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7例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采用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10例,双额开颅额下入路7例.结果 根据脑膜瘤切除Simpson分级,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4例,近全切除3例.结论 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和双额开颅额下入路都能够达到全切除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的目的,前者经单侧额部入路,术中仅影响单侧额叶,术后脑组织损伤较后者轻,且可能保留一侧嗅神经.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优于双额开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颅底脑膜瘤手术的最佳入路及其适用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至2005年我们应用单侧或双侧额部入路、改良翼点入路所切除的31例前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翼点入路手术的16例脑膜瘤中15例达到全切除,而经单侧或双侧额部入路的15例中只有9例达到全切除,并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前颅底及颅鼻眶沟通脑膜瘤切除及颅底重建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颅底重建的适应证。方法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据肿瘤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行颅底修复重建。本组颅底脑膜瘤110例,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35例,经额鼻筛眶入路38例,经翼点入路切除4例,经冠状开颅切除33例。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88例,次全切除17例,大部分切除5例。临床痊愈85例,好转23例,死亡2例。随访79例,肿瘤复发5例,行第二次手术切除,死亡5例,余恢复良好。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及必要时颅底修复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颅底及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切除方法 和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7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33例前颅底及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采用经单侧额下入路4例,双侧额下入路17例,翼点入路5例,改良翼点入路7例. 结果 术中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改善28例,但出现偏瘫失语1例,精神症状1例,死亡1例,复发2例. 结论 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的位置及与颅底、血管、神经的关系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术中精细操作以加强对血管、神经的保护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经验。方法介绍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瘤手术技术,包括体位、切口、骨瓣、分离、显露、切除肿瘤的技巧和颅底重建要领。结果近年采用该手术技术处理大型中线前颅底沟通瘤,收到良好治疗效果,未发现与之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瘤手术技术实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单侧额下入路切除大型跨中线嗅沟脑膜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大型嗅沟脑膜瘤病例资料,肿瘤最大径4.2~6.6 cm,均经单侧额下入路进行显微手术。结果肿瘤切除达Simpson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治疗后康复出院。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4.9个月,均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单侧额下入路治疗大型跨中线嗅沟脑膜瘤是合理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手术切除程度和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切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 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经额颞眶颧入路和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暴露肿瘤,予以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27例该部位肿瘤施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2l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3例。手术结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中颅底内外沟通瘤应根据肿瘤位置、侵犯范围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充分暴露病灶,有利于广泛切除肿瘤。颅底重建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和鞍隔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11例鞍结节和7例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大小;最大径小于3cm4例,3-6cm13例,大于6cm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切除)16例,近全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视野改善11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尿崩7例。结论:鞍结节和向前生长的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能获得较好暴露和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经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切除中颅窝底肿瘤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经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中颅窝底肿瘤25例。脑膜瘤全切除16例(80%),次全切除4例。入侵海绵窦内巨大垂体腺瘤次全切除与大部切除各2例。骨巨细胞瘤全切除1例。无死亡。术后Karnofsky记分显著改善(90.8±13.2,P<0.001)。本入路因明显扩大了颅底显露角度,便于清除颅底病变骨质,明显缩短了肿瘤显露距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牵拉,有利于切除鞍旁及海绵窦内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在处理额部及鞍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沿鬓发迹前缘向额侧不超过5cm弧形切口,做小于3cm骨窗,利用额外侧及额下间隙处理额部、鞍区病变33例。结果 9例垂体腺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4例额叶胶质瘤、2例脑膜瘤、1例额叶海绵状血管畸形经此手术入路均显露充分,视野清晰,切除彻底。4例后交通动脉瘤解剖清晰,夹闭满意。结论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具有微创,影响容貌小、操作简单,能够显露和处理额叶侧方、前颅窝底及鞍区病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提高前颅底脑膜瘤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前颅底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疗效等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或Ⅱ级58例(85.29%),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主要原有症状较术前改善64例(94.12%),无改善4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1例;随访6个月至5年,2例复发,二次手术切除.结论 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依靠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处理好手术细节,严密监测术中术后并发症,积极谨慎的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脑膜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显微镜下经锁孔手术治疗的56例小脑膜瘤(直径1~3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5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1例,年龄平均(52±10)岁。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凸面35例,矢状窦旁4例,大脑镰旁1例,小脑半球凸面2例,前颅底3例,鞍区6例,中颅底2例,桥小脑角3例。所有肿瘤采用锁孔手术入路,肿瘤全切除,术后出现不良反应2例(3.57%)。4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0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小脑膜瘤安全有效,支持对于小脑膜瘤应该早期手术治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直达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定位.方法 77例垂体瘤术前行蝶窦矢状位、冠状位CT扫描,并测量前颅底鞍底夹角(简称颅鞍角)、鞍底斜坡夹角(简称鞍斜角)的大小,前鼻棘到颅鞍角、鞍斜角的距离,在头颅MRI上测量颈内动脉海绵安段之间的最短距离;术中在正中矢状位先找到颅鞍角,向后下绕过鞍底找到鞍斜角,通过两个夹角,正确定位鞍底.结果 ≥90°颅鞍角61例,<90°颅鞍角16例,≥190°鞍斜角48例,<90°鞍斜角29例,前鼻棘到颅鞍角的平均距离(64.90±7.41)mm,前鼻棘到鞍斜角的平均距离(71.74±7.70)mm;所有患者都正确找到鞍底,切除肿瘤,手术顺利.结论 蝶窦欠状位、冠状位CT扫描可以正确了解蝶窦、鞍底的形态和位置;头颅正中矢状位上的前颅底鞍底夹角和鞍底斜坡夹角可直接应用于经鼻蝶安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4.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解剖学分类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临床分类方法 及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生长方向将29例前中颅底沟通瘤患者划分为额鼻眶区(16例)、中颅窝一侧颅底区(8例)、颅底中央区-中间颅底区(4例)及岩骨颈静脉孔区(1例)4类,据此并结合病理资料等分别选择扩大经额下人路(13例)、眶上-翼点入路(9例)、额颞眶颧入路(3例)、额颞人路(3例)及岩骨切除入路(1例)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重建,其中采用经鼻内镜等颅内外联合入路1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发生;术后早期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余未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该分类方法 具有界限清楚、部位和范围明确的优点,有利于选择合理手术人路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修复及临床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前颅底脑膜瘤术前计划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新加坡VI公司Dextroscope系统对10例前颅底脑膜瘤患者的头颅CT、MRI和MRA等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肿瘤与颅底颅骨、脑组织、脑神经以及颅底动脉等解剖关系图像,并运用系统工具进行模拟手术.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制定了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可直观地显示脑膜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与颅底动脉的解剖关系.本组病例均按照术前模拟方案实施手术,术中情况与术前模拟基本一致.10例患者均全切肿瘤,取得良好效果,术后无后遗症.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前颅底脑膜瘤手术前应用,能在术前获得肿瘤和颅骨、血管的解剖信息;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对脑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有益.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Juvenile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 (JPOF) is a benign but potentially locally aggressive fibroosseous lesion predominantly arising in the paranasal sinuse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tracranial extension is rare but occurs sometimes. In such cases, tumor resection may often require the combination of neurosurgical and facial approaches. Histological diagnosis remains a challenge because the lesion can be easily mistaken for another fibroosseous lesion or for a meningioma. Case report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12-year-old boy with a JPOF arising from the right paranasal sinuses and extension towards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and the orbit. Despite the tumor had eroded through nasal septum, medial orbit wall, and right maxilla, it could be entirely removed performing an extended frontobasal approach via a bifrontoorbital craniotomy, obviating the need for a transfacial approach. Conclusion  Radiologically and histologically, the lesion could be mistaken either for a meningioma or another type of ossifying fibroma. Histological aspects and alternative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ese rare entit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 收集147例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向不同,分别选择额下入路、翼点人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远外侧入路等予以显微手术切除,对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Simpson Ⅰ、Ⅱ级切除112例,Ⅲ级32例,Ⅳ级3例.1例术后颅内感染.30例脑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25例脑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显微手术操作能提高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和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