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联合四花穴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失眠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四花穴埋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及4周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测定,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9%(25/27),高于对照组的81.48%(2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四花穴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鬼穴"治疗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焦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予针刺"鬼穴"治疗,对照组予头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差别。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治疗后PSQI、HAM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痊愈21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92. 5%(37/40),高于对照组的86. 8%(33/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鬼穴"治疗焦虑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头针常规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和对照组(传统推拿疗法),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具有显著差异。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 0. 05)。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对颈性眩晕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对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符合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A组为头穴丛刺组20例,B组为神经松动术组21例,C组为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组20例,基础治疗为药物、常规电体针与康复治疗,A组加头穴丛刺,B组加神经松动术,C组加头穴丛刺与神经松动术,根据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神经电生理、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定,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对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功能的影响。结果:13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在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神经电生理差异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在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神经电生理上分别与头穴丛刺组和神经松动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神经松动术以及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均能改善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并且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效果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与神经松动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心胆气虚恶心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和对照组(常规穴位针剌组),各30例。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6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和心胆气虚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QSI各成分积分及总分、心胆气虚型不寐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穴电针法在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头穴电针法治疗,穴取印堂、神庭、百会和四神聪为主,疏波电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PSQI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均得到有效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PSQI指数总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各指数成分比较,在改善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睡眠障碍方面治疗组有优势(P0.05),在改善睡眠质量、入眠时间和睡眠效率方面头穴电针优于常规体针组(P0.01)。结论头穴电针法治疗失眠疗效优于对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快针浅刺背俞穴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给予快针浅刺背俞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配合耳针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7. 42%、93. 55%,对照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8. 06%、83. 87%。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提高了19. 36%、9. 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快针浅刺背俞穴能明显提高常规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便,安全效优,对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性眩晕患者应用头针丛刺结合颈椎稳定性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来我院确诊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丛刺结合劲椎稳定性训练组,33例)和对照组(头针丛刺组,34例),连续治疗10周后两组进行疗效及 ESCV 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82.35%。治疗组治愈率为72.73%;对照组治愈率44.12%。经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 ESCV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两组间 ESCV 评分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头针丛刺与颈椎稳定性训练有机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头针丛刺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组与口服艾司唑仑片对照组,每组35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PSQI、AIS评分均降低,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总有效率为91. 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临床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疗效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头穴丛刺治疗。观察2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检测SOD、LPO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 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 67%(P 0. 05);治疗后2组NIHSS、Ashworth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FAM、ADL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SO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LP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SOD、LPO水平,提高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头穴丛刺与神经网络仪结合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并应用神经网络仪,观察组增加头穴丛刺疗法.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疗效(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神经网络重建仪对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颈源性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选取百会及双侧颈夹脊、风池、神门、列缺、照海作为针刺穴位,出针后在大椎,双侧颈百劳、心俞、胆俞刺血拔罐;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主穴取神门(双)、内关(双)、百会、安眠(双),配合辨证取穴。两组均每周治疗2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结合刺血拔罐治疗颈源性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治强 《光明中医》2010,25(9):1658-1660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头穴透刺组,两组患者分别治疗30天后,对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进行比较。结果头穴透刺组总有效率为89.3%,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1.4%(P0.05)。头穴透刺法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法(P0.05或P0.01)。结论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主要体现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头穴丛刺配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头针治疗。治疗20天后,观察两组病人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丛刺配合颈部中药熏药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头晕症状,降低复发率,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傍刺阿是穴"结合音乐疗法与常规针刺结合艾司唑仑片治疗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亚健康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傍刺阿是穴"结合音乐疗法及艾司唑仑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结合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γ-氨基丁酸(GABA)、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肽Y(NP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治疗后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PSQI总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 0. 05);对照组治疗后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PSQI总分方面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 0. 05);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方面,治疗组睡眠障碍、日间功能、PSQI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P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NPY、GABA、IL-1、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傍刺阿是穴"结合音乐疗法在治疗亚健康失眠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日间功能及睡眠质量,对其体内相关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物质具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及推广上价值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AD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多奈哌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8周后观察两组MMSE、ADL评分和Tau蛋白与Hcy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MMSE、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au蛋白、Hcy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失眠已成为威胁公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针灸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疗效高和副作用小的优势。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将符合纳入标准、源于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门诊的7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其中脱落4例,最终头穴透刺组纳入32例,常规针刺组纳入34例。头穴透刺组给予头穴透刺法,而常规针刺组则给予一般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主要结局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和睡眠结构各成分的变化。结果:头穴透刺组总有效率为90.6%,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3.5%(P0.05)。头穴透刺法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法(P0.05,P0.01)。头穴透刺法能明显增加睡眠总时间和深睡期时间,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主要体现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上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穴位,两组均每天1次,治疗两周。观察两组接受治疗后失眠症状改善状况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变化情况,以综合评价二者临床疗效。结果:PS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1%,对照组为7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组可明显降低中风后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提高睡眠率,改善睡眠情况,其疗效优于常规穴位针刺治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颈痛伴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针灸和推拿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颈痛(NPQ)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NPQ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SQI评分,即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入睡时间总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伴失眠患者可显著改善其颈部疼痛症状及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引气归元针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每晚口服1~2片艾司唑仑,试验组予引气归元针法治疗,选择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等穴,每周3次,均持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I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 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明显降低(P<0. 05);两组I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 50%(37/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 74%(35/3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引气归元针法改善睡眠效果与艾司唑仑相当,且具有避免催眠药物应用及改善日间功能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