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淋巴管瘤11例,其中肠系膜淋巴管瘤7例,腹膜后淋巴管瘤4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囊壁菲薄,张力低,边缘清楚,其中8例可见线条状分隔,8例行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肠系膜囊肿8例,均为先天性肠系膜囊肿,形态较规则,边缘清晰锐利,囊壁薄而均匀,6例为单房,2例为多房,2例囊壁呈线状强化,6例囊壁无强化。大网膜囊肿4例,长径均大于6cm,病灶位于腹腔前方,紧贴前腹壁,形态不规则。肠重复畸形6例,均与肠管关系密切,4例呈管状,2例呈类圆形,4例囊壁可见强化。囊性畸胎瘤4例,3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骶尾部,2例囊壁可见线条状钙化。腹部脓肿2例,呈不规则液性密度区,囊壁较厚且厚薄不均,增强时明显强化。结论:CT对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形态特征、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显示清晰,能对大多数病变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吴明忠  周建胜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73-1076
目的:探讨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部脏器外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CT显示6例单囊;7例多囊,2例呈弥漫微囊;无壁7例,囊壁菲薄4例,增强后无强化;厚壁2例,增强后强化;5例有分隔,增强后强化;钙化1例;肠系膜血管征2例;11例囊内为均匀水样密度;肿块最小2 cm,最大32 cm.结论:腹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单囊或多囊,部分较大肿块呈分叶状,无壁或壁菲薄,囊内密度均匀,为水或更低密度,少见钙化,肠系膜血管征为其特征性表现,CT对定位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相关性,以提高CT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与病理表现.结果 16例中起源于小肠系膜10例,大网膜5例,小网膜1例.病变位于腹腔7例,跨腹腔、盆腔6例,盆腔3例.4例单房型淋巴管瘤呈圆形、类圆形;12例多房型淋巴管瘤中类圆形2例,哑铃形2例,爬行式或塑形式生长或呈口袋征8例.囊壁及分隔呈线状或网格状.囊腔内容物呈囊性密度10例,囊实性密度6例;另见含脂肪4例,钙化2例.12例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囊性或囊实性囊腔不强化.6例病变内见血管穿行,穿行血管不为肿瘤提供血供.16例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中囊性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16例病变中4例没有血管成分,12例含5% ~30%不等血管,病变内血管成分与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容物是否强化没有关系.结论 爬行式生长,口袋征,血管穿行征,条形脂肪征,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渐进性强化而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成分不强化特点相结合,CT检查可以对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腹部淋巴管瘤(APAL)的超声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APAL(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囊性淋巴管瘤11例)的声像图表现,并与CT血管造影(CTA)和MRI对照。结果 12例APAL患者中,4例发生于脾脏,3例起源于肠系膜,5例位于腹膜后。脾内和肠系膜淋巴管瘤中5例为圆形或浅分叶状,腹膜后5例占位形态不规则。多发多房者3例,单发多房者4例,单发单房者5例。超声显示,囊壁血流3例,2例显示分隔血流。超声提示淋巴管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及脂肪瘤各1例,1例肠系膜病变误诊为腹膜后占位。结论成人腹部原发淋巴管瘤的典型表现为多房分隔,超声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部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的CT及MRI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LA的CT及MRI表现.结果 5例中肠系膜3例.腹膜后2例,表现为跨区、沿组织间隙适形性生长的囊袋状病灶,壁薄、光滑,囊及囊壁无明显强化.1例见肠系膜血管征伴周缘多发滋养血管.结论 CT及MRI对腹部L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及MRI两种检查方法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26例患者中2例位于大网膜囊,12例位于肠系膜,10例位于后腹膜,2例位于两侧肾上腺。CT和MRI检查结果:CT检查显示病灶壁均很薄,部分病灶可见分隔,呈现水样密度,注入对比增强剂后,壁及分隔轻度强化;病灶形态不规则,呈现分房样改变,可见血管、胃壁及肠腔被包绕其中,而且对其相邻结构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压推移。在MRI检查图像中,病灶呈现稍长T1长T2信号,壁较薄,其内可见多发条状信号分隔影,注入对比剂后壁及分隔可见轻度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部位、范围、内部特征,对术前协助诊断及对手术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淋巴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6例.结果 病变发生于颈部21例,其中同时累及纵隔和/或腋窝6例;肠系膜7例;腹膜后7例;大网膜3例;胸腹壁3例;四肢2例.主要表现为:(1)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的单房性(n=5)或多房囊性(n=38)薄壁肿块;(2) 沿疏松组织间隙生长(n=22);(3) 5例出血者瘤内密度增高,其中2例可见液-液平面;(4) 2例合并感染者,囊壁增厚;(5)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内不强化;(6) T2WI均呈高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影,合并出血者T1WI呈高信号影.结论 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囊性淋巴管瘤的DS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为囊性淋巴管瘤15例的DSCT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DSC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5例囊性淋巴管瘤中,位于颈部3例,腋下1例,纵膈2例,腹部9例,包括大网膜4例,肠系膜3例,腹膜后2例,其中1例伴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单房囊肿6例,多房囊肿9例,除1例囊壁厚以外,其余囊壁均薄,囊内可见纤细分隔,囊壁及分隔均无壁结节,密度均匀,CT值约+11HU,大小约2.4~21.2cm,腹部9例病例中8例病灶旁均可见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囊壁及分隔均有强化,3例囊内可见血管穿行。结论 DSCT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周围血管情况,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USG检查5例,CT平扫5例。结果USG显示肿瘤内部呈现低回声光团,呈网格状。CDFI显示:其内可见丰富的红蓝血流信号。CT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肿块,形状不规则,病灶边缘可见多个类圆形等密度或低密度囊性病灶,囊壁厚薄不均。结论联合采用B超和CT有利于提高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12例,全部患者接受MSCT腹部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MS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MSCT均表现为腹膜后囊性病变,其中单房囊性1例,多房囊性11例,所有病变囊壁清晰,壁厚1~2 mm,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11例;5例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增强后囊壁及囊壁间隔于动脉期呈轻到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而囊内容物于三期MSCT扫描均无强化。结论 MSCT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的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对该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