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在对 47个运动队共 6 810名现役集训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女姓运动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的损伤进行了研究 ,并与男性相比较。结果表明女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71% )是男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30 % )的 2 37倍。女运动员ACL损伤多见于柔道、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对女运动员ACL损伤的病因、发生机制和预防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后交叉韧带指数在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量后交叉韧带指数(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dex,PCLindex)并观察其与关节稳定性的关系,评估其诊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的临床价值。方法:在ACL完全断裂、部分断裂、完整的受试者膝关节正规MRI矢状位片上,测量其后交叉韧带止点的直线距离(X)和该直线到后交叉韧带弧顶的距离(Y),计算PCL指数(X/Y)。利用KT2000,在屈膝30°和90°位分别给于15磅、20磅、30磅和最大拉力,测量双侧胫骨前移的距离,计算双膝的位移差值。分析PCL指数与KT2000位移差值的相关性,评价PCL指数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ACL完整患者的PCL指数为5.0953±0.6029,ACL部分断裂患者的PCL指数为3.5867±0.5276,ACL完全断裂患者的PCL指数为3.4217±0.5532。PCL指数与最大拉力时的KT2000位移差值呈负相关。结论:PCL指数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双极射频电热固缩治疗前交叉韧带松弛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15例前交叉韧带双极射频电热固缩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采用双极射频对16例前交叉韧带松弛的患者进行电热固缩治疗。完整随访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9岁。12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3例为自体绳肌重建术后。电热射频设备输出功率为284W,组织内作用温度为65℃。术后患者采用支具制动,康复计划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基本相同。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5·6个月(4~25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74·27±5·51分(66~84分),术后3个月89·6±7·11分(72~99分),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最终评分83·33±11·81分(56~95分),虽仍显著高于术前评分(P<0·05),但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所降低。KT-1000测量结果,术前两侧胫骨前移差值为5·47mm±1·61mm(3·5mm~10mm),术后3个月为2·67mm±1·35mm(2~7mm),与术前测量值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最终测量结果为3·8mm±1·96mm(2~9mm),虽仍显著低于术前测量值(P<0·05),但较术后3个月有所增加。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13·3%)术后失效,接受了二期重建手术。结论:电热固缩治疗前交叉韧带松弛可获得较好的短期主、客观疗效,但长期随访疗效有所下降。建议慎重选择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5.
6.
兔异体前交叉韧带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兔异体骨-前交叉韧带-骨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术后移植物的组织学转归。方法:24只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每只兔的一侧后腿进行无菌取材,用新鲜冰冻异体骨-前交叉韧带-骨移植重建兔后交叉韧带,分别于术后第6周、12周、26周、52周对重建后的移植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重建后的移植物在关节内经历了细胞长入、胶原纤维再生和再塑形过程,术后52周时移植物类似于正常PCL,细胞形态、大小及排列接近正常,胶原纤维束排列规律、致密,甲苯胺蓝异染物质分布类似于正常PCL,移植物外包绕的滑膜趋于正常,其Ⅲ型胶原含量下降,Ⅰ型胶原明显增多,但移植物内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及分布仍与正常PCL有区别。结论:兔异体前交叉韧带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术,移植物的组织学特性对PCL重建效果有明显影响,提示应用同种组织类型移植物可取得更好的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及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择一名健康志愿者行左侧膝关节CT及MRI扫描,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为7°。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获得骨、软骨、半月板、韧带等结构的三维模型,然后利用Geomagic对图像进行修饰,再导入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伸直位膝关节三维模型。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2°和12°两种不同后倾角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在建立三组膝关节伸直位模型后,每组模型再分别建立屈膝30°和90°的模型。将膝关节不同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给予加载负荷进行计算分析:伸直位模型胫骨固定,股骨侧给予施加1150 N的垂直负荷;屈膝30°模型胫骨固定,股骨施加750 N垂直负荷及10 N·m的外旋负荷;屈膝90度模型股骨侧固定,胫骨侧施加134 N的前向负荷。在各模型中分析ACL及胫骨-股骨的相对位移。结果:计算机三维有限元分析显示,在伸膝状态下,ACL承受的张力随着胫骨后倾角的增加而增加:PTS为2°时ACL张力为12.195 N,7°时为12.639 N,12°时为18.658 N;胫骨-股骨相对位移:PTS为2°时为2.735 mm,7°时为3.086 mm,12°时为3.881 mm。在屈膝30°的模型中,前叉韧带所承受的最大张力如下:2°时为24.585 N,7°时为25.612N,12°时为31.481 N;胫骨-股骨位移为:2°时为5.590 mm,7°时为6.721 mm,12°时为6.952 mm。在屈膝90°的模型中,前叉韧带所承受的最大张力如下:2°时为5.119 N,7°时为8.674 N,12°时为9.314 N;胫骨-股骨位移为:2°时为0.276 mm,7°时为0.577 mm,12°时为0.602 mm。结论:在膝关节承受应力时,随着PTS的增加,ACL承受的张力和胫骨-股骨之间相对位移都随之增大,较大的PTS可能是ACL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我所1999年3月至2006年12月187例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和年龄分布、致伤运动项目分布、创伤因素、创伤机制、创伤类型、伤后就诊时间、不稳症状出现时间、后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男性发病率(77.54%)高于女性(22.46%),35岁以内的年轻患者(60.96%)居多。创伤因素中以意外伤(66.84%)居多,其中交通事故伤最多。运动伤总体发生率为33.16%,其中足球项目占40.32%。创伤类型以单一后交叉韧带损伤为主(69.52%),联合韧带伤占30.48%。创伤机制中运动伤以屈曲外翻伤多见(42.62%),意外伤则以胫前伤为主(65.08%)。伤后就诊时间平均359.28天,伤后出现不稳时间平均271.62天。损伤部位主要为实质部撕裂(72.12%),后交叉韧带损伤存在前外束和后内束中一束断裂或两束不同部位同时断裂。结论:后交叉韧带损伤以意外伤居多,其中以交通伤为主。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其它韧带损伤发生率也较高。运动损伤发生于多种运动项目中,以足球项目最多见,专业运动员发生率较低。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多需接受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12.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总结分析前交叉韧带(Anten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而指导临床,做好有关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工作,我们回顾性研究了1992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ACL断裂息者共437例,其中运动员175例(男72例,女103例),非运动员262例(男175例,女87例).对损伤发生率、好发项目、男女性别特点、运动员与非运动员间特点、损伤原因及机制、膝关节不稳发生时间与临床的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女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58.9%)高于男性(41.1%),尤其在柔道、摔跤项目中更为明显(P<0.01);在跳箱、跨栏项目中,在校女生ACL损伤发生率较高(P<0.01);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非接触性ACL损伤中女性多于男性(P<0.05).致伤因素运动员以技术失误为主,非运动员以误伤为主.伤后出现膝关节不稳临床症状的时间为2~3个月.为减轻及防止继发损害,恢复膝关节稳定性,ACL重建术应在伤后3个月内进行.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损伤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青少年前交叉韧带 (ACL)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进而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研究 1 996年~ 2 0 0 1年在我所住院的 60例青少年 (小于 1 8岁 )ACL损伤 (包括髁间棘撕脱骨折) ,将其分为运动员组和非运动员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少年ACL损伤占同期住院青少年膝关节伤病的 2 6 9%。运动员组中 ,女性ACL损伤发生率高于男性 ,多见于篮球、足球、摔跤、柔道、体操等项目。非运动员组跳箱、跳高项目的发病率较高。ACL损伤机制主要为屈曲外翻伤。重建 45例 ,其中关节镜下重建 3 6例。 1例骨骺未闭者采用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重建。髁间棘撕脱骨折 4例行骨折块复位内固定 ,3例行髁间窝成形、病灶清理以改善伸直。结论 :青少年ACL损伤女运动员发病率高于男运动员 ,非运动员中ACL损伤较多发生于跳箱、跳高项目。对骨骺闭合者宜采用关节镜下重建 ,对骨骺未闭合伴有膝关节不稳并影响训练者 ,主张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重建。髁间棘撕脱骨折Ⅱ、Ⅲ型建议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TT)入路和前内侧(AM)入路两种方法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股骨隧道的定位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42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改良TT入路技术重建ACL,18例采用AM入路技术重建ACL。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评估股骨骨道位置,术后3个月时扫描MRI并测量JGS、JGC角;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方松弛度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方松弛度、轴移试验阴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前方松弛度,轴移试验阴性率相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分析显示,两组股骨骨道内口位置无明显差异(P>0.05),MRI测量JGS、JGC角,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入路和前内侧入路重建ACL,均可获得良好的股骨解剖中心隧道定位,骨道位置无明显差异,术后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