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以“寒热辨证为纲要”,用“主证+一个或多个兼证”概括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可行性,并讨论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联系。方法:随机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资料,对其进行中医证型分类,并评估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骨代谢指标、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121例患者,强直性脊柱炎主证分为肾虚督寒证、阴虚督亏证,兼证分为寒湿证、湿热证、痰瘀证。运用“寒热辨证为纲要”理论进行辨证可行率为94.21%。阴虚督亏证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比肾虚督寒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兼证与主证之间,兼证的ESR、CRP水平均比主证高(P <0.01)。兼证中,湿热证ESR、CRP最高,其次痰瘀证,寒湿证最低(P <0.01)。骨代谢方面,随着25-羟维生素D水平减少、HLA-B27阳性、病程变长,骨密度减少越明显(P <0.05)。结论:以寒热辨证为纲要,用“主证+一个或多个兼证”概括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不同中医证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指标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骨痿"、"骨痹"的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有着深刻的认识,但对其辨证分型存在不同的观点。为了使中医研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证候分布规律、证型分型规律及现代医学检查指标(如:骨密度、生化指标、基因蛋白组等)之间相关性的一些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更加客观化、规范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目前关于OP的中医证候分类多数是流于一般的释病、立法及用药说理等,并涉及脏腑、气血、经络等,没有体现病理实质,常常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学者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提出中医证型分类法,导致中医辨证分型比较混乱有关;其次,中医辨证分型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等因素,均可导致硏究结果的不一致。所以,使用规范、统一,能充分反映疾病本质的中医证型分类法是研究中医"证"的关键所在,所得的结果才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2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候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观察慢性肾炎患者性别、年龄、肾功能、病程的变化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探讨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年龄、病程对证候分布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中医主证以脾肾阳虚证为多,标证以湿热证发生率高。中医证型与肾功能分期存在相关性,肾功能代偿及失代偿期出现率高的证型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以脾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主证中各证型的肾功能变化呈现规律性。结论:慢性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对把握本病病因病机,指导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及完善中山市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在中山市抽样检查215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腰椎(L2-4)正侧位,双侧股骨近端骨密度检测,并按中医辨证思维进行辨证,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山市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型以肾阳虚证、肾阴虚证为主,尚有较大部分患者为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结论 男、女性都以肾虚型为主,其中男性以肾阴虚证为主,女性以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对56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其与大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肠癌中医证型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隔器官转移及预后均显著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果表明,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有关,对临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中医药治疗OP具有优势,但限制其发展的是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不足。本综述对OP中医证型现代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英文数据库中筛选文献,发现OP中医证型判别尚不统一;常用的OP现代化指标不能全面阐述"证"的实质。因而提出统一公认的中医证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非编码RNA中LncRNA、miRNA以及组学技术等新兴技术可以为OP中医证型研究提供新思路和较全面的科学依据。联合多组学技术对OP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运用多组学技术检测中医药治疗OP中医具体证型的疗效研究以及OP肾虚证与LncRNA、miRNA、靶基因网状调控系统相关性研究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痛风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探讨本病客观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分布与特点。方法:根据相关文献,整理痛风肾常见的中医证候,并征求专家意见制定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107例痛风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一般病史资料,运用多因素统计方法归纳本病的中医分型,并总结各中医证型的分布与特点。结果: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证型分为:(1)肝肾阴虚,瘀血内结型;(2)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型;(3)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4)阴阳两虚型。在107例被调查患者中肝肾阴虚,瘀血内结型患者人数最多为36例(34%),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患者人数最少15例(14%),其余两型分别为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型27例(25%),阴阳两虚型29例(27%)。其中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平均病程较长。各证型均存在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情况。结论: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证候按本研究方法可分为四型:(1)肝肾阴虚,瘀血内结型;(2)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型;(3)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4)阴阳两虚型。各证型间的分布及其在年龄、性别、病程上的特点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治该病及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小球肾炎 (CGN)免疫功能紊乱已得到公认 ,但这种免疫功能紊乱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尚未得到统一认识。为了探讨CGN不同证型的细胞免疫改变以及与各证型间的相关性 ,笔者选择了 49例CGN患者 ,观察血、尿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sIL -2R)的变化 ,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本文 4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均符合1992年《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病小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 ,[1] 中医辨证参照全国第 2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 ] 其中肺…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健康问题。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医证候分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现结合诸医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辨证分型进行总结归纳,浅析骨折愈合过程的中医三期分型(初、中、后期)及辨证分型(气滞血瘀、热毒炽盛、气虚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研究各证型用药及临床疗效,探讨各证型与骨折的关联性,以期为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进步及今后医者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辨证分型与治疗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32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及化验指标相关性,探讨中医证型在推断IgA肾病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06月~2016年09月间经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的232例住院病例,中医证型分布、化验指标及病理特点,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232例IgA患者中以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0. 52∶1;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主,阴阳两虚型最少;各证型中最多见的西医诊断是慢性肾炎,以脾肾阳虚型占比最高;肝肾阴虚型临床以尿检异常为多见,气阴两虚型多见肉眼血尿。各证型间Lee氏分级中均以Ⅲ级为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脾肾阳虚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 <0. 01)。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脾(肺)肾气虚型患者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P <0. 01),各证型间肌酐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化验指标及肾脏病理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肾阳虚型患者较其余组进展愈快,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69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证候及理化指标的观察,初步探索中医"肾虚证"与肾脏内分泌物质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证候观察及辨证,同时进行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PTH等检验测定,最后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肾脏内分泌物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PTH与中医本虚证各证型有相关性。结论:初步探索肾脏内分泌物质与肾虚证各证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红蛋白、PTH等肾脏内分泌物质有希望成为慢性肾脏病(CKD)阴阳失调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对指导中医特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探讨最近十余年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以进一步了解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概况。文章从传统的辨证分型、分期辨证、证候统计学概况、证候与免疫炎症指标相关性、证候与微观化、证候与影像学相关性、证候与生存质量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行搜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扶肾颗粒辨证干预腹膜透析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应用扶肾颗粒辨证干预腹膜透析患者以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患者透析效能。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病例选择天津、上海、杭州、太原等地的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行标准CAPD治疗满3个月以上的患者共2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16例,女124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8.3%和51.7%;年龄24岁~75岁,平均(54.75±12.16)岁;透析时间(指PD患者至今已选择PD治疗的持续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64个月,平均透析(25.39±20.78)个月。将患者辨证分为虚证:肾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肾阳虚证,实证:瘀血证、湿浊证。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与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予基础治疗+中药治疗,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安慰剂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3个时间点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扶肾颗粒可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证候积分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升高。通过两组间的比较可见,在治疗3月后及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积分改变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扶肾颗粒对PD患者进行辨证干预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提高透析效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因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被称为“无形杀手”。骨转换标志物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助于了解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状态、预测骨折风险、监测疗效。骨质疏松不同中医证型之间骨转换标志物存在差异,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对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骨转换标志物进行相关研究将为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及客观证据支持。本文综述了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证型与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现代化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赵庆利  张阳  王毅侠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55-2258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及皮损表现的界定,对187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问诊、查体并填写调查表,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状况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单一证型、两证复合证型、三证复合证型、四证复合证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7.65%、70.59%、10.70%、1.07%,血瘀证、湿热证、痰湿证为主要证型。证属血瘀者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女性及四肢部有皮损并证属血瘀者比例较高,男性、15~30岁、下颌部、胸部有皮损及皮损炎症明显并证属湿热者比例较高。结论:瘢痕疙瘩证型多样、分布复杂,多以血瘀、湿热、痰湿、气滞及/或气虚证相兼存在;瘢痕疙瘩的中医证型与临床表现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影像学角度,应用肌骨超声分析颈椎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入住本院诊治的156例不同中医辨证分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肌骨超声扫描所有颈椎部位表现并记录影像数据资料,对不同结果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骨质增生、椎间孔、椎管狭窄、横突孔、项韧带钙化及血流信号等方面结果显示,颈椎病的中医证型与肌骨超...  相似文献   

17.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研究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和相关因素。方法:125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观察中医正虚证、邪实证分布情况,及其与透析病程、透析方式、理化指标的关系。结果: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肝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较少;邪实以湿浊、血瘀最为常见;中医本虚证型和各项理化指标、腹透病程、腹膜转运特性等有相关性;肾性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的合并症发生率占总研究人群的45.6%,表现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和脾肾气虚证为主。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两证为主,并普遍存在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及各证型与临床指标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本病客观的中医分型标准,为提高中医诊断该病的准确性及对诊断标准进一步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及德尔菲法的调查结果,找出该病种的常见中医证候,制定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209例IgA肾病患者的病史资料、中医临床症状、相关西医检查报告,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因素统计方法确定IgA肾病的中医分型,以及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临床指标在证型间的关系。结果:IgA肾病的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兼瘀型及肺脾气虚兼湿热型。在209例被调查患者中气阴两虚患者比例最大,占33%,其余三型比例分别为肺脾气虚兼湿热型30%,脾肾阳虚兼瘀型25%,肝肾阴虚型12%。在四种证型中,脾肾阳虚兼瘀型24h尿蛋白定量高于气阴两虚、肺脾气虚兼湿热两型(P〈0.01);脾肾阳虚兼瘀型的血清肌酐水平高于其他三型(P〈0.01),肺脾气虚兼湿热型肌酐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肺脾气虚兼湿热型血红蛋白值大于脾肾阳虚兼瘀型(P〈0.05);四种证型在不同CKD分期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种证型在男女比例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种证型与尿红细胞计数、年龄、病程、发病季节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AN的中医证候按本研究方法可分为四型,即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兼瘀型及肺脾气虚兼湿热型。本病相关实验室指标在各证型间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治该病及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IgA肾病增生硬化型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特征、病理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2006年06月—2016年06月期间在杭州市中医院行肾组织活检确诊为IgA肾病增生硬化型的84例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五型,比较五型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改变的不同,分析中医证型与尿蛋白转归、血肌酐变化、是否接受透析的相关性。结果:溺毒证患者的血肌酐高于其他组(P<0.05)。风湿证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大于肾虚症组、瘀痹证组、肝风证组,而白蛋白小于肝风证组(P<0.05)。瘀痹证、风湿证患者肾活检病理中新月体形成率高,分别为77.8%、75%。经过2年的随访,辨为风湿证患者蛋白尿缓解率为93.1%,高于溺毒证及肝风证组(P<0.05)。3例(15%)溺毒证患者接受透析治疗。结论:风湿证患者尿蛋白多,治疗上需更应积极,溺毒证、肝风证患者预后更差,更要加强中药的活血祛瘀、泄浊解毒以及平肝熄风之力,以期延缓肾脏病的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足细胞裂隙隔膜相关蛋白基因NPHS1、NPHS2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方法: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200例,其中实验组(IMN)38例,对照组(非IMN)162例,两组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获得基因组DNA进行序列分析、测定,分析NPHS1基因G349A位点、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中医证型关联。结果:(1)两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纯合突变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杂合突变G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两组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未发现多态性改变;(4)两组中医证型本虚证中气(阳)虚证、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实证中湿热证和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结论:在PNS患者中IMN患者年龄偏大。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AA与IMN发病有相关性。IMN中医证型气(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多于非IMN患者,阴虚证、湿热证明显少于非IMN患者。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