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疗法对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CSII组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使血糖完全达标。强化治疗15d后停止CSII。口服药组口服降糖药物,使血糖达标,患者均在治疗前测体重,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馒头餐试验检测0,0.5h、2h胰岛素水平,并计算FINS/FPG值。结果强化治疗组FINS/FPG值、0.5h INS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口服药组FINS/FPG值、FINS、0.5hINS水平无明显改变,而2hINS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CSII强化治疗使β细胞功能恢复,而口服药组胰岛素释放延迟更明显,加重β细胞负担,不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根据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研究2型糖尿病的分型及分型治疗的模式。方法:对150例2型DM病人,在空腹血糖控制在11.1mmol/L左右时,测定空腹及75g葡萄糖刺激后1、2、3h的胰岛素、C肽、血糖水平,将2型糖尿病分为轻、中、重3型,据此分型选择治疗模式。结果:分型治疗12周后,所有病例血糖控制良好,FBG<6.1mmol/L,2hpG<8.0mmol/L,随访半年稳定。结论:对2型糖尿病分型治疗在短期内能使代谢紊乱得以控制,并保护健存的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病程不同的2型糖尿病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0%的20例2型糖尿病痫人,按病程不同分为组1(初诊)和组2(病程长),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3个月。分别在开始和血糖稳定1、3个月末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标准馒头餐(相当于75g葡萄糖)餐后2h血糖和胰岛素、C肽,进行胰岛功能的比较。同时在开始和3个月结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结果两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组2控制较组1差,以空腹血糖明显;组1β细胞功能(ACp/AG)有显著性提高,而β细胞功能改变值(ACp/AG改变值)组1较组2明显升高;治疗结束,组1胰岛素抵抗(Homa-I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与组2有显著性差异,组1甘油三脂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明显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毒性,提高β细胞功能及减轻胰岛素抵抗,而对病程较长者仅一定程度改善且难以维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对胰岛素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饮食控制、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口服降糖药组及胰岛素对照组。其中,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又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治疗前后查OGTT、内生胰岛功能及HbA1c,各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FBG≤6.0mmol/L,PBG≤6.0mmol/L)后巩固治疗2周,然后停药;停药后第7天复诊,若FBG≥7.0mmol/L,PBG≥10.0mmol/L为治疗继发性失效,未失效的按方案1 ̄3个月复查1次,随诊1年。结果:强化治疗组与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血糖分别于治疗后(5.9±1.3)、(9.6±2.1)d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6±7.9)d(P〈0.05),其中强化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口服降糖药组及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内生胰岛测定由治疗前的(37.3±27.8)、(38.2±28.2)U/ml,分别提高到(54.4±31.6)、(40.1±28.3)U/ml。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均可改变胰岛B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患者长达一年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故可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自身胰岛素水平的变化。方法:20例重症及伴有并发症的首诊糖尿病患者,单纯接受胰岛素治疗。结果:本组病人平均住院4周,体重无明显变化,全部病人血糖控制满意,三月后病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胰岛素治疗可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部分好转,。 相似文献
7.
以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的空腹血糖水平预示未来胰岛细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BF)的因素.方法调查296名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年龄、空腹血糖(FPG)、体重及最高体重、目前体重等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FPG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7.0,7.0~10.0,10.0~12.2,≥12.2 mmol/L).入院后测定患者FPG、胰岛素(FINS)、血脂及标准馒头餐(100g)后1 h、2 h血糖和胰岛素.β细胞功能用HOMA-β公式[20×FINS/(FPG-3.5)]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用HOMA-IR公式(FINS×FPG/22.5)计算.用一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BF的因素.结果随患者发病时FPG水平的升高,FINS、BF显著下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病程、血脂后,BF与发病时FPG独立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的FPG水平可预示未来β细胞功能状态,特别是发病时FPG>12.2 mmol/L的患者,β细胞功能衰竭更快. 相似文献
8.
薛文雄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2(10):39-40
糖尿病(DM)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治疗重点。随着糖尿病治疗方法、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2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已逐渐减少,而慢性血管并发症问题愈显突出,特别是大血管并发症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干预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尤显重要。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实,仅将控制血糖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标难以有效地减少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必须早期综合干预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胰岛素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及血糖长期良好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影响,故对初诊2型糖尿病92例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效果进行观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3例,应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及体脂、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EDD)功能受损,并伴有各项代谢指标异常。经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达标后,EDD由5.48±2.24增加为10.36±3.73(P<0.01),血脂及HOMA-IR显著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可有效治疗糖脂代谢紊乱,并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对胰岛素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饮食控制、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口服降糖药组及胰岛素对照组。其中,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又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治疗前后查OGTT、内生胰岛功能及HbA1c,各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FBG≤6.0mmol/L,PBG≤6.0mmol/L)后巩固治疗2周,然后停药;停药后第7天复诊,若FBG≥7.0mmol/L,PBG≥10.0mmol/L为治疗继发性失效,未失效的按方案1 ̄3个月复查1次,随诊1年。结果:强化治疗组与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血糖分别于治疗后(5.9±1.3)、(9.6±2.1)d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6±7.9)d(P<0.05),其中强化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口服降糖药组及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内生胰岛测定由治疗前的(37.3±27.8)、(38.2±28.2)U/ml,分别提高到(54.4±31.6)、(40.1±28.3)U/ml。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均可改变胰岛B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患者长达一年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故可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M2)正在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良好控制。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许多学者在此方面进行观察和探讨。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质饮食 ,以及活动量的明显减少 ,再加上原有的遗传易感性 ,肥胖的患病率正在不断上升。然而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肥胖的患病率增加更为明显。鉴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以及 2型糖尿病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的 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急剧增加。1 流行病学研究近 2 0年来 ,有关儿童和青少年 2型糖尿病的研究 ,以美国pima印第安人和加拿大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者较多。在美国有关儿童和青少年 (0~ 19岁 )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 ,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8例初诊2型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人胰岛素(诺和灵)强化治疗,对照组未给任何胰岛素治疗,追随3年,对其仅用饮食和运动治疗人数、住院次数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后期主要以饮食、运动和双胍类降糖药治疗,减少了住院次数,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更为理想。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能缓解和恢复β细胞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过去几年来,对2型糖尿病患的治疗已经发生了变革。首先,人们认识到严格控制血糖对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几类独特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已得到应用。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选择哪类药物是初级保健医生面临的新难题。目的:系统回顾有关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疗效的献,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数据来源:通过MEDLINE检索出英语报道的所有有关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括最近应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同时亦复习了献目录以找到其他方法未能发现的更多的报道。研究选择和数据提取:本分析包括63项研究,要求为:试验期至少3个月,试验结束时每组包括至少10例研究对象,并且有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的报告。当一种药物有多种剂量进行试验时,使用最大允许剂量的结果。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用糖化血红蛋白A1c数据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差异。数据综合: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已有5类不同的口服药物。与安慰剂治疗比较,多数药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下降大约1%-2%。在同一研究人群中,当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比较时,通常都表现出相同的有效性。当联合应用这些药物时,降糖效果更佳。已表明只有磺脲类和双胍类可降低慢性血管疾病的危险。结论:除极个别例外,目前所有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对降低血糖浓度均具有同等的有效性,但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同,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代谢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们的副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疾病危险的影响不同,因此影响到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王凌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DM)已经成为全球第3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国发病人数近10年增长2~3倍,位居全球第二,预计到2025年我国DM患者数量将上升至4~6千万,其中2型DM(T2 DM)占到90%以上.现就T2DM口服药物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常用口服降糖药
1.1 磺脲类
1.1.1 作用机制 主要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其合成无影响,其通过增强B细胞对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葡萄糖的摄取. 相似文献
20.
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检测6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浆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水平,用高分辨血管外彩色多普勒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血脂正常组治疗前后比较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改善(P<0.05),治疗前后E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NO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血脂异常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的程度与患者血TC和LDL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和0.503,均P<0.001);与血ET降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8,P<0.01),与患者血NO升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P<0.01),结论:辛伐他汀通过降脂和平衡NO/ET的比值等途径保护内皮功能,对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高血脂或血脂正常)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