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3.
“实脾”在治疗肝病中的体会牛学恩,孔令华(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主题词肝病(中医)/中医药疗法,健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源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一般肝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在治疗... 相似文献
4.
1.肝病实脾的意义和置要性肝病实脾的理论是《难经·七十七难》中提出的,《金匮要略》则在第一条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列为上工治未病的例子,可知肝病实脾是针对肝病及牌的病理变化而言的。 2.肝病实脾在治疗眼病中的具体应用由于肝郁不舒,横逆乘脾,脾虚失运,气血生压化之源不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限底病,眼底出血,血管怒张,渗出,水肿,视物昏蒙,云雾移睛等,治以疏肝扶脾。疏肝的目的主要在于解郁,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病变部位的气血供应,加速病灶的吸收,扶脾的目的在于加强脾胃气化作用,促进新陈代谢,消减渗出水肿,肝病及脾,肝实脾虚,水肿渗 相似文献
5.
《难经·六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金匾·脏腑经络先后篇》云:一夫治本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牌,当先实脾”。这些经文虽不一定全面,但却提出了在治疗肝脏疾病时,应事先考虑到疾病传变于脾的可能性和肝、脾之间互相影响的必然性,而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达到阻止传变治愈本脏疾病的目的。肝如木回曲直,其性生发、条达而柔和,其功能是藏血而主疏泄.性喜余达而恶抑郁,具有欣欣向荣的生发之机,主少明春升之气,“肝属木”。脾如土罗稼稿,可以生长、变化,生化万物,而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相似文献
6.
7.
肝病实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学习,以及徐景藩教授的辅导,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阐述对《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观点的认识。重点论述了肝病实脾理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并通过典型病例说明肝病实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9.
一、肝脏的病理所谓“肝为五脏之贼”,盖谓肝之病理变化,从内科杂病而言,胆多涉及肝脏。夫肝为刚脏,寄有相火,体阴用阳,体柔用刚,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应春生,性如风木,喜条达,恶抑郁,为罢极之本,亦开阖之枢。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为阳枢,厥阴为阴枢。从主病证而言,少阳为三阳的半表半里,有偏表偏里的不同,证候表现寒热往来等。厥阴为三阴的半表半里,有偏上偏下之异。因此表现寒热错杂,故厥阴应为三阴之枢。从病势而言,病邪入少阳,是出表入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肝病实脾论治”是医圣张仲景“不治已病治未病”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把“实脾”理论作为治疗肝病之大法,在几十年临床中治疗各期(型)肝病,均收到很好的效果,“脾”从解剖学上讲不属于消化系统,但从中医理论来看,“脾”不仅直接调节人的消化系统功能,而且对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肝病传脾”的理论,即为肝病的进展会影响到人体的消化、血液、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像慢性迁延性肝病出现的“三联征”(蜘蛛痣、乳房发育、肝掌)或合并出现的消渴、多毛、闭经、痤疮、皮肤紫纹、满月脸、突眼、心慌等,都是肝病… 相似文献
11.
“肝病实脾”的治疗思想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对后世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初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在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发病和治疗中的应用.并认为“实脾”之法应当是贯穿肝癌治疗的始终,同时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以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佐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补肝肾之法. 相似文献
12.
13.
郭明章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6):1-2
本文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在肝病实证、虚证临证中的应用实脾法的必要性探讨,认为肝病实脾法-这一中医经典治肝之法不论在实证、虚证肝病的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五脏生理病理特点,认为脂肪肝形成跟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并在《内经》、《难经》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基础上,临床治疗脂肪肝非常重视"肝病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既注重"已病",又防范了"未病",用自拟"脂肝方"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肝脾两脏生理上相互联系。历代有见肝之病而治脾之说。依此思路治疗肝炎、脂肪肝及各种肝硬化获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肝病实脾”法对ACLF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解毒化瘀法为对照,研究"肝病实脾"法之解毒化瘀、益气健脾法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解毒化瘀)及实验组(解毒化瘀+健脾),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致敏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然后用D-氨基半乳糖(D-gal)腹腔注射急性攻击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实验组在牛血清白蛋白攻击的同时用中药健脾颗粒至处死前7 d加用解毒化瘀颗粒进行灌胃治疗,对照组在处死前7 d用解毒化瘀颗粒灌胃治疗进行对照。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处死,其余各组于造模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门静脉内毒素、胃动素水平、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结果模型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胃动素水平下降(P<0.01),胃内残留率显著增加、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实验组在造模后观察指标与模型组比较,门静脉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胃动素水平升高(P<0.01),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提高(P<0.01);实验组在造模后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胃动素水平升高(P<0.01),胃内残留率降低(P<0.05)、小肠推进率提高(P<0.01)。结论 ACLF大鼠模型胃动素及胃肠动力存在异常,增强胃肠动力提高胃动素水平,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是"肝病实脾"法治疗ACLF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我国中医中"肝肾同源"理论在我国肝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于2013年2月份-2014年2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00例,并把这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WitC 0.1g,一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选择慢肝宁胶囊,一天3次,一次4粒,连续服用三个月。在两组患者的治疗中药物中均不添加抗病毒的药物。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在对慢性肝炎进行治疗中,舌像的颜色依次为红色、暗红以及舌光无苔,在治疗以后,,舌苔逐渐变的更加细腻,并且逐渐消失。并且治疗组复常率ALT与AST分别为50%和25%,对照组分别为22%与25%,在50例治疗组中,痊愈的患者有31例,13例有效,6例无效,50组对照组中,有8例成功痊愈,13例有效,29例无效。结论:我国中医"肝病同源"在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改善,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脾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决定了两者密切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的相互为用,病理状态的相互传变,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肝脾同治。认识肝脾相关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