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探讨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治疗中风经络半身不遂症的相关文献中收集处方数据,录入古代针灸处方分析系统;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从经络、经络分部和特定穴三个维度、多个层次,获取腧穴使用频数分布情况,归纳并分析用穴规律。腧穴选用以曲池、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和合谷为主。经络选用以阳经为主;其中,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最为常用,注重选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两对表里经。正经选穴主要分布于上、下肢外侧部,督脉选穴主要分布于头部。古人注重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交会穴和下合穴次之;其中,五输穴以合穴为主。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发现,古代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原则,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李茜  赵祎然  高莹  李晶  孙涵茗  王敏 《中医药导报》2023,(4):116-121+157
目的:总结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水肿的选穴规律。方法:以“水肿”“浮肿”“水气”“水病”等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古籍,筛选、提取相关条文,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SPSS 26.0、SPSS Modeler18.0分析古代针灸治疗水肿的选穴组方规律。结果:纳入369首针灸穴位处方,其中复方99首,单穴处方270首,共使用128个腧穴。总频数为700,使用频数前5的腧穴分别为水分、足三里、三阴交、陷谷、合谷。腧穴主要归属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其中下肢腧穴较常选用,特定穴中合穴使用频数最高。关联规则分析获得14条腧穴关联规则,其中“三阴交→足三里”支持度最高,核心处方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行间-内庭-曲池”。聚类分析显示4组腧穴类别,主要根据水肿部位聚类。结论:古代医家针灸治疗水肿主要围绕“培土制水”“通阳利水”“气行水行”“血行水行”4个基本思路,重视合穴等特定穴的灵活配合,以核心腧穴为中心,搭配病变局部腧穴进行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方剑乔教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方教授治疗的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230诊次的针灸处方资料,采用数据挖掘软件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统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分析出有关各个腧穴的使用频次、分布、归经及不同腧穴间的关联情况、聚类情况,频次分析结果显示共涉及28个穴位,出现总频次1569次,其中选用频率较高的腧穴依次为腰夹脊、大肠俞、肾俞、昆仑、秩边、环中;主穴主要分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外奇穴和足少阳胆经;相关性最高的为肾俞-昆仑-腰夹脊-大肠俞;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其中以肾俞、昆仑、腰夹脊、大肠俞为重点穴,循经辨证取穴。结论:数据挖据分析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方教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穴规律——多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腧穴和腰背部腧穴;针灸处方以肾俞、昆仑、腰夹脊、大肠俞为主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处方193首,获取腧穴和经脉的选用频数,发现主要的腧穴和经脉;之后,利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发现腧穴之间关联链接关系,挖掘腧穴之间关联规则,并采用规则约简方法,获取有价值的关联规则。结果:明清针灸治疗面瘫的主要腧穴包括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8个腧穴是地仓、颊车、听会、合谷、水沟、承浆、太渊、百会,频数最高的6条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手太阴肺经和任脉;关联链接分析发现12个中等以上强度的腧穴关联链接,其中关联链接度最强的腧穴对是“地仓+颊车”;关联规则挖掘发现19条满足参数阈值和评估测量要求的规则,其中规则支持度≥10的腧穴关联规则包括5条,分别为“水沟+颊车→合谷”、“合谷+地仓+颊车→水沟”、“承浆+地仓→合谷”、“水沟+地仓→合谷”和“水沟+地仓+颊车→合谷”;并经规则约简处理,选定腧穴关联规则2条,分别为“承浆+地仓→合谷”和“水沟+地仓+颊车→合谷”。结论: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的选穴,采用分部取穴、循经取穴原则,注重循经远取、远近配合,腧穴的选用及其配伍特点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面瘫提供了用穴规律参考;规则约简方法有助于获取更具价值的关联规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探讨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选穴规律,为临床研究处方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中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结果:共纳入文献22篇,选用穴位31个,主要分布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上。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犊鼻、血海、膝眼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足阳明胃经为使用腧穴频数最高的经脉,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为膝关节局部,特定穴以合穴、下合穴、阿是穴应用较多。结论:现代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清代医家李学川的著作《针灸逢源》中所提及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处方选穴规律及配伍意义。方法:利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逢源》中风及其后遗症针灸治疗处方数据库,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逢源》中的中风及其后遗症针灸治疗条文48条,分析得出共涉经络14条,穴位80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风市、百会、曲池、水沟,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部位集中在头面颈、上下肢,特定穴多为五输穴、交会穴,配伍关联结果支持度、置信度排名前2位的是合谷→阳陵泉、曲池→足三里。结论:《针灸逢源》中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选穴、配穴规律有近部选穴、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循经选穴、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临证注意发挥特定穴的作用,注重经络辨证,辨证运用厥阴阳明转枢气机、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启闭固脱等法。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6-367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荨麻疹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条文献,纳入32条,载穴19个,使用频数66次,出现有刺灸法描述的文献20条。结论:古代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腧穴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等9条经脉中,其中手阳明大肠经中穴位出现频次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是曲池、肩髃、环跳、曲泽、合谷;刺灸法中以灸法更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汉至清末150本针灸古籍进行分析,总结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规律。方法经人工录入校对的方式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用正则规则关系以标准库的关键词抽取古籍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的句子,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相关库,并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抽取结果并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共536条记录,单穴占总处方数的34.89%;单穴最常用是百会,双穴最常配伍的是曲池、百会,三穴是曲池、风市分别与百会、肩髃、悬钟相配最频繁;最常用3条经脉分别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最常配伍的两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中经脉交会穴、五腧穴所取频次最高,五腧穴中又以合穴使用最多。结论说明针灸古籍中风病处方重视取诸阳之会、阳经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脉交会穴及合穴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针刺治疗痤疮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总结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2017年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文献,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98篇文献,得到针刺主穴处方98个,涉及腧穴54个,共用腧穴频数为680次。使用高频腧穴为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肺俞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及四肢肘膝以下,占78.97%。使用经络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以五腧穴、原穴、背俞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的主穴选穴是有规律的,总结其规律能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分析火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火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后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3篇文献,涉及腧穴134个,应用总频数为562。火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应用频数前6的腧穴分别为肩髃(36)、曲池(31)、外关(27)、合谷(25)、手三里(24)、足三里(22);选用前3的经脉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138)、手少阳三焦经(79)和足阳明胃经(66);频数前5的穴对分别是肩髃-曲池(26)、外关-曲池(25)、外关-肩髃(24)、合谷-曲池(24)和手三里-肩髃(2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腧穴分为五大类,核心腧穴处方是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合谷、手三里、肩髃、曲池、外关。结论:火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选穴以阳经为主,常见四肢取穴;临证可以肩髃、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穴与组方规律。方法:检索国内三个主要中文数据库,将纳入研究的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常用主穴、主穴归经、主穴分部及组方规律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36篇,常用主穴60个,累计使用频次509次。针灸治疗NAFLD最常用的7个主穴为足三里、丰隆、太冲、中脘、三阴交、天枢、曲池;常选用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手阳明大肠经;用穴数量和总频次居首位者均为下肢部,每穴平均频次以上肢部最高;治疗处方多由5~13个腧穴组成,用穴数量平均为(8.8±3.45)个;聚类分析得出一组疾病相关穴阵及5对辨证穴对。结论:针灸治疗NAFLD应考虑疾病的复杂性,可从病证结合角度,以远部选穴结合近部选穴为原则,重视辨证穴对,远部重点选择厥阴、太阴、阳明、少阳经脉,近部以脐为中心进行选穴组方;数据挖掘结果可为针灸临床与科研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眼?斜症的古代针灸处方选穴规律。方法:以先秦至清末为时间范围,收集并整理关于口眼?斜症的针灸处方,录入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利用频数分析法,从具体腧穴、经脉、部位和特定穴等角度,获取选穴频数分布。结果:使用频数大于30的腧穴包括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和合谷。阳经及其足三阳经的选用最为频繁;胃经、胆经、大肠经和督脉等具体经脉使用率较高。头面颈项部及其腧穴的选用最为频繁,并以面颊区及其腧穴选用为主。特定穴的使用频数明显高于非特定穴,并以交会穴、五输穴、原穴为主穴。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以特定穴为主,采用分部取穴、循经取穴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古典文献及现代文献中补肾活血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方取穴规律。方法:选取《针灸大成》和2008—2018年期间现代期刊中补肾活血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处方289例,利用Office 2010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所用腧穴应用数据分析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分别对腧穴频数、分部归经、特定穴(以及阿是穴、奇穴)分类、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等进行分析。结果:取穴频数前六位分别是环跳、委中、肾俞、阳陵泉、腰夹脊、昆仑。分部取穴以下肢部和腰骶部腧穴使用频次为最多。选用腧穴归经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足阳明胃经等。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奇穴、阿是穴为辅,特定穴中又以五输穴为主,背俞穴、交会穴次之。常用膀胱经与胆经的腧穴配伍,针灸核心处方为环跳、委中、阳陵泉、肾俞、腰夹脊、昆仑、承山、秩边。结论:补肾活血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加重视活血法的应用,首选足太阳膀胱经,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取穴为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鼻渊的"同功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9—2015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鼻渊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38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鼻渊"同功穴"的选用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鼻渊"同功穴"主要为迎香、印堂、合谷和风池;"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其次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同功穴"所在部位主要是头颈部、下肢部和上肢部;"同功穴"的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五腧穴、原穴和络穴。结论:针灸治疗鼻渊,选取主治功效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起到增强针灸治疗鼻渊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医文献中涉及针灸治疗痹证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从经脉、腧穴应用规律等方面总结明清时期针灸治疗痹证的规律,为痹证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华医典·针灸推拿类》进行电子检索,摘录明清时期记载痹证相关内容的资料,将筛选出的条文按照归经、穴位性质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明清时期记载有关针灸治疗痹证的条文267条,涉及十四经,131个腧穴,其中5个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最高,手阳明大肠经次之;足太阳膀胱经使用的腧穴数量最多,足少阳胆经次之;常用的腧穴有28个(出现频次5次以上),其中最常用于治疗痹证的穴位依次为曲池26次、环跳23次、合谷22次、尺泽16次、阳陵泉15次、委中14次。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为217次。结论明清医家应用针灸治疗痹证的经脉使用规律为阳经多于阴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较高;腧穴使用上,注重特定穴位的使用,尤其是五输穴的使用,本研究结果为临床上针灸治疗痹证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腧穴与经络的选用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1)共纳入142篇文献,涉及腧穴167个,总计使用频次1 239。(2)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曲池,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3)针刺部位以四肢部、头面颈项部和背部为主,特定穴中以五输穴使用最为广泛。(4)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腧穴组合为肝俞-肾俞、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以及阳明经穴之间的相互配伍。(5)聚类分析后得到8个主要类群,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取穴思路。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以循经取穴为原则,取阳经穴位为主,遵循"治痿独取阳明""醒脑开窍""通督调神""疏经调脏"等治法,并灵活选用夹脊穴、背俞穴、跷脉穴及头针进行治疗,同时注重五输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PubMed中针灸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用Microsoft Excel 2019进行腧穴频数、定位统计处理,SPSS Modeler 18.0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分析,Cytoscape 3.7.2对高频腧穴网络可视化处理,SPSS Statistics 20.0进行腧穴组间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0篇,获得针灸处方44条,涉及腧穴53个,总使用频数349。针灸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处方中,丰隆、足三里、廉泉为常用腧穴,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常选经脉,选穴多位于四肢部位,特定穴多选用五输穴、原穴,腧穴配伍多用“合谷-印堂”或“廉泉-膻中”两穴组合相配。腧穴组间聚类分析可大致分为5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