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了解安徽省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总结"十二五"防治成果、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4年铜陵县血吸虫病防治年报及有关螺情和人群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 2009-2014年人群感染率和血检阳性率显著下降,6年间仅2009年出现1例急性感染病例;家畜感染率下降显著,2010年较2009年下降了91.10%;5年间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但2011-2012年山丘地区活螺平均密度有所升高,2011年以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铜陵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湖沼地区有螺面积仍较大,内陆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较高。今后的血防工作规划要以控制湖沼地区螺情、消灭内陆残存螺点为主,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纵向观察和分析围栏封洲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为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瘸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4年湖北省公安县采用围栏封洲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18个村开展纵向观察,分析人群和耕牛感染情况和钉螺情况。结果2008—2014年,实施围栏封洲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人群感染率从2008年4.43%下降到2014年0.81%,期间没有出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报告。耕牛感染率从2008年3.45%下降到2013年0.61%,2014年没有存栏耕牛。钉螺情况,围栏内侧环境的钉螺感染率从2008年的0.015 4%下降到2011年的0.008 6%,2012、2013和2014年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维持在约220 ha(1 ha=10 000 m~2)和1只,框。围栏外侧环境,2009和2011年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27 5%和0.0100%,其余年份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均维持在约1 300 h和0.68只/框。结论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围栏封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人和耕牛的感染率显著降低,应保持防治措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对沙市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下一阶段防治工作策略制订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14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计算人、耕牛血吸虫疫情及螺情指标。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降至0.32%,较2010年下降了86.21%;2010年耕牛感染率为1.22%,后下降至0.75%、0.69%,2013年耕牛全部被淘汰。2010~2014年钉螺面积下降缓慢,未发现新增有螺面积,2012年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有反弹趋势。 结论  沙市区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螺情指标下降缓慢,甚至有反弹趋势。今后需要在传染源控制为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当地螺情,巩固血吸虫病控制成果。  相似文献   

4.
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湖沼垸内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且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张金管理区为纵向观察试点,对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以及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4%,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措施是目前湖沼垸内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巩固该地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变化趋势, 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2009-2014年, 在全省13个地市共设立207个监测点 (行政村), 并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对6年来各项螺情监测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累计调查钉螺面积80 963.47 hm2 , 查出有螺面积45 309.77 hm2 , 感染性钉螺面积 364.93 hm2 ; 共捕获活螺1 646 125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由2009年0.493 3只/0.1 m2 下降到2014年0.339 3只/0.1 m2 , 降幅为31.22%; 感染螺密度由2009年0.000 7只/0.1m2 下降至0, 降幅为100%; 钉螺感染率由2009年0.14%下降至0。不 同疫情类别和流行类型中, 三类村和垸内型流行区钉螺感染率最高;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中, 沟渠和杂草环境钉螺 感染率最高。 结论 结论 湖北省螺情稳步下降, 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需加大药物灭螺和工程灭螺力度, 以 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安徽省繁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该县2009~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县面上防治资料,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9年下降了55.7%,2008年以后全县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县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未查出阳性。全县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全县钉螺面积下降至103.2hm2,较2009年下降了16.4%;阳性螺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螺面积。活螺密度2009~2011年呈波动状态,2011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14只/0.1m2,较2009年下降了65.0%;阳性螺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繁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在绵阳市万和村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血吸虫螺情及病情监测.结果 2011年绵阳市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0,家畜平均感染率2.5%,全村有螺面积11120 m2,活螺平均密度0.43只/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1年绵阳市万和村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人群病情稳定,但有家畜感染,应加强家畜血吸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又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结合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阻断传染源。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3%,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是目前湖沼垸内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有利于血防成果的巩固和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 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 结果 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 均为433.2 hm2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变 化趋势不明显 (P > 0.05), 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P < 0.05); 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 = 0.640, P < 0.05)、 钉螺 感染率 (R = 0.639, P < 0.05) 和活螺平均密度 (R = 0.646, P < 0.05) 呈正相关, 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 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 其中1只活螺, 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 结论 钱粮湖垸外洲滩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 1999年后钉螺数量骤减, 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鄱阳湖湖沼型流行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试点的长期防治效果。方法选择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爱国、新和、光辉3个村为试点,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收集2009-2014年人群病情和螺情数据,比较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和水体危险性的变化。结果 2009-2014年,3个试点村均未发现粪检血吸虫阳性者;牛洲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六○圩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基本持平略有下降,2个洲滩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哨鼠未发现血吸虫成虫。结论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以使血吸虫病疫情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禄丰县198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 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方法 1987-2014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禄丰县螺情, 特殊环境采用全面细查法调查; 人群病情监测采用血清学 方法筛查, 阳性者再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确诊; 家畜病情监测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 结果 结果 1987-2007年21年中, 除 1988年和1994年由于调查范围较小没有查出钉螺外, 其余各年均查到活螺; 2001年检出输入性血吸虫感染病牛2头, 未 检出本地病畜。自2004年起采取以社会措施为主导、 消灭残存钉螺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7年 查不到钉螺, 亦未检出血吸虫感染病人和病畜。 结论 结论 禄丰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巩固; 但很多历史有螺环境尚未 得到改造, 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 须继续开展螺情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山区的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在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2类流行区各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观察区,实施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禁牧、建卫生畜厩、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以2006年螺情和病情作为基线资料,评价该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高原峡谷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6年的4.94%下降到2014年的0.06%,家畜感染率则由1.11%降至0。高原平坝地区2007年在孝廉村查出1例血吸虫病病例,其余各年均未发现病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由7.38%降至0。2014年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地区钉螺面积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74.89%和75.30%;两类地区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均下降,2008年以来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高原峡谷地区西甸和新庄村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高原平坝地区的孝廉和康福村于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情,今后应将控制传染源与消灭钉螺并重,以巩固和扩大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石台县丁莘河流域水库灌区以硬化为主的水利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7-2015年工程区螺情资料和2009-2015年疫情资料,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病情的变化情况。结果 硬化工程实施后,工程区活螺框出现率下降68.79%,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7.78%,而未实施沟渠硬化的对照区活螺框出现率升高72.49%,活螺平均密度也升高37.16%;项目区人群感染率下降100%,调查耕牛161头,未查到病牛。结论 硬化沟渠水利血防工程对降低钉螺密度、控制血吸虫病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掌握岳阳县二郎村螺情、 血吸虫病人畜病情变化规律,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2005-2012年连续8年对二郎村进行螺情、 血吸虫病病情监测。结果 结果 二郎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2005年的2.76%下降到 2012年的0.54%, 下降幅度为80.43%;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2005年的8.51%下降到2012年的0。垸内连续8年未发现钉 螺, 垸外感染性钉螺密度2005年为0.000 5只/0.1 m2 , 之后持续下降, 2009-2012年连续4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二 郎村螺情、 人畜病情指标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资料、疫情监测资料,分析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安徽省钉螺面积自2004年以来呈波动上升趋势,至2011年达到最高近3.1亿m2;自2012年起钉螺面积开始下降,2012年钉螺面积较2011年下降了10.55%,2014年钉螺面积降低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2004-2008年全省钉螺密度处于波动状态,2008年以后全省钉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起钉螺平均密度均1只/0.1 m2。2004-2011年全省钉螺感染率呈现波动徘徊状态,2012年钉螺感染率迅速下降,2013、2014年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各年份急性血吸虫感染人数均在50例以下,且病例呈散在分布,2013、2014年全省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2004-2011年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2012年快速下降至0.55%,2014年家畜感染率首次低于同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2011年以后,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进程加速,2012-2014年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县(市、区)数分别为4、9、14个,乡(镇)数分别为33、76个和32个。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巩固成果乃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掌握开化县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 为制定当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 每年对监测点的螺情、 人畜病情及相关流行因素等开展监测, 收集各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 2008-2014年累计发现螺点62个, 有螺面积2.30 hm2 , 活螺平均密度0.023只/0.1 m2 , 螺情呈 下降趋势,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亦未发现本地和输入性血吸虫病人、 病畜。 结论 结论 开化县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稳定, 但 仍存在输入性传染源的可能, 仍需重点做好螺情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监测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要求,2008-2011年每年对嵊州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的螺情、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和家畜病情等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年累计发现钉螺面积3 060 m2,解剖活螺595只,未发现阳性钉螺;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77%,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09%,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例。提示,监测点钉螺分布面积小而分散,呈残存钉螺分布的特点。今后仍要加强螺情和流动人群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