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衰的护理     
心力衰竭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重征象,需要良好的临床护理和严密的病憎观察,及时准确的治疗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其护理如下:1一般护理1.1心理护理护土应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解释和安慰,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做好保护性医疗,不要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以免发生意外。1.2休息休息可减少组织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轻度心衰生活可自理,注意休息,避免体力劳动;中度心衰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严重心衰严格卧床休息,生活护主协助,定期回身擦背,心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免消化不良,大便秘结,肌肉萎缩或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一般认为,急性心肌梗死6 h后心肌变性、坏死和断裂,1周后肉芽组织开始生长,2周后逐渐形成瘢痕.在此期间如有任何原因增加心脏负荷均可诱发严重并发症或突然死亡,因此,为了减轻心脏负担,临床早期特别强调病人必须卧床休息,由于卧床休息、进食少,使肠蠕动减弱;又由于心肌损伤,心功能不良,心排血量减少,往往伴有消化功能低下,并常因不习惯卧床使用便盆等原因而导致便秘,而便秘可诱发AMI病人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1].因此,我们对AMI病人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左心衰竭是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我们共收治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塞病人13例,并发左心衰竭者8例,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8例老年性心肌梗塞并发人心衰竭的患者小.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60岁,平均68.2岁。住院时间最年58天,最短28天,平均住院无数为41天。由于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本组病例中无1例死亡。2护理2.1卧床休息、吸氧绝对卧床休息2饲,以减轻受损心脏的负担,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同时给予持续吸氧.流社为3~5升/分、增加心肌的供氧,时改善心肌的缺血状态,缩小心肌的缺血…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而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属于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在护理中,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患的生活护理,如适当休息、合理饮食、注意通便、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并做好患出院指导等都十分重要,现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5.
《护士进修杂志》2011,(19):1794-1794
答:治疗心力衰竭应遵循三个原则。(1)防治原发病: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原有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肺部感染;(2)消除诱因: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和消除一些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供氧减少的因素;(3)改善心功能:调整前负荷;调整后负荷;加强心肌收缩性;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6.
《护士进修杂志》2010,(8):688-688
答:治疗心力衰竭应遵循3个原则:(1)防治原发病: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原有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肺部感染;(2)消除诱因: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和消除一些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供氧减少的因素;(3)改善心功能:调整前负荷;调整后负荷;加强心肌收缩性;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心肌耗氧量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于入院1—7天进行动态监测,记录病人安静时,活动时的心率,血压及心率,血压变动较大时病人的状态,计算心肌耗氧量。结论:在排便、进食,探视及做治疗时病人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值增大。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及病情监测尤为重要,只有有效控制心肌耗氧量增加的因素,才能减轻心脏负荷。使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冉春芳 《全科护理》2008,(20):2782-278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一般认为,急性心肌梗死6h后心肌变性、坏死和断裂,1周后肉芽组织开始生长,2周后逐渐形成瘢痕。在此期间如有任何原因增加心脏负荷均可诱发严重并发症或突然死亡,因此,为了减轻心脏负担,临床早期特别强调病人必须卧床休息,由于卧床休息、进食少,使肠蠕动减弱;又由于心肌损伤,心功能不良 ,心排血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护士进修杂志》2010,(17):1582-1582
<正>答:治疗心力衰竭应遵循三个原则1.防治原发病: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原有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肺部感染。2.消除诱因: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和消除一些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供氧减少的因素。3.改善心功能:调整前负荷;调整后负荷;加强心肌收缩性;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加强护理。——摘自《护士继续教育手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心肌耗氧量影响因素。方法 对42例AMI病人于入院1~7d进行动态监测,记录病人安静时、活动时的心率、血压及心率、血压变动较大时病人的状态,计算D—P(心率与收缩压二项乘积,用以表示心肌耗氧量)。结果 在排便、进食、探视及做治疗时病人D—P值增大。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及病情监测尤为重要,只有有效控制心肌耗氧量增加的因素,才能减轻心脏负荷,使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自20世纪60年代使用以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临时性辅助循环方法,对治疗心脏低心排征的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任何药物.工作机理是在心脏舒张末期,迅速充盈气囊,主动脉舒张压升高,冠状动脉流量增加,心肌供血增加.心脏收缩前,气囊排气,主动脉压力下降,心脏后负荷下降,心脏射血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1].在诊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水平是治疗成功的保证,现将我院2例应用IABP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护士进修杂志》2010,(5):417-417
答:治疗心力衰竭应遵循三个原则: (1)防治原发病: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原有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肺部感染。 (2)消除诱因: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和消除一些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供氧减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简介(综述)华琦A.原理和方法冠状动脉血流为满足心肌需求量增加所能增长的最大能力称冠脉储备,正常人体冠脉血流的最大储备为静息状态下的400%~500%,冠心病患者冠脉储备明显下降。凡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使冠状动脉供血减少的因素均可致冠...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严重类型[1],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的休息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炎 《上海护理》2002,2(2):28-29
目的 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入院后能得到充分的休眠,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及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1995年1月~2001年7月686例AML患的休息状况。结果 686例患能理解卧床及适当进行早期活动的意义,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结论 休息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受损心脏的负担,使AMI患获得真正的身心两方面的休息,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早期舒适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它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疾病,我国目前该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并且有年轻化趋势。作者对该病患者入院72h内的舒适度进行探讨,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利于护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椎管内麻醉后病人发生寒战反应的发生率高,不仅会使机体耗氧量增高、增加病人的恐惧感,而且还会影响手术的操作。既往曾将哌替啶、氯丙嗪等用于治疗,均取得一定疗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它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疾病,我国目前该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拼且有年轻化趋势.作者对该病患者入院72 h内的舒适度进行探讨,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利于护理水平的提高,可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导致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很多,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占70~90%)。但严重冠状动脉病变中只有一小部分猝死,经详细检查证明死前为急性心肌梗塞(AMI)者至多占20%。15~20%的心脏性猝死病人中并无或仅有轻度冠状动脉硬化,猝死有的发生在正常心脏的年轻人。已知触发心脏性猝死的因子有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5%左右),冠状动脉痉挛(CAS),心肌氧需要的突然增加,自律神经控制的失调,电解质的紊乱,心脏传导系统的失常,心肌对缺血敏感性增高等。  相似文献   

20.
给氧是临床危重病人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以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急性左心衰为例,结合临床实践的体会介绍如下。正常心肌氧的需要量和冠状动脉的供氧能力保持平衡,心肌组织的需氧量较其他组织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较强。当急性心肌梗塞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循环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