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通过纵向观察和分析围栏封洲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为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瘸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4年湖北省公安县采用围栏封洲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18个村开展纵向观察,分析人群和耕牛感染情况和钉螺情况。结果2008—2014年,实施围栏封洲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人群感染率从2008年4.43%下降到2014年0.81%,期间没有出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报告。耕牛感染率从2008年3.45%下降到2013年0.61%,2014年没有存栏耕牛。钉螺情况,围栏内侧环境的钉螺感染率从2008年的0.015 4%下降到2011年的0.008 6%,2012、2013和2014年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维持在约220 ha(1 ha=10 000 m~2)和1只,框。围栏外侧环境,2009和2011年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27 5%和0.0100%,其余年份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均维持在约1 300 h和0.68只/框。结论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围栏封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人和耕牛的感染率显著降低,应保持防治措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国家疫情监测点监测数据,了解江西省近10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5~2014年全省设立了12个国家监测点,并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收集上述监测数据,对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  监测期间,湖沼型疫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较山丘型疫区明显高,其中感染高峰主要为20岁以上人群,职业以渔民感染率最高;人、畜感染率及螺情显著下降,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32.50%、15.47%和5.03%下降至2014年的7.75%、0.57%和0.04%;耕牛感染率由2005年7.36%下降到2014年的0; 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分别由731.27hm2、1.441 1只/0.1m2和0.003 6只/0.1m2下降到316.88hm2、0.471 3只/0.1m2、0。 结论  截至2014年,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疫情均降至历史较低水平,渔民、农民等重点传染源监测是今后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2005-2009年连续5年在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湖北省监利县红城乡窑圻垴村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显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1.46%降至0.91%,下降了37.67%,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耕牛感染率由11.48%降至2.74%,下降了76.13%;活螺平均密度由0.194只/0.1 m2降至0.071只/0.1 m2,下降了63.4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监测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但仍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观察芜湖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方法收集2008-2011年芜湖县人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等调查资料,以及逐年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疫情变化和防治效果。结果2008-2011年,全县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0.73%下降至0.25%,家畜感染率由0.37%降至0;感染性钉螺面积和密度分别由2.58 hm2和0.005 4只/0.1 m2降至0.46 hm2和0.001 6只/0.1 m2。结论芜湖县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流行水平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今后仍应加强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纵向评估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为制定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2000-2013年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不同防治阶段人群、 家畜和钉螺血吸 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结果 2000-2013年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12.62%下降到2013年 0.69%, 其中第一阶段下降幅度为24.09%, 第二阶段下降幅度为64.37%, 第三阶段下降幅度为73.05%; 第一阶段发生8例急 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二阶段发生15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三阶段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从2000年6.50%下降到2013年0.30%, 其中第一阶段上升了74.15%, 第二阶段下降了75.04%, 第三阶段下降了87.56%, 至 2013年底已淘汰了全部耕牛。第一阶段钉螺感染率、 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上升了18.06%、 46.03%和7.63%, 第 二阶段分别下降了66.84%、 97.78%和378.9%; 第三阶段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面积均下降了100%; 而活螺平均密度出现 2.67%的上升。2000-2011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 2012和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但钉螺感染率、 感染性钉螺面积均逐 年下降, 分别从2000年的0.072%和267.80 hm2 下降到2011年的0.022%和6.37 hm2 。结论 结论 公安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治理策略后, 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显著降低; 但应进一步强化防治措施, 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准确、系统地掌握川兴镇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人畜感染率、感染度调查,中间宿主钉螺调查,并进行相应的防治.结果 2005-2008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57%、1.67%、0.27%、0.27%.2005-2008年家畜无血吸虫感染.2005-2008年有螺面积分别为16 240m2、15 060 m2、13 030 m2、4 890 m 2,活螺密度1.13只/框、1.12只/框、0.85 只/框、0.11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西昌市血吸虫病疫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开展好巩固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2008~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全省51个县(市、区)2008~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省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和患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4%,较2008年下降了48.2%,病人数下降至16 510人,较2008年下降了55.2%,晚血病人数降至5 804例,较2008年下降了7.52%,2013年以后全省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省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下降至0.18%,较2008年下降了88.8%。全省有螺面积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4年全省钉螺面积下降至27 280hm2,较2008年下降了4.4%,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3年以后全省未查出阳性螺面积;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09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489 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29.6%。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乡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安徽省繁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该县2009~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县面上防治资料,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9年下降了55.7%,2008年以后全县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县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未查出阳性。全县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全县钉螺面积下降至103.2hm2,较2009年下降了16.4%;阳性螺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螺面积。活螺密度2009~2011年呈波动状态,2011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14只/0.1m2,较2009年下降了65.0%;阳性螺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繁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资料、疫情监测资料,分析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安徽省钉螺面积自2004年以来呈波动上升趋势,至2011年达到最高近3.1亿m2;自2012年起钉螺面积开始下降,2012年钉螺面积较2011年下降了10.55%,2014年钉螺面积降低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2004-2008年全省钉螺密度处于波动状态,2008年以后全省钉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起钉螺平均密度均1只/0.1 m2。2004-2011年全省钉螺感染率呈现波动徘徊状态,2012年钉螺感染率迅速下降,2013、2014年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各年份急性血吸虫感染人数均在50例以下,且病例呈散在分布,2013、2014年全省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2004-2011年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2012年快速下降至0.55%,2014年家畜感染率首次低于同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2011年以后,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进程加速,2012-2014年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县(市、区)数分别为4、9、14个,乡(镇)数分别为33、76个和32个。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巩固成果乃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方法,2008年在监测区内开展螺情、病情等疫情监测。结果200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7 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4hm^2,活螺密度为0.8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2 1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25%。查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8例(3.10%),粪检阳性9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1%,未查见粪检阳性家畜。2008年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监测区内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江滩灭螺工作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掌握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方法 根据 《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 开展人 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11年荆州市64个监测点居民平均感染率为1.48%, 50岁 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 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 晚期病人共170例; 耕牛平均感染率为1.38%。有螺面积为3 034.03 hm2 , 感染 性钉螺面积为25.66 hm2 , 活螺平均密度为0.74只/0.1 m2 ,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6只/0.1 m2 , 钉螺感染率为0.08%。 结论 结论 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 但耕牛感染率较高, 须加大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湖北省 “整县推进, 综合治理”、“部省联动”、“以机代牛” 血防模式 (湖北模式) 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湖北省2008-2012年血吸虫病防治数据, 以年度人畜感染率、 急性感染和突发疫情、 感染性钉螺等指标建立数 据库,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评价全省5年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情况。结果 结果 2012年与2008年相比, 以村为单 位人、 畜感染率分别下降了64.91%、 88.63%, 感染性钉螺面积从5 423.85 hm2 下降为0, 无急性感染病人和突发疫情发生。 结论 结论 湖北模式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观察洞庭湖区湖沼型疫区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方法 收集、整理汨罗市1996—2011年血吸虫病有关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前后螺情与病情的变化。 结果 洞庭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实施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措施,垸外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不明显,维持在0.29~0.63只/0.1 m2和0.003 4~0.037 9只/0.1m2,人群患病率维持在2.13%~3.68%,耕牛感染率维持在1.10%~4.36%之间;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垸外活螺平均密度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52只/0.1 m2下降至0.18只/0.1 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从0.003 8只/0.1m2下降至0.000 7只/0.1m2,钉螺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从第一阶段的0.72%以上下降到0.38%以下,人群患病率从2.86%下降至1.25%,耕牛感染率从2006年的2.87%上升到2008年的5.92%,又下降到2010年的1.70%。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以散发为主,1996—2009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49例,血吸虫病例以7~14岁组为多,男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学生多见,因游泳戏水感染最多,多为垸外感染,秋季和夏季为高发期,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的2010—2011年未发生急感病例。 结论 血吸虫病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洞庭湖区湖沼型疫区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加强在易感地带查灭阳性钉螺,减少垸外人畜活动,重视宣教,严防儿童在夏、秋季节发生血吸虫病的急性感染,适宜开展人畜同步化疗,依然是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 年版)》的要求,在6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分别开展人群及家畜病情和螺情调查。结果 本地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2.12%,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71%,家畜感染率为0。6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9.344 8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25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为7.07%,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绵阳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畜感染率低、螺情稳定,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存在,应加强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洪山区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考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市洪山区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进行考核。2008-2010年全区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未发生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防治档案资料。洪山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10年的效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评价防治效果。结果经过10年的综合防治,全省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4 364.79 hm2降至2013年的1 528.50 hm2,减少了64.98%,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分别由2004年的4.71%和0.26只/0.1 m2降至2013年的1.35%和0.04只/0.1 m2,降幅分别为71.34%和84.62%。2008年后仅2011年和2013年查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人群感染率(0.002 1%)与牛感染率(0.020 9%)分别较2004年下降了99.84%和99.44%,2008年后未再发现急性感染病例。疫情较重的212个一、二、三类村均下降为四类和五类村,达到了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流行区村民及中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达90%和98%以上。结论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显著,但巩固和扩大现有防治成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楚雄市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楚雄市军屯村者纳屯和李家村腰站2个自然村作为风险评估村,通过查阅、审核和收集2015–2017年2个村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结合钉螺、野粪与人群病情等现场调查结果,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楚雄市者纳屯和腰站2个村共有钉螺分布面积1.49 hm2,钉螺平均密度0.54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为5.4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居民血清学阳性率为3.36%,未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感染者。共捡获并检测各类野粪58份,未查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2个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级均为Ⅲ级。结论 虽然楚雄市已处于血吸虫病低传播风险状态,但钉螺分布密度仍较高,且存在传染源输入等风险。今后仍应加强传染源控制,加大灭螺工作力度,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楚雄市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楚雄市军屯村者纳屯和李家村腰站2个自然村作为风险评估村,通过查阅、审核和收集2015–2017年2个村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结合钉螺、野粪与人群病情等现场调查结果,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楚雄市者纳屯和腰站2个村共有钉螺分布面积1.49 hm2,钉螺平均密度0.54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为5.4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居民血清学阳性率为3.36%,未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感染者。共捡获并检测各类野粪58份,未查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2个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级均为Ⅲ级。结论 虽然楚雄市已处于血吸虫病低传播风险状态,但钉螺分布密度仍较高,且存在传染源输入等风险。今后仍应加强传染源控制,加大灭螺工作力度,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05~2008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一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从5.86%下降到0.19%,耕牛感染率从4.82%下降到0;钉螺面积在6140~32020m^2之间,钉螺密度在0.23~3.95只/0.1m^2之间,疫情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掌握松滋市新江口镇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方法 方法 收集松滋市新江口镇2004-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4-2013年全镇有螺面积在193.2~185.3 hm2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最高的 年份为2007年、 达0.000 70只/0.1 m2 ,2011年以后则未再查见感染性钉螺。2005年居民血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 为9.46%和7.36%, 2013年则分别下降至3.27%和0.57%。2004年和2005年曾发生7例急性感染病例, 2006年以后则未再 发现。2004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18.27%, 2007年起降至5%以下, 2013年则淘汰了全部耕牛。结论 结论 新口镇血吸虫病 流行已降至较低水平, 但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必须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