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损伤性的脑功能检测技术,在数据扫描时参与者不需要执行任何复杂的认知任务,只需保持全身放松、头脑清醒的状态,已被广泛应用到人脑器官水平的针刺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在临床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显著,但是针灸治疗脑梗死起效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梗病人静息态下脑活动的异常模式,以及针灸治疗对患者静  相似文献   

2.
代轶楠  郑苏  廖旭  李明芬  彭力 《世界中医药》2023,(11):1628-1634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针刺作为一种凸显中医特色与优势的疗法,其绿色、安全同时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在脑卒中后神经恢复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脑卒中后针灸治疗的机制尚未阐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具有无创、安全、高时空分辨率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通过运用该技术,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随着rs-fMRI技术的逐步成熟,rs-fMRI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变革。rs-fMRI数据处理方法从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2个角度研究大脑活动,前者强调单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信号的特点,如通过局域一致性、低频振幅等方法;后者则研究多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时间序列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子点相关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做一个概述。  相似文献   

3.
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但推拿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研究人脑功能的新技术,该技术最早应用于脑科学领域,近年来用于推拿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对静息态功能MRI技术进行了概述,并从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3个方面,对静息态功能MRI技术在推拿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脑网络特征和脑疾病的关联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随着脑功能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在针灸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功能连接和(Stat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FC)分析方法和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on,DFC)分析方法。SFC主要以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为手段,fMRI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但设备昂贵,对实验数据采集环境要求很高。DFC是用以表征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连接的动态特性。DFC在近5年应用于脑卒中领域,主要用于探索全脑不同网络、感觉运动网络以及语言网络的功能连接属性。SFC包括种子点法、独立成分分析方法等。DFC包括基于滑动时间窗法、时频相干分析法等。文章梳理了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的作用原理、常用估算方法、特征提取方法和可靠性检验及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论述了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DFC分析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在针灸脑机制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基于静息态数据的...  相似文献   

5.
针灸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疗效已经被世界认同,并成为替代医学的主力,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人们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状态下脑功能反映区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人脑复杂功能活动。本文综述了近10年的文献研究,分析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针刺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发现在针刺治疗研究中,fMRI观察证实了穴位与脑结构的相对特异性联系,观察证实了不同针刺方法对脑活动的效应,以及病理状态下静息态fMRI在针刺腧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同时FMRI还发现针刺激活多个脑功能区构成的网络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为针刺作用的机制提供循证学证据,为传统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而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更是困扰患者及其家庭的高发后遗症,针刺治疗运动障碍凭借其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已经被国内外认可,针刺脑科学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成为热点,但针刺机制仍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被称为“现代望诊”,近年来被众多学者将其用于针刺中枢机制的研究当中,其分析方法众多且各具特点能够客观分析脑神经活动、脑区以及全脑的功能变化,本文对rs-fMRI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中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并对现阶段存在的争议进行讨论,对rs-fMRI用于针刺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穴-脑联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是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的有效手段,可对针灸穴位所产生的脑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该文以经脉为纲,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效应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成果,对经脉、穴位的功效主治与大脑皮质功能的相关性进行论述,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将对今后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效应脑中介的针灸作用途径以及针灸的神经生理机制等研究起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脑科学是国际交叉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技术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工具。立足科学前沿及国家需求,脑科学技术也不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及脑科学研究与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紧密结合。针刺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刺治神”奠定了针刺疗法通过中枢整合体表刺激信息调制机体内环境稳态以发挥治疗作用的中医理论基础。探究针刺治疗疾病的中枢效应机制十分必要。目前,在针刺研究领域中,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脑科学相关技术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主要以神经示踪、光遗传、化学遗传、膜片钳、脑微透析、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技术为例,梳理了脑科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旨在总结现有脑科学技术的特点,为脑科学技术创新及应用探究针刺的中枢效应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纳入的1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行针刺治疗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价患者精神功能缺损程度,并用局部一致性方法分析数据,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分析其与MMSE量表评价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治疗...  相似文献   

1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是一种非介入式的神经功能影像学动态检测技术,为中医药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平台。利用rs-fMRI技术可以观察脑中枢功能变化,揭示人脑复杂活动。文章综述了近10年的研究文献,分析了rs-fMR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研究应用进展,从rs-fMRI技术概述、rs-fMRI技术与中医药结合的可能性、腧穴特异性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rs-fMR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现状分析及展望。发现rs-fMR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靶向作用脑区及脑中枢作用机制,同时中医药与rs-fMRI技术的结合具有广阔前景,但研究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不同穴位电针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人在电针穴组人迎和廉泉后的静息状态下及电针对照穴组条口和地机后的静息状态下,脑部激活区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激活的脑功能区变化,研究不同穴位功能实现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别在电针人迎和廉泉后或电针条口和地机穴后进行静息态的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运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双样本t检验,获得穴组与对照穴组电针后静息状态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电针人迎与廉泉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条口与地机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小脑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电针条口与地机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人迎与廉泉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后扣带回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结论穴位功能的实现是和它所能激活的脑区相联系的。电针人迎和廉泉穴能够改善吞咽功能是与电针能激活与吞咽相关。或与提高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正常人在电针穴组人迎和廉泉后的静息状态下及电针对照穴组条口和地机后的静息状态下,脑部激活区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激活的脑功能区变化,研究不同穴位功能实现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别在电针人迎和廉泉后或电针条口和地机穴后进行静息态的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运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双样本t检验,获得穴组与对照穴组电针后静息状态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电针人迎与廉泉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条口与地机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小脑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电针条口与地机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人迎与廉泉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后扣带回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结论穴位功能的实现是和它所能激活的脑区相联系的。电针人迎和廉泉穴能够改善吞咽功能是与电针能激活与吞咽相关。或与提高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已严重困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生活,但现阶段西医对于AD暂无特效治疗方案。大部分AD是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进展而来的,在MCI阶段进行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大量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提高MCI患者的认知,延缓其病程进展,但目前关于针刺治疗MCI的中枢效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影像技术快速发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可动态且清晰地展示MCI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变化,因而rs-fMRI已被广泛应用于MCI诊断及针刺治疗机制研究。现对MCI的脑功能变化及针刺治疗MCI的脑功能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为加强国内外针灸与脑科学及临床脑病专家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及《针刺研究》编辑部将在"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召开之际联合承办"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分会场。会议将邀请多位国内外针灸、脑科学、脑病、医学影  相似文献   

17.
<正>为加强国内外针灸与脑科学及临床脑病专家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及《针刺研究》编辑部将在"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召开之际联合承办"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分会场。会议将邀请多位国内外针灸、脑科学、脑病、医学影像、神经、精神、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围绕"针灸-外周神经-脑中枢-疾病"的理论与实践进  相似文献   

18.
<正>为加强国内外针灸与脑科学及临床脑病专家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及《针刺研究》编辑部将在"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召开之际联合承办"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分会场。会议将邀请多位国内外针灸、脑科  相似文献   

19.
脑电图(EEG)技术是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客观、敏感、高特异性与易量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针刺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中。为进一步探讨EEG技术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无论是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EEG技术均能从脑电生理学角度初步验证针刺腧穴效应特异性、针刺得气效应、针刺时间效应和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特异性作用,从而揭示针刺多靶点、多通道、多层次和整体性的针刺效应中枢机制,为针灸研究提供客观定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为加强国内外针灸与脑科学学术交流,瞄准当前国内外重要脑科学前沿领域,围绕"针灸-外周神经-脑中枢-脑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同时举行《针灸影像学》新书首发仪式,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和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决定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