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减少误诊。方法搜集11例病理证实的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囊状骨质破坏6例,占54.5%;单纯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占27.3%;多房性骨质破坏2例。CT扫描破坏边缘硬化2例,软组织肿块3例,该3例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及破坏腔内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骨盆骨巨细胞瘤以囊状骨质破坏和单纯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囊状破坏可有硬化边、软组织肿块病例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和破坏腔内瘤组织均有强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正确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的表现。结果:典型的X线表现为四肢长骨的骨端偏心、膨胀性、皂泡样、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的偏心性、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可中断,肿瘤的边缘可见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骨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混杂信号,可出现液-液平,肿瘤的边缘可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低信号线状影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CT和MRI能清楚显示巨细胞瘤内部结构,腰骶部巨细胞瘤可清楚显示突入盆腔或腹腔内的软组织块影X线平片结合CT和MRI影像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9例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其中脊索瘤12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瘤8例,神经源性3例.所有病例经行X线和MDCT检查.结果:骶骨肿瘤患者均摄骨盆X线片,东芝(Toshiba Aquilion)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CT三维重建成像的后处理.并且使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做骨盆图像任意角度旋转,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详细获得了包括肿瘤范围、肿瘤中心、破坏程度、软组织肿块影和不同的钙化灶的资料.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重建技术对骶骨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疾病的发现和评估更为敏感,尤其是对骨质的破坏程度的确定,微小钙化的显示,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对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和MRI表现。结果平片简便易行并能提供病变部位整体信息,CT和MRI能够提供更详细信息。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改变,部分病例可见"皂泡"样改变;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部分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液平等。结论 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脊柱结核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结果单椎体受累4例,2个及2个以上椎体受累28例,椎体骨质破坏32例,30例有死骨形成,椎体骨质增生硬化30例,椎体、附件骨质破坏5例,椎间盘破坏24例,椎旁软组织脓肿块或脓肿23例。结论螺旋CT能清楚显示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和病变的空间信息,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表现,探讨有关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0—2010年本院9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原发性骨肉瘤.回顾分析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表现.结果?原发性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肿瘤骨和肿瘤钙化.X线平片诊断最佳,cT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论?原发骨肉瘤骨质破坏范围大,应与Ewing's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横纹肌肉瘤的CT特征.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横纹肌肉瘤的起源、大小、组织学类型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横纹肌肉瘤位于头颈部2例,均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平扫低于肌肉组织,强化幅度高于肌肉组织但低于血管,邻近骨质未见溶骨性破坏;四肢躯干6例,轻到中度强化,均匀强化2例,“斑马纹状”强化3例,邻近骨质破坏不明显;腹盆腔4例,3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等或稍低密度较大肿块,内见坏死,邻近组织受侵犯,其中1例可见小条形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1例位于肠系膜者密度均匀并呈不均匀条形强化;泌尿生殖系5例,其中1例表现为多个结节状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膀胱内肿块.结论:小儿横纹肌肉瘤发生部位、年龄不同,有着一定的CT特征表现,这有助其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骶尾部肿瘤的MR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研究39例骶尾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 39例骶尾部肿瘤中良性肿瘤共23例,包括神经鞘瘤5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蛛网膜囊肿/神经根囊肿6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纤维脂肪瘤1例、畸胎瘤2例、骨巨细胞瘤及术后复发2例。恶性肿瘤共16例,包括转移瘤9例、脊索瘤及术后复发3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淋巴瘤1例、滑膜肉瘤1例。鉴别诊断要点包括①肿瘤定位与椎管、骶骨、骶髂关节关系;②骨质受压与骨质破坏形态;④骨质破坏程度与软组织肿块大小比例;③肿瘤强化程度、质地均匀度;⑤有无硬化边、钙化、骨性或纤维性分隔;⑥肿块中心性或偏心性生长方式;⑦发病频率及好发年龄、性别。结论 骶尾部肿瘤MRI表现综合细致分析,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病频率,对骶尾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原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2例,其中十二指肠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3例,恶性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继发性恶性肿瘤14例,其中壶腹癌4例,胰头癌9例,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肠腔局限性不规则环状狭窄伴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肿块有中度强化;恶性淋巴瘤的特点是长范围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外肿块,增强扫描肿块有轻度强化;恶性间质瘤的特点是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肠梗阻不明显。壶腹癌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的局限性肿块,增强有轻度强化,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癌累及十二指肠表现为十二指肠内侧壁凹凸不平,邻近的胰头部肿块,增强扫描不强化,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侵及十二指肠表现为胰头部巨大肿块伴明显强化,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肿块与十二指肠分界不清。结论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些特点,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感染性病变CT平扫及三维重建成像的特点,为提高CT在骨感染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1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为骨感染性病变患者30例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CT平扫和三维重建图像的特点,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扫定位像。结果 30例骨感染性病变患者中有13例为急性感染,占43.3%;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别为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布鲁氏杆菌,分别占53.4%、40.0%、3.3%、3.3%;30例骨感染性病变患者CT表现阳性有病骨周围出现软组织肿块、脓肿、骨质呈溶骨性破坏、病灶内出现明显死骨、边缘出现硬化、有明显骨膜反应、病灶内出现积气及VR成像后骨质出现明显缺损,阳性率分别为10.0%、60.0%、96.7%、70.0%、46.7%、36.7%、30.0%及43.3%。结论骨感染性的病变的CT典型表现为边界不清楚溶骨性的骨质破坏、可见明显死骨形成,不同致病菌所致的骨感染CT变现各具特点,各种类型骨感染性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病原学和病理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及复发后的形象学表现和影响因素。方法搜集骨巨细胞瘤病例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17~40岁,复发平均时间间隔204-月(范围3个月~13年)。回顾性分析所有局部复发病例的t陆床资料集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及MRI)、病灶解剖部位、第一次手术方法等相关影响因素。所有病例拍x线正侧位片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移植骨吸收,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围溶骨水泥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先于临床症状并检出复发,CT及MRI增强检查克鉴别肿瘤复发和手术疤痕。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与手术方法、病灶部位有一定关系,与肿瘤的病理分型关系密切。结论结合x线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骨巨细胞瘤复发及早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对骨巨细胞瘤检出、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CT、MRI表现,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优势。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患者脊柱结核的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及新生骨形成、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肿胀/肿块和腰大肌脓肿、骨性椎管狭窄及钙化,但不如MRI敏感。而对椎问盘受累及脊椎结核早期变化的评估'椎旁软组织肿胀/肿块的范围准确评估,MRI占明显优势。结论:cT与MRI结合检查可全面反映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CMC)的CT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MC病例3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HRCT扫描,阅片时重点观察瘤体软组织形态及分布、邻近骨质改变等。结果:34例患者中,单侧31例,双侧3例,合计37耳;上鼓室28耳,中鼓室2耳,鼓窦及入口7耳,表现为软组织团块状影。骨质改变:鼓室盾板破坏27耳,合并上鼓室外侧壁破坏扩大14耳;听小骨移位31耳,伴有骨质破坏23耳;岩鳞板破坏5耳,乳突多呈硬化型及板障型。结论:鼓室、乳突窦及入口软组织影(占位征)、邻近骨质破坏是诊断中耳胆脂瘤的主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谷涛 《医疗设备信息》2012,(6):157-158,15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髓外浆细胞瘤的CT和MRI(磁共振成像)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组织学病理证实髓外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髓外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较特征性表现如下:软组织肿块影,内密度均匀,CT呈等密度,MRI上,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病变较大时肿块内部或周边可见迂曲走向的血管影;增强扫描呈中等-明显强化;临近骨质可受侵犯,但无骨质硬化改变。结论髓外浆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CT检查13例,MRI检查15例。结果X线显示14例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形成骨桥,3例椎体骨质破坏。CT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小的死骨、椎间盘密度减低、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MRI示15例33个椎体表现为相邻椎体终板下局限或全椎体弥漫性长T。、长T2信号改变,受累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也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2例Gd—DTPA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CT与MRI对化脓性脊柱炎均可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化脓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显示椎管内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和分析X射线、CT、MRI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X射线、CT、MRI影像学检查表现进行探讨分析。结果:18例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股骨大粗隆等部位;X射线检查可很好地发现患者病变部位及相关情况,CT和MRI能够进一步发现病变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发现18例患者中多数病例存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并可见形态不规则或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部分病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还有部分病例病灶及周围组织呈现出片状异常信号;少部分病例病灶存在转移情况等。结论:X射线、CT、MRI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震  辛春 《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2-13,15
目的探讨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骨韧带样纤维瘤的DR、CT表现。全部病例都曾行普通X线及CT检查。结果病变位置:股骨,胫骨,肱骨各1例。3例病例均呈囊状膨胀性改变,未见钙化和骨膜反应,其中1例可见不规则骨小梁影,2例病灶边缘不同程度硬化病灶内可见囊性改变,合并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骨韧带样纤维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内呈软组织密度影,多数伴有假骨小梁结构形成,无钙化及骨膜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5例中单发病例1例,病灶位于颅骨;多发病例4例,病灶分别位于颅骨、脊柱、骨盆、股骨及胫骨.X线表现为穿凿状或片状溶骨性破坏区,CT上亦表现为穿凿状或地图状溶骨性破坏区,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充填.结论 X线和CT表现较为典型,对骨嗜酸性肉芽肿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进行SCT及高场MRI扫描,对其S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8例发生在骶尾骨占50%,6例发生在下肢长骨占37.5%,2例发生在髂骨占12.5%,SCT示病变均可见骨质破坏,病变呈不同程度骨质破坏性改变,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及骨性分隔,膨胀的骨壳边缘可见清晰的弧形压迹,MRI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影,压脂呈高信号影,DWI高b值显示弥散受限,病变内可见分隔,7例内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呈渐进式不均匀强化。结论 SCT及高场MRI虽然不能完全取代平片,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范围及定性明显优于平片笔者认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检查最佳方案是平片、CT及MRI相结合检查,诊断准确率会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CT检查13例,MRI检查15例.结果 X线显示14例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形成骨桥,3例椎体骨质破坏.CT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小的死骨、椎间盘密度减低、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MRI示15例33个椎体表现为相邻椎体终板下局限或全椎体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改变,受累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也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2例Gd-DTPA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化脓性脊柱炎均可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化脓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显示椎管内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