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探讨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治疗中风经络半身不遂症的相关文献中收集处方数据,录入古代针灸处方分析系统;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从经络、经络分部和特定穴三个维度、多个层次,获取腧穴使用频数分布情况,归纳并分析用穴规律。腧穴选用以曲池、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和合谷为主。经络选用以阳经为主;其中,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最为常用,注重选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两对表里经。正经选穴主要分布于上、下肢外侧部,督脉选穴主要分布于头部。古人注重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交会穴和下合穴次之;其中,五输穴以合穴为主。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发现,古代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原则,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风半身不遂”是针灸临床常见病证之一,针灸疗法对本病具有显著疗效,故在针灸教学中为重点讲授病证之一,历版《针灸学》均将其列为首病进行介绍。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无论是历版《针灸学》还是《针灸治疗学》,在对本病的治疗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正和补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防止造成学生对本病理解上的混乱。现将笔者的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针灸与推拿治疗中风半身不遂6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针灸推拿为主进行了针灸、推单独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综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针灸组;24例中治愈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推拿组21例中,治愈1例,好转18例,无效2例,针推组:22例中治愈2例,好转20例,无效为0,后者优于有前2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索从晋代到清代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总结出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穴位及组穴规律。方法:将中风病名、症状确立为中风检索词,通过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支持度对比的方法,总结出中风病总体腧穴运用频次,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3大症状腧穴运用频次及经络腧穴相关性。结果:中风治疗总体用穴频次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是百会、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辨证取穴方面,则体现了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选穴规律;经络腧穴相关性方面,用穴、取经多集中在阳经和督脉,体现了辨证与辨经相结合。结论:古代文献关于中风病的治疗主要以针对症状为主、病因病机为辅,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其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32-1135
中风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机多为脑府受损,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夹杂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抑郁症,选穴紧紧围绕其病机进行,在重点选用具有调神通络、醒脑开窍功效的穴位同时,亦十分重视使用具有活血行气、疏肝解郁、调理脏气等功效的穴位,具有重视病变部位、明辨本虚标实之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急慢性疾病 ,都有一定的疗效 ,故中医诊治疾病 ,常配合以针灸治疗 ,尤其对中风半身不遂症患者的治疗 ,更有一定的疗效。主要是通经活络 ,调节气血 ,以针刺神经与血管 ,使气血流畅 ,以达到气血正常运行。1 肩背手腕不能转动抬举主穴 :肩风穴 ,肩骨禺穴 ,曲池穴 ,尺泽穴 ,三里穴 ,合谷穴 ,太渊穴 ,外关穴 ,腕骨穴。配穴 :阳池穴 ,阳溪穴 ,阳谷穴 ,合谷穴 ,液门穴 ,列缺穴等。选用以上穴位针刺效果不大 ,肩肘腕仍不能向前抬举 ,即使能抬举 ,也不会前后转弯活动。动则患部疼痛加剧 ,甚至疼痛不能忍受 ,此为恢复期必然应有的过程。这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对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Climentine 12.0、Python对针灸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涉及针灸处方80条,穴位95个,常用穴位是:肾俞、委中、大肠俞、阿是穴、腰阳关、腰夹脊等。频率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主要集中在腰背部及下肢部;常用的特定穴为五输穴、背俞穴、交会穴等;关联性分析表明肾俞、大肠俞配伍在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遵循以循经取穴为主,辨证取穴为辅这一原则,同时亦运用特定穴治疗。  相似文献   

8.
MD-802型微电脑半身不遂治疗仪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系统和脑神经疾病引起的半身瘫痪。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意外,它包括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旧称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后遗症。发病时病势凶险,重则丧生,轻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8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弛缓性偏瘫为主的文献276篇,共使用195个穴位,总频次为2 957次,十四经穴174个,总频次2 849次,占96%;经外奇穴108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29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8个。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共使用106穴,总频次为530次,十四经穴97个,总频次511次,占96%;经外奇穴19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31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10个。治疗弛缓性偏瘫和痉挛性偏瘫,均以十四经穴为主体,选用阳经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弛缓性瘫选用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督脉四条阳经,治疗痉挛性瘫以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为主,上肢配以心包经,下肢配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20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现代文献的经穴使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文献,运用频数、百分数对文献中使用腧穴的归经、分布部位等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63篇,涉及到13条经脉,78个穴位,总频次为418次,主要使用了百会、气海、关元、三阴交、中极等穴位。在部位上,胸腹部的穴位使用最多,重视远端取穴和交会穴的使用。结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是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重要取穴原则,同时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中风是40岁以后中年人的多发病,特别是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区域.中风发病后的后遗症较多,常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等.后遗症的残留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其既影响了患者的衣、食、行、着,又影响了患者本身的意志表达及与他人的感情交流,导致患者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及其情绪上的悲观抑郁,以致于患者孤独消沉,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给社会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和痛苦.  相似文献   

12.
13.
中风是40岁以后中年人的多发病,特别是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区域。中风发病后的后遗症较多,常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等。后遗症的残留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其既影响了患者的衣、食、行、着,又影响了患者本身的意志表达及与他人的感情交流,导致患者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及其情绪上的悲观抑郁,以致于患者孤独消沉,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给社会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和痛苦。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穴位的选取、配伍特点及经络运用规律。从先秦到清代涉及针灸治疗眩晕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和支持度对比法进行分析,找寻腧穴、经络运用规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提炼出穴位的配伍方法。由此总结出治疗眩晕运用频次和支持度较高的腧穴依次是风池、上星、阳谷、解溪、足临泣、神庭等;采用的配穴方法多为局部配穴法、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阳经与阳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经络多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对比古今文献资料,发现古代取穴、选经、配穴方法与现代临床有相同点,但选穴用阳谷、解溪、飞扬,配穴用子母经配穴法为现代临床所少见,可为现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近20年国内外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文献进行归纳及可视化,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PTSD选穴规律。方法:检索知网(CNKI)、维普、万方及pubmed等文献平台2000年1月1日—2021年4月1日发表的针灸治疗PTSD临床研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通过EXCEL提取文献信息,应用SPSS Modeler18.0以及SPSS statistics 20.0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针灸治疗PTSD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22篇,涉及穴位47个,总频次为134次。百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头颈部、背部穴位及耳穴运用较多,归经多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聚类分析可将腧穴分为5类,关联分析提示百会与神庭、四神聪与神庭、风池与神庭、四神聪与百会及风池与百会等组穴关联程度较高。结论:百会、印堂、神庭及风池为频数最高的针灸处方,聚类分析可将穴位分为耳穴、调神醒脑与调节脏腑3类,其中百会、印堂、神庭及风池可作为主穴与耳穴配合使用,配穴多根据心、脑、肝胆、脾胃与肾等不同病位随证加减;治疗方法多采用电针或耳穴、艾灸及单纯针刺,疗程大多设置在8周或12周。  相似文献   

16.
凡年龄50岁左右,已步入老年,生活喜食肥油腻、高胆固醇饮食,加之代谢障碍,活动少,易加速动脉硬化,血压、血脂均有升高可能,血液粘稠度随之变化,均属积损正衰、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导致中经络、中脏腑,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半身不遂20例,中经络、中脏腑均可使用本方剂,其中中经络男性12例,中脏腑女性8例,发病年龄在50-70岁左右。笔者根据33年临床经验,参考中医内科学教材,应用中医治疗中风半身不遂2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现代文献研究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1990年1月-2019年10月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文文献,梳理并统计选穴、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穴...  相似文献   

19.
参考大量中医学的古代和现代文献,并结合现代功能解剖学知识和多年的针灸临床体会,从病位选穴、辨证选穴、伴随症状及体征选穴、经验选穴4个方面阐述针灸治疗的选穴思路,为临床针灸医师制定针灸处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