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9年7月收治1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3例中病变位于胃7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5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均行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病历。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术后并发症2例经对症治疗痊愈,术后随访4~13个月肿瘤复发和转移2例。结论 GIST早期诊断困难,应结合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综合分析,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对复发或转移者争取行再次手术切除并联合药物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复发转移或无法手术的GIST患者的辅助治疗中有明显效果,但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切除可疑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可疑胃肠间质瘤患者40例,术前33例患者诊断为胃黏膜下肿物,7例患者诊断为小肠肿瘤,全部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全部4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腹腔镜手术切除,并没有患者死亡,术后并没有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切缘表现为阴性。结论选择腹腔镜手术切除可疑胃肠间质瘤,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微创、术后恢复时间短、实现RO切除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3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5例。病理诊断3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31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结论 GIST发生在胃肠较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出血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1990-2010年收治的11例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病情,比较不同的检查方法如胃镜、结肠镜、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数字减影肠系膜动脉造影、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全消化道钡餐及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超声在诊断技术中应用情况,分析确定诊断比例及病程与预后关系。结果全消化道造影、内窥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和定位小肠肿瘤的主要手段。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对于小肠肿瘤早期病灶定位诊断成功率高,恶性小肠肿瘤病程长短与预后相关。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除非有明确的小肠肿瘤病灶,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是发现小肠肿瘤出血病灶的最佳方法。小肠肿瘤出血治疗应首选手术切除,手术方案、手术方式一般依据肿瘤性质及明确的病变部位来决定。对高度怀疑小肠肿瘤的患者及早剖腹探查可改善预后;对体质弱、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要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规避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7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胃部肿瘤6例,小肠肿瘤1例。7例皆为手术患者。其中恶性的4例,良性3例,恶性中2例术后因广泛的肝转移伴胆道梗阻,术后半年死亡;余5例中3例因术后复发均于次手术,其中1例术后半年因肺部感染伴心衰死亡(未尸检)。2004年自今仍存活至今的4例患者中的2位(再次手术的两例),有服用格列卫(甲璜酸伊马替尼)后续治疗,病情稳定无复发倾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无论是恶性还是良性,只要尽早诊断及积极正确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普外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2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和小肠肿瘤切除术5例;2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17例行开腹手术,无广泛转移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仅有4例患者按疗程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其余患者均未服药,22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但因伊马替尼价格昂贵,对于无远处转移及局部广泛浸润转移患者,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外伤性闭合性小肠穿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至2010年老年外伤性闭合性小肠穿孔53例临床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均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术后Ⅰ期愈合50例,切口感染2例,死亡l例,未发生腹腔脓肿、肠痿等并发症。结论掌握老年外伤性闭合性小肠穿孔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及时处理老年患者全身基础疾病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肠胃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手段,手术结果,病理报告等。结果本组中24例患者(96.0%)络氨酸激酶受体(CD117)呈现出阳性反应;18例患者(72%)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呈现出阳性反应;18例患者(72%)CD117与CD34均呈现出阳性反应。25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围术期内并未出现1例患者死亡的情况,或是其他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健康及康复情况良好,术后对其中21例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期6个月~7年。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结论肠胃道间质瘤在临床上缺乏明显的特征,确诊率较低,诊断主要依据的是免疫组化检测,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毕成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129-130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贲门癌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30例早期食管贲门癌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式。结果 30例早期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肿瘤病灶切除率为100%,其中2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心律失常,给予相应处理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没有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早期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GIST的1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6例,结肠1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良性9例,交界性3例,恶性6例。随访率100%,患者均存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文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71-472
目的总结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将收治100例胃肠道间质瘤均进行CT扫描探查肿瘤生长方式及病理表现;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存活率。结果肿块均为单发,平扫良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病变部分发生在胃部56例,十二指肠26例,小肠10例,结肠及直肠6例,肠系膜2例。随访期6~24个月,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且均死于肝转移;38例复发,包括局部复发及腹膜复发,再次进行手术。结论本病的治疗中,首先是判别良恶性肿瘤,进而选取正确术式,方可有助于早期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颈椎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颈椎椎管内髓外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方式与疗效。结果 13例均行MRI检查,其定位准确,有10例(76.92%)做出定性诊断。13例均行手术治疗,11例完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肿瘤的性质。13例全部随访,术后优良率达84.62%(11例)。结论原发性颈椎椎管内髓外肿瘤多为良性肿瘤,MRI是其早期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尽早行手术彻底切除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欧荣册  姜淮芜  刘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30-1431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收治的38例小肠扭转病例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小肠扭转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小肠扭转均为顺时针扭转。我们采用了经单纯减压复位术8例,行肠切除术30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术后7天出现粘连性肠梗阻2例(经再次手术松解粘连治愈)。治愈34例(占89.5%),死亡4例(占10.5%)。结论:小肠扭转为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要在扭转肠袢发生坏死之前手术,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诊断。肿瘤均在空回肠。术前确诊仅2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小肠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医师应高度警惕,综合采用各项检查是提高术前诊断率的关键,手术治疗是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和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体会,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方法。方法 5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34例(68.0%),良性肿瘤16例(32.0%),术前确诊21例(42.0%),术中确诊29例(58.0%),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继续行化疗或放疗,其中术后近期死亡2例,恶性肿瘤中行根治性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76%、32.24%和22.10%。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内镜、X线钡餐检查、B型超声和CT检查是诊断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主要方法 ,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仍是治疗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有效方法,术后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16.
陈新  许秀凤  陶雪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65-3366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年10月 ̄2004年10月的外伤性小肠损伤36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均治愈,术后并发切口感染3例,肠间脓肿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正确的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选择好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妥善的处理是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小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3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黑便、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贫血和小肠梗阻。1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标本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组织学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及62%。高度危险性2例,中度危险性3例,低度危险性3例和极低度危险性5例。结论小肠间质瘤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对复发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慈云胜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87-3589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子胃底15例,胃体9例,胃窦5例.所有患者均行开腹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中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胃底部分切除术3例,胃体部分切除术2例,胃窦部分切除2例,全胃切除术4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20例均获随访,6例术后复发,其中2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 内镜超声和CT是早期发现胃间质瘤的最主要检查方法.手术切除是胃间质瘤治疗的首选,建议术中采用快速冰冻检测,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9.
原发小肠肿瘤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宝玖  陈剑秋 《天津医药》2002,30(7):429-431
原发小肠肿瘤发病率低,约占消化道肿瘤的2%[1]。因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早期诊断方法,误诊率较高。我院1981年12月-2000年11月共收治此病患者35例,均经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小肠肿瘤。笔者就此分析,以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1月1月至2009年1月22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肿瘤的部位、大小与病理检查。2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8例结肠间质瘤患者中6例行所在肠段切除术,其余2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 14例直肠间质瘤患者,其中前切除术(Dixon)7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3例,局部切除术3例,仅作肿瘤切除活检1例。结果本组22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22例患者均完全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0个月。在14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中,8例患者在术后34个月~79个月死亡,其余6例患者无瘤生存。8例结肠间质瘤患者中,3例于术后3个月~16个月死亡,5例无瘤生存。22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7±6.4)个月。结论对于结直肠间质瘤来说,宜早期诊断及早行手术治疗是治疗结直肠间质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