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GRIM-19蛋白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收集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各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10例,用免疫组化检测GRIM-19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eptidlyl-proplyl isomerase 1,pin1)在正常、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了解pin1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组织芯片上同时检测10例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40例肝硬化、19例肝细胞性肝癌及34例正常肝组织中pin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in1在不同肝脏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pin1在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8/10)、82.5%(33/40)、100%(19/19)、55.8%(19/34),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同时肝癌中pin1的表达强度也明显高于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P<0.001),而在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pin1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pin1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pin1参与了HBsAg阳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细胞性肝癌的疾病进展过程,在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雪宁  权志博  解晖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05-2607
目的:不少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肝硬化甚至肝癌结局,但HBV-DNA含量与AFP含量两者有无直接关系,值得深思和探讨。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BV-DNA含量,用ELISA法测定AFP含量。结果:HBV-DNA高含量群体中AFP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幅度大者多,反之亦然。结论:长期慢性高含量HBV-DNA乙肝患者应定期检查AFP含量及B超,以便早诊早治肝细胞癌;有效的免疫功能可防止肝细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乙肝HBVDNA阳性患者甲胎蛋白检测及其两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不少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肝硬化甚至肝癌结局,但HBVDNA含量与AFP含量两者有无直接关系,值得深思和探讨。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BVDNA含量,用ELISA法测定AFP含量。结果:HBVDNA与AFP高含量群体中超值幅度大者多,反之亦反。结论:长期慢性高含量HBVDNA乙肝患者应定期检查AFP含量及B超,以便早诊早治肝细胞癌;有效的免疫功能可防止肝细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病率高,流行广泛,部分病人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以及肝硬化。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有一定关系。为研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演变,我们对长春地区铁路职工和部分家属(1958年~1979年5月患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1852例)中的604例进行了随访调查,在将随访观察结果报告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 (AFP)mRNA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realtimeRT -PCR技术 ,定量检测 5 6例肝细胞癌、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5 6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 34 6 44 .6± 9490 5 .4copies/μgRNA ,其中 2 9例为阳性 ;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 1例肝硬化患者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均未检测到AFPmRNA的表达。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密切相关 ,与肿瘤直径、数目及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 ,可作为预测肝癌发生远处转移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陈乐创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6):537-538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最为多见。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3.6亿人为HBV携带者,我国有1.2~1.6亿人。其中15%~4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且15%~40%患者死于肝硬化、有或无肝细胞癌,病死率男50%,女15%。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整合及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王一 《医学综述》2005,11(12):1087-1089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促发因素,据估计,HBV感染率占世界总人口的5%,长期慢性感染者终生期50%发生HCC。HBV整合发生于急慢性HBV感染、HBV携带者、肝硬化、HCC及癌旁组织,在HBsAg阳性的HCC中,约85%可检出HBV的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监测甲胎蛋白在肝病患者中的变化来判断预后及早期发现癌变.方法 随机选择144例慢性肝病患者按诊断标准分型,观察各型肝病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甲胎蛋白与谷丙转氨酶活力的关系,与肝癌的关系.结果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F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含量持续成高滴度,有77%AFP>500μg/L.慢性肝病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比例(6.9%)明显高于其他正常人群,肝细胞再生、更新、增生被认为是癌变的动因.存在高滴度的AFP时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滴度AFP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一、慢性肝炎治疗现况慢性肝炎的病因主要是病毒性、药物性及酒精性,我国以慢性病毒性肝炎为主。甲型病毒性肝炎无慢性病例,临床的慢性肝炎多数是乙型肝炎,部分由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两者的临床表现转归及治疗基本相似。慢性乙肝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原因,少数患者还可进一步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因此慢性乙肝的治疗是个很重要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俊峰  谢涛  鞠萍  杨浏  童能胜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340-2342
目的:探讨一种测定血清铁蛋白铁含量(FIC,Ferritin iron content)的试验方法,以及FIC与临床肝脏疾病状态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1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Radio immunoassay)测定血清铁蛋白含量,将富含铁蛋白的沉淀物经NaOH变性蛋白、HCl酸化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上清液中铁的含量,并计算FIC。结果:FIC测定的变异系数(CV)为5.9%,平均回收率为95.1%~102.5%,溶血标本有严重干扰。肝癌组FIC显著高于其他病例组,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FIC与AST、ALT相关。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单,适合于FIC的测定。FIC能够反映肝病患者体内铁蛋白的载铁量,对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PAP法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并用显微测量的方法对23例HBV感染的急、慢性肝病和8例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分别进行了肝细胞胞体和胞核的直径测量,并计算其核浆比例.另取10例HCC和8例正常肝作对照.结果发现HBV感染的急性肝病肝细胞核浆比例正常,而HBV感染的各种慢性肝病肝细胞的核浆比例都较正常增大(P<0.05),介于正常肝细胞和HCC之间.此结果提示,HBV感染的急、慢性肝病肝细胞在形态学上存在差异,后者的核浆比例增大,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LCD的核浆比例也增大,介于正常肝细胞和HCC之间,也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7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52例,肝癌患者30例,采用GP73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GP73水平。结果: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血清GP73分别为(101.11±35.60)ng/mL、(81.87±30.54)ng/mL和(60.45±12.24)ng/mL,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而ALB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血清GP73与ALT、AST、TBIL成正相关(r=0.451、0.406和0.357,P<0.05),与ALB成负相关(r=-0.380,P<0.05)。结论: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明显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化图象分析技术对轻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小结节肝硬变、大结节肝硬变、癌周肝硬变和肝细胞癌等6种慢性肝病及正常对照共67例样本,分别作了13项参数的形态定量研究和肝细胞DNA含是量测定分析,结果:结合两种形态定量方法,除重度慢性肝炎和大结节肝硬变间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肝细胞形态及DNA含量参数对上述慢性肝病具有较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作探针,对129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作原位杂交研究。HBV DNA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检出率最高(80.7%),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小叶性肝炎、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组。具有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患者的肝细胞内HBV DNA检出率(82.0%)明显高于非复制组(63.0%),P<0.05。本研究观察到;HBB 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多位于肝细胞坏死灶中间或(和)周边,其中以局灶型分布的HBV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提示HBV复制与肝细胞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严重肝病患者血氨和血清色氨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严重肝病患者 56例 (重型肝炎 32例、失代偿肝硬化 17例、原发性肝癌 7例 )和一般慢性肝炎患者 4 9例的血氨及血清色氨酸含量。结果 慢性肝炎患者血氨及血清游离色氨酸正常 ,而严重肝病患者则显著增高。肝性脑病患者血氨、血清游离色氨酸均显著高于无肝性脑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 ,严重肝病患者血氨在中、晚期显著高于恢复期 ,晚期又显著高于中期 ;血清游离色氨酸晚期显著高于恢复期和中期 ,但中期与恢复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血氨增高和色氨酸代谢紊乱在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态测定血氨对重型肝炎患者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放射免疫法对各类病毒性肝病的血浆心钠素(ANF)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并腹水各组的血浆ANF浓度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特别是肝硬化并腹水组较其他各组血浆ANF升高更为明显(P<0.001)。在慢性肝炎组,血浆ANF浓度与IgG、IgA、CIC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分别为0.437,0.507,0.664,P<0.05)。但在治疗1月前后对照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血浆ANF浓度无显著性差别。提示各型肝病血浆ANF浓度升高与肝实质性损害有关,在肝硬化并腹水者,则可能与心钠素的合成、贮存、释放增加,降解减少有关,但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781例肝硬化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因的特点。方法对781例肝硬化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613例(78.49%),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31例(3.97%),81例(10.37%)同时存在HBV和HCV因素。主要HBV标志组合形式为HBsAg、抗-HBc、抗-HBe(36.31%)及HBsAg、抗-HBc、HBeAg(33.43%)。本组病人中132例(16.90%)合并肝癌,其中125例(94.70%)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41例肝硬化病人,40例肝癌病人及41例非肝炎、非肝硬化及非肝癌病人(对照组)进行血清乙肝 5项(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血清抗HCV及血清 HCV RNA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乙肝 5项检出率分别为:92.7%、95.0%和 31.7%;抗HCV检出率分别为 31.7%、12.5%和 9.7%;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36.6%、27.5%和 14.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可能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与HCV感染可能也有关,但HCV病因意义不如HBV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