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的"头针四项"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儿童认知功能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将85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四项"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价患儿的认知功能,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以及BAEP主要波形Ⅰ、Ⅲ、Ⅴ波的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及Ⅴ波反应阈值。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和Ⅰ、Ⅲ、Ⅴ波的PL、IPL及Ⅴ波反应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头针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认知功能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塞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应用诱发电位分析脑梗塞针刺治疗前后BAEPⅠ波、Ⅲ波和Ⅴ渡潜伏期(PL)、Ⅰ~Ⅲ和Ⅲ~Ⅴ峰间潜伏期(IP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BAEPⅢ波和Ⅴ波潜伏期、Ⅰ~Ⅲ和Ⅲ-Ⅴ峰间潜伏期分别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任通督针法能改善脑梗塞患者脑干听觉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壮医针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将85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壮医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BAEP中Ⅰ波、Ⅲ波和Ⅴ波的潜伏期(PL)及Ⅰ-Ⅲ、Ⅲ-Ⅴ和Ⅰ-Ⅴ的峰间潜伏期(IPL)。结果治疗组治疗后Ⅰ波、Ⅴ波的PL及Ⅰ-Ⅲ、Ⅲ-Ⅴ的I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针刺配合药物是一种治疗PCIV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BAEP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观察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波形分化情况及Ⅰ—Ⅲ、Ⅲ—Ⅴ、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IPL)、两耳测间差(ILD)以及Ⅰ/Ⅴ波差值。结果110例中有67例异常,异常率为60.9%。其中内耳型27例(40.3%),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ILD相应增大;脑干型40例(59.7%),表现为Ⅰ波正常,Ⅲ、Ⅴ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Ⅲ或Ⅴ波PL、Ⅰ—Ⅲ及Ⅲ—Ⅴ波IPL延长,ILD相应增大。结论BAEP是一种鉴别前庭系统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比较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作用机理。方法:对53例药物中毒所致听力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针刺组31例(62耳),药物对照组22例(44耳)。针刺组主要取四神针、颞三针、耳三针、舌三针、风池、哑门、合谷、中渚、足临泣为治疗穴位,每日1次,每次30min;对照组口服盐酸葡桂利嗪胶囊、三磷酸腺苷、Vit B1、Vit B6。均为每月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Ⅲ、Ⅴ波的峰潜伏期,Ⅰ~Ⅲ、Ⅲ~Ⅴ峰间期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针刺组各波峰潜伏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Ⅰ、Ⅴ波潜伏期明显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Ⅲ波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Ⅰ、Ⅴ波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波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各波峰间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Ⅰ~Ⅲ、Ⅲ~Ⅴ波间期明显缩短(P<0·05),Ⅰ~Ⅴ波间期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Ⅰ~Ⅲ、Ⅲ~Ⅴ波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Ⅰ~Ⅴ波间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有效穴位能够明显缩短Ⅰ、Ⅴ波潜伏期和Ⅰ~Ⅲ、Ⅲ~Ⅴ波间期,促进听力语言障碍患儿的听觉和语言的发育,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大鼠闭合性重度颅脑损伤促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重度颅脑损伤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探讨针刺对重度颅脑损伤促醒作用的机理.方法:使用自制弹簧式小型生物打击器制造大鼠闭合性弥漫性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h,48h,96h模型组,6h,48h,96h针刺治疗组7个组(n=6).治疗各时间亚组大鼠于造模后1小时开始取百会、水沟及双侧内关穴进行针刺促醒治疗,然后对各组定时以50Hz刺激率记录大鼠BAEP,将各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鼠闭合性重度颅脑损伤后,其BAEP以Ⅲ及V波的PL和Ⅲ-V和I-V的IPL的延长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针刺促醒治疗后,同一时段治疗组Ⅲ及V波的PL及Ⅲ-V及I-V的IPL均较其同一时段模型组有所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促醒治疗可缩短颅脑损伤后BAEP各波的PL及IPL;BAEP作为较为客观的电生理指标,可用于颅脑损伤后观察及治疗的评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大鼠行为学和前庭神经核血流量变化角度研究快捻久留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CCA)和右侧锁骨下动脉(SCA)的方式建立后循环缺血眩晕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普通针刺组和快捻久留针刺组,并设置假手术组做为对照。药物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0.153 mg/ml)灌胃;两针刺组均选取"百会""率谷""风池"穴进行治疗,普通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快捻久留针刺组给予快速捻转并长久留针刺激,治疗频率均为每天1次,治疗时间均为10天。观察大鼠一般行为学、旋转刺激后跳台潜伏期、前庭神经核局部血流变化、平衡性等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成功的大鼠前庭神经核局部血流量明显下降、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平衡性下降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两针刺组及药物组均能显著增加大鼠前庭神经核的血流量、缩短跳台潜伏期(P0.05),快捻久留针刺组疗效更为显著(P0.01)。在平衡性的检测中,快捻久留针刺组未表现出疗效优势。结论:快捻久留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大鼠的前庭供血,缓解眩晕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肝豆片Ⅰ号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药肝豆片I号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32例HLD患者治疗前检测脑电图(VEEG)、肌电图(EM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于口服肝豆片I号治疗4周后,对治疗前有异常神经电生理改变的患者进行复查。结果:HLD患者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VEEG、EMG及BAEP的有效率依次为71.43%(5/7例)、70.00%(7/10例)、66.67%(20/30例),其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LD患者治疗前Ⅲ、Ⅴ波潜伏(PL)及I-Ⅲ、Ⅲ-Ⅴ、I-Ⅴ波峰间期(IPL)均较健康对照组延长(P<0.05,P<0.01);治疗后Ⅲ-Ⅴ、I-Ⅴ波IPL均有改善。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HLD有辅助诊断及疗效判断价值,肝豆片I号能改善HLD患者异常的神经电生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芳香开窍中药雾化嗅吸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将36例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芳香开窍中药嗅吸治疗。2组治疗前后均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治疗后使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患者额叶、丘脑及脑干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含胆碱化合物(Cho)及NAA/Cr、Cho/Cr值的变化;治疗前后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进行促醒作用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MCA及BA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组额叶、丘脑和脑干处NAA/Cr数值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均0. 05),Cho/Cr数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 05);治疗组BAEP的5个波(Ⅰ波、Ⅱ波、Ⅲ波、Ⅰ~Ⅲ波、Ⅲ~Ⅴ波)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芳香开窍药嗅吸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内代谢,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早地促进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项针干预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脑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脑含水量、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项针组、ZPP-Ⅸ模型组、ZPP-Ⅸ电项针组5组。电项针组与ZPP-Ⅸ电项针组在造模后给予3 d干预治疗。各组分别在造模后1、3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同时在造模后3 d取材检测HO-1 mRNA表达。结果对比假手术组,其余各组HO-1表达均有增高(P 0.01)。给予电项针干预后HO-1比模型组表达升高(P 0.01),但在给予抑制剂锌原卟啉-9(ZPP-Ⅸ)的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 0.05)。脑含水量测定表明,同时段电项针组与ZPP-Ⅸ电项针组较模型组和ZPP-Ⅸ模型组含水量低(P 0.05)。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对比假手术组,造模后1 d和3 d其他各组评分明显增高,其中电项针组与模型组和ZPP-IX电项针组与ZPP-Ⅸ模型组同时间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P 0.05);腹腔注射ZPP-IX的两组与无抑制剂两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有所升高。结论电项针干预明显提高脑出血急性期HO-1表达,抑制出血后脑水肿,减轻继发性损伤,提高神经功能评分,缓解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并探索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作为眩晕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采取针刺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BAEP变化情况。结果:有效率为86.67%。病人BAEP中Lat的Ⅰ、Ⅲ、Ⅴ波明显缩短(P〈0.05,P〈0.01);Amp的Ⅰ-Ⅰ′、Ⅲ-Ⅲ′、Ⅴ-Ⅴ′均明显升高(P〈0.05,P〈0.01),IPL除Ⅰ-Ⅲ外,Ⅲ-Ⅴ、Ⅰ—Ⅴ明显缩短(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BAEP可作为眩晕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黄连口服液对豚鼠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GPCMV)孕鼠妊娠结局及感染致子代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0只孕早期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GPCMV组和双黄连组,每组10只。正常组无特殊处理,GPCMV组和双黄连组均经腹腔接种GPCMV,双黄连组在接种的同时灌胃双黄连口服液(2 mL/kg),连续灌胃21 d。追踪观察孕鼠一般情况及仔鼠生长发育情况,存活仔鼠于5周后检测静脉血GPCMV-DNA载量、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结果双黄连组孕鼠GPCMV感染率、早产孕鼠率及仔鼠GPCMV感染率均明显低于GPCMV组(P均0.05),存活仔鼠数和仔鼠体质量明显高于GPCMV组(P均0.05)。GPCMV组仔鼠静脉血GPCMV-DNA载量和AchE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Ach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双黄连组仔鼠静脉血GPCMV-DNA载量和AchE活性均明显低于GPCMV组(P均0.05),Ach水平明显高于GPCMV组(P0.05)。GPCMV组仔鼠Ⅲ波、Ⅴ波潜伏期和Ⅲ~Ⅴ波、Ⅰ~Ⅴ波峰间期均明显长于正常组(P均0.05),Ⅲ波、Ⅴ波波幅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双黄连组仔鼠Ⅲ波、Ⅴ波潜伏期和Ⅲ~Ⅴ波、Ⅰ~Ⅴ波峰间期均明显短于GPCMV组(P均0.05),Ⅲ波、Ⅴ波波幅均明显低于GPCMV组(P均0.05)。结论双黄连口服液早期干预可抑制GPCMV引起的宫内感染,且可降低子代因GPCMV感染导致脑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糖尿病大鼠F—ERG和OPs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TZ诱发的DR大鼠4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22只,针刺组24只,同时设同批次同种属大鼠9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针刺组给予电针治疗,模型组与空白组不予治疗。结果:针刺治疗后针刺组F—ERGa、b、OPs各子波OP1、Op2、Cp3波延迟的峰潜时、振幅得到明显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意义(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针刺组降低OPs波总振幅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肯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使异常的视觉电生理得到改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糖尿病大鼠针利F—ERGa、b、OPb各予波OPl、OP2、OP3波延迟的峰潜时、振幅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模型组的上述改变不大,甚至进一步恶化。由视觉电生理理论可以推论,针刺治疗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循环,增强视网膜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减轻高血糖对视网膜的病理学损害,从而起到保护糖尿病大鼠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颈项部腧穴为主治疗多发性脑梗塞所致的假性球麻痹,设立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言语功能的改善及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项针可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和言语障碍,提高吞咽和言语功能分级,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且项针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病人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重现和提高各波波幅;结论:针刺可能使参与电生理活动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数量增多而使波幅改善,使皮质下行纤维损伤所致运动神经元的一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得到改善,从而调节延迟的各波PL和IPL。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SD大鼠焦虑型心理应激-失眠模型并进行评价,探讨其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14只采用不可逃避性足底电击方法建立焦虑型心理应激-失眠模型(选用25 V电压,通电与间歇1∶5的电击量,每天不定时剥夺大鼠睡眠时间2 h,共21 d),空白组12只正常喂养。21 d后观察2组大鼠体征、自主活动及学习记忆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全身皮毛疏松散乱、发黄,眼色暗红,易激惹,且实验1,2,3周大鼠体质量均明显低于同期空白组(P均0. 05);自主活动测试中,模型组的垂直得分和水平得分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均0. 05),修饰次数明显多于空白组(P 0. 05);跳台测试中,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明显长于空白组(P 0. 05),错误次数明显多于空白组(P 0. 05)。结论电击法建立SD大鼠焦虑型心理应激-失眠模型方法简便、可靠、高效,可同时对多只大鼠进行模型建立,该造模方法可应用于探究焦虑型失眠的病因病机研究及焦虑型失眠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项针对假性延髓麻痹病人BAE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佳梅  高维滨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50-2151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颈项部腧穴为主治疗多发性脑梗塞所致的假性球麻痹,设立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言语功能的改善及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项针可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和言语障碍,提高吞咽和言语功能分级,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且项针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病人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重现和提高各波波幅;结论:针刺可能使参与电生理活动的神经元或神经纤雏数量增多而使波幅改善,使皮质下行纤维损伤所致运动神经元的一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得到改善。从而调节延迟的各波PL和IP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组织中引起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NFK-βp65及PTEN mR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水迷宫测试合格的大鼠随机分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每组24只)。运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V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7天后,针刺大鼠头穴干预。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spase-3、NFK-βp65阳性表达。结果:相同时刻,针刺组(手针组、电针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对比,成功穿越平台次数增多,逃避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同一时间点,电针组大鼠较手针组穿越平台成功次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针组和电针组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3个时间点与同一时点模型组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相比有所下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或P 0. 01),说明手针治疗和电针治疗均能降低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手针组和电针组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3个时间点与同一时点模型组NFK-βp65阳性细胞表达相比有所下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或P 0. 01),说明手针治疗和电针治疗均能降低NFK-βp65阳性细胞表达。手针组和电针组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3个时间点与同一时点模型组PTEN mRNA表达相比有所下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1),说明手针治疗和电针治疗均能降低PTEN mRNA表达。结论:针刺具有明显抑制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NFK-βp65及PTEN mRNA表达的影响,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52-1654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原发性抑郁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分别给予中药柴胡疏肝散和盐酸帕罗西汀治疗,采用脑诱发电位仪,记录治疗前后BAEP和VEP。结果:两组经治疗后,BAEP的I、V波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Ⅲ波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VEP各波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BAEP、VEP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可缩短原发性抑郁症患者BAEP和VEP的潜伏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兔视神经损伤后分别采用中药、针刺、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的改变,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施行左眼改良Krolein手术,钳扎视神经的方法建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于造模成功后随机分3组采用中药、针刺、中药联合针刺治疗,记录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天和第7天VEP的变化。观察视神经损伤的眼底改变。结果造模成功后15只眼均表现为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视神经损伤1周后三个组兔左眼P波潜伏期均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针药治疗组潜伏期最短,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针药联合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组治疗后兔眼P波振幅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针药治疗组振幅升高最明显,三个组治疗前后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针药联合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及针刺治疗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有一定的疗效,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可以进行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电针对大鼠脑出血模型海马组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不同电针对大鼠脑出血模型海马组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探讨电针对脑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海马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 (ASP、Glu)和抑制性氨基酸 (GABA)明显升高 ,存在着兴奋性氨基酸 (EAA) /抑制性氨基酸 (IAA)平衡失调。针水组能降低造模所致的Glu和GABA的升高 ,和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对ASP的降低作用不明显 ,和模型组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针风组能降低造模所致的ASP和Glu的升高 ,和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对GABA的降低作用不明显 ,和模型组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针水组、针风组能抑制不同兴奋性氨基酸(Glu、ASP)的释放 ,纠正兴奋性氨基酸 (EAA) /抑制性氨基酸 (IAA)失衡 ,从而达到减轻脑出血后脑组织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