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支架内再狭窄(ISR)病变再次行介入治疗后的造影复查结果,试图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行冠状动脉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患者5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根据再次介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置入药物支架(DES)和非DES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双导丝球囊或切割球囊扩张、放射治疗和裸支架置入)组,分析再狭窄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共涉及58处ISR病变,前降支病变占56.90%;70.69%为裸支架的ISR病变;32.76%的病变为支架内局限性狭窄,支架内弥漫性狭窄病变占18.97%,10.24%为支架完全闭塞病变;其中50%的ISR患者接受了病变处DES治疗,20.69%接受了单纯的普通球囊扩张;复查造影时间为平均(13.12±8.03)个月;ISR病变DES组发生病变处再狭窄和发生MACE情况明显低于接受其他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17.24%:51.72%,P<0.05;MACE发生率20.69%:51.72%,P<0.05);对有可能影响ISR病变介入治疗后再次发生ISR的各种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可见,再次治疗的方法是再次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SR病变置入DES近中期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近10年来,我国冠心病PCI例数保持15%~20%的年均增长率~[1]。而随着支架使用数量的增加,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问题日益严重~[2]。在当前ISR治疗方案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及禁忌证较多~[3],而再次置入支架则可能引发再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维持治疗在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ISR)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入住我院且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支架置入后,一部分患者给予1个月的曲美他嗪维持治疗,另一部分患者不给予曲美他嗪治疗。支架置入后12个月,冠状动脉造影检测血管的再狭窄情况。结果:此次研究共有507例患者参与,治疗组249例,对照组258例。在治疗后12个月的观察期中,对照组有29例患者出现了心脑主要不良事件,而治疗组有15例患者出现心脑主要不良事件。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显示共有37例患者出现了ISR,约占患者总数的7.3%,其中对照组为26例(10.1%),治疗组为11例(4.4%)。研究发现年龄、吸烟、糖尿病、支架的长度和支架的直径均与ISR的发生紧密相关(P<0.05)。曲美他嗪治疗具有更低的ISR风险,是独立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曲美他嗪维持治疗能有效的预防冠状动脉ISR的发生,我们的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而减少术后再狭窄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再狭窄高达39%~67%[1],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置入术后再狭窄可达5%~35%[2],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再狭窄仍达5%~10%[3]。近些年来出现了预防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新技术—药物洗脱球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血浆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水平表达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TCA手术治疗,并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复查。根据复查结果,分为ISR组28例,支架内无再狭窄组32例,另30例CAG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为对照组。详细记录3组临床资料,并对血浆IP-10浓度进行测定,分析ISR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ISR组血浆IP-10浓度高于支架内无再狭窄组及对照组(P<0.05);支架内无再狭窄组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支架长度、糖尿病史、血清尿酸、血清总胆红素及血浆IP-10表达水平与ISR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是ISR发生高危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PTCA治疗后,IP-10水平表达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术后ISR的生化指标之一;吸烟史、支架长度、糖尿病史、血清尿酸、血清总胆红素是术后ISR发生高危因素,对具备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强化药物治疗,及早控制。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引言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偏心性或钙化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中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或并发冠状动脉血管壁撕裂和夹层形成、以及 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患者。但是随着接受支架植入的临床病例数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 ,以及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技术的发展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in- stent restenosis,ISR)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并越来越受到重视。ISR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研究的热点。2  ISR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引起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可能原因。方法入选我院2008—2011年所有复查造影的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210例,平均年龄(68.9±7.8)岁;男125例,女85例,将其分成支架内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分析两组间可能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共置入352枚支架,其中有37枚支架发生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随访时造影提示支架内管腔内径损失≥50%)。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特征及支架长度、直径,是否为药物涂层支架等因素;支架内再狭窄组及无再狭窄组在脂蛋白(a)、支架长度、和药物/非药物支架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仅支架长度(P=0.007)、直径(P=0.022)和药物/非药物支架(P=0.036)为冠心病介入患者发生ISR的预测因子。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发生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为支架长度、直径及是否为药物支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带膜支架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本中心共对10例PCI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后置入带膜支架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置入带膜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mg/d共2年,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8.6±5.2)岁,范围60~76岁。置入带膜支架直径平均(3.3±0.3)mm,长度平均(22.1±3.7)mm,所有患者破口均被成功封闭,术中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7±24.5)个月,范围0.6~67个月,1例术后19天因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13个月猝死;1例患者术后53个月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6个月查多层CT示支架内无再狭窄;4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只有1例患者在PCI术后6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带膜支架内再狭窄;另3例病例带膜支架内均无再狭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1/10);PCI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为10%(1/10);在整个随访期间靶血管再狭窄率为20%(1/5),死亡率为20%(2/10),MACE发生率为40%(4/10)。结论带膜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穿孔能达到较好的长期疗效,两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能有效预防带膜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诞生和不断优化已经大大提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随着病例复杂性的增加和DES的超适应证应用,术后再狭窄率正逐年上升。因此,当前DES时代下,支架内再狭窄(ISR)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主要就DES置入后ISR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组织病理学及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研究显示使用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为11%~40%,即使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其再狭窄的发生率虽然降低,但仍然不可忽视[1],因此术后随访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