与87.08%。电针刺激测定结果与神经电图结果的一致性良好。结论:面部穴位电针刺激可大致估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损伤的程度,与神经电图结果基本一致。电针预测方便易行,可作为临床面神经功能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患者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基础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GDNF和NGF水平、不良反应、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潜伏期小于对照组(P 0. 05),波幅大于对照组(P 0. 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 64%(53/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 14%(46/56)(P 0. 05);治疗后观察组GDNF、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 93%(5/56)略高于观察组7. 14%(4/5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上调GDNF、NG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护理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陈崔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730-173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面肌手法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牵正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面肌手法康复训练,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H-B)评价分级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检测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以及患健侧波幅比值,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3、4周两组H-B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1),治疗后两组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降低(P 0. 01),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均显著升高(P 0. 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2、3、4周研究组H-B评分均显著较低(P 0. 01),治疗后研究组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较低(P 0. 01),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均显著较高(P 0. 01),总有效率较高(P 0. 05)。结论:针刺联合面肌手法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牵正治疗效果,促进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艾灸对面肌痉挛(HFS)患者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HFS患者,根据密封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痉挛强度、肌电图F波与面神经传导速度、面部残疾指数(FDI)与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波时限、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P0.05),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波时限、波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DI躯体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DI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DI社会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HFS疗效显著,可抑制面神经的异常兴奋,降低异常冲动传导,加速面神经传导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改变。方法:临床纳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2组患者两侧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进行电生理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1个疗程治疗有效率、2个疗程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67%、100.00%,对照组分别为68.89%、8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46±0.49)ms、(3.14±0.57)ms,对照组为(3.92±0.50)ms、(3.34±0.4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患健侧波幅比值为(0.67±0.18)、(0.65±0.17),对照组为(0.52±0.17)、(0.5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鼻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疏风散邪方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风牵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明确,可以促进面神经的早期恢复,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