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趣  屈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84-1086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约有30%—66%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是手部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2]。在正常情况下,手部需要接受大量神经支配,完成很多精细活动和工作,但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功能的恢复效果常不理想,手部运动功能的恢复进程较下肢困难且缓慢[3],成为卒中康复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脑卒中造成的手部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正>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独立生存能力[1],大约85%的患者在卒中后存在上肢功能障碍,甚至在卒中3—6个月后仍有55%—75%的患者上肢功能难以恢复[2—3],上肢功能的精细化特点决定了它比下肢恢复更加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任务导向训练是一种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干预措施,有研究表明,任务导向训练是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4]。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将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任务导向训练来探讨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70%—80%的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多种功能障碍[1],上肢功能障碍成为脑卒中后明显的后遗症之一,而手功能的恢复更为困难[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重返社会的康复目标难以实现,故目前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成为目前康复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康复训练中,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调控内脏活动,以使患者对自身肌肉收缩予以有效控制,运动导向性训练依据功能缺陷,行针对性治疗措施[3]。本文将两者同步结合起来,用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旨在明确应用优势,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50%-75%[1]。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患者记忆、思维、感知、执行、判断等功能受损[2],致使患者对康复训练依从性降低,导致患者的康复训练无法顺利完成,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阻碍了患者躯体功能的恢复[3],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减短患者的康复周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就认知治疗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脑卒中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存活的患者有70%~80%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情况将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研究表明[2],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肢体恢复功能,改善患者焦虑心理,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院对老年偏瘫妇女应用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疾病,拥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1],国内首次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2],且首次卒中后1年的复发率高达12.4%[3]。脑卒中后会导致运动[4]、平衡[5-6]和认知[7-8]等一系列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通过各种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相关功能至关重要。平衡与独立步行能力的恢复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是患者康复训练计划的重点[9]。用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常规康复训练有伸展练习、肌力练习和稳定性练习等.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是世界上导致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脑卒中患者1500万人,其中500万人永久性残疾~[1]。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大约有55%—75%的患者在脑卒中后3—6个月遗留上肢功能障碍~[2],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怎样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直是脑卒中康复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采用神经松动术联合简易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残疾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据报道统计2010年全世界就有3300万人患有脑卒中[2],而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3]。在我国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约为50%—80%[4—5],其中平衡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6—7],对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及日常生存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三维动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后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利凯  王立童 《中国康复》2023,38(2):111-115
<正>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且常常作为首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脑卒中的上肢功能尤其是手功能恢复作为康复后期的难题,已成为患者及家属的迫切需求。目前,对于上肢功能的康复理念逐渐转变,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作业治疗,而是不断引进新的中枢干预治疗技术[2],实现对受损脑区与上肢功能脑区的刺激,已在临床应用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80%是由缺血性脑梗死导致[1]。脑卒中后约有55%—75%的患者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而手功能障碍占到其中的八成以上,这其中只有30%的患者能实现手功能的完全恢复[2—3]。脑卒中造成的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4],本文就任务导向训练、双任务训练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做一概述,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促进患者早日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生存患者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存在[1],其中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研究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损害要重于下肢,况且其恢复也较下肢困难[3]。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水平使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有所改善,但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仍然较低[4]。因此,在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康复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常伴有严重的后遗症[1—2]。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后遗症,其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出现率较高并难以治愈[3]。调查显示,高达80%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即使经康复治疗后,也仅有5%—20%患者上肢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4]。同时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5]。动作观察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6]。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表现为血脑循环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及高经济负担等特点[1-2],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中国脑卒中终生总体发病风险为39.9%[3],位居世界第一,也是我国疾病致死的首位病因[4]。中国每年约有200万例的新发卒中患者,其中70%~80%的患者经治疗后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5],无法独立生活[6-7]。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地进行良肢位摆放将改善其肢体功能缺失、提高生活质量。现将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良肢位摆放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脑卒中早期康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而肩痛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等上肢并发症多于脑卒中后l—3个月出现[1],发生率为16%—84%[2],偏瘫随后出现有肩痛、肩关节障碍使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1]。平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障碍中居于首位[2],平衡功能是站立与步行的必要条件。虽然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后恢复了步行功能,但是平衡和步态障碍在慢性期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躯干肌群的收缩调整对维持身体正常姿势、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具有重要意义[3],脑卒中后患者躯干位置感觉和躯干肌力降低显著影响其平衡功能。有研究报道,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中的抗阻骨盆前方上提和后方下掣能够增强躯干下部肌力,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的行走[4]。因此,本研究探究PNF躯干训练  相似文献   

16.
刘四维  杨美  关敏  高强 《中国康复》2020,35(1):50-53
脑卒中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典型的神经系统疾病,是我国成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常见疾病[1],也是导致成年人长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超过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50万。在所有脑卒中存活的患者当中有,70%~8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和谐[3-4]。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5-6],运动疗法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  相似文献   

17.
正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人类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1],大约有55%—75%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其中,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受到极大的关注。目前,脑卒中患者的标准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基于半球间抑制模型[1],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2].脑卒中后残存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比例明显高于下肢[3],即使经过常规康复治疗后,仍有50%~6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4...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患,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其中手功能障碍占8成以上。脑卒中后出现的手无力、挛缩或者运动控制差,称为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其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恢复速度慢、疗效差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是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难点与重点,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能够反映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本质。本文综述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各类干预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因子疗法、运动、作业疗法以及康复机器手等类型,分析不同康复手段的优劣势、临床应用情况以及效果,以期为临床该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选择,促进其手功能的恢复,以加快患者脑卒中后回归正常生活以及社交的进度。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幸存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而肢体痉挛是造成中风患者功能障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据报道,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2]。因此,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关键[3]。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患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甚至造成关节挛缩或者严重的疼痛,笔者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