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接种后的人体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接种后的人体反应观察余录根,谢广中,张锦麟,王志高,胡明生,朱风才,高占元,胡金保,杨祖宛,端家陆为提高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多年来,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改进制备工艺,研制成了钩端螺旋体外膜苗苗(简称钩端外膜苗)。通过...  相似文献   

2.
对人群接种不同剂量的“浙江丁型”钩体菌苗后,两剂量组(1ml、2ml)均未出现全身反应。局部反应,2ml组的中、重反应高于1ml组。免疫后一个月,2ml组抗体高于1ml组;免疫后三个月,七日热型1ml组抗体高于2ml组。1ml组黄疸出血型免后一、三个月抗体GMT≥4价普通菌苗和4价纯化外膜菌苗。阳转率免疫后一个月,黄疸出血型1ml组为73.08%,2ml组为86.10%,七日热型分别为58.55%和67.46%。免后三个月两组均有一定数量的人体抗体阴转,但无显著性差异。菌苗接种与否与发病关系:无接种史的发病率为226.70/10万(9/3970),2ml组为160.00/10万(1/625),1ml组免疫人群无病例发生,认为用1ml免疫人群可获得相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流行病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证实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在湖北省荆州市和石首市现场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80000人份,观察48h内体温、局部红肿等副反应和一年内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者发病情况,同时设对照组。结果:所有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接种者未见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仅2例菌苗接种者有低热和局部红肿,48h后消失,安全性良好。接种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2例,对照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47例,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保护效果95.57%,95%可信限为85.43%-98.20%;对照组发生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人15例,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效率100.00%,95%可信限下限77.08%。结论: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安全性良好,接种与疫区流行菌群一致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 6 0年代研制成功的钩端螺旋体全菌体菌苗 (简称菌体苗 ) ,一直沿用至今 ,对控制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菌体苗接种次数多 ,反应较大 ,免疫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提高钩体菌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80年代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张锦麟等通过改进制备工艺 ,研制成了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 (简称外膜苗 ) ,通过实验室小量人体试验 ,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在进一步完善各项质控指标和改进生产工艺的同时 ,通过多年努力 ,先后研制成了二型、三型与五型钩体外膜苗。通过 2次小剂量人体接种反应观察 ,证明外膜苗全身和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不同抗原含量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在15~16岁中学生中进行了反应观察,大多数正常,无不良反应,个别在接种后的24小时出现体温升高和局部红晕反应,主要在200ug组,48小时很快恢复正常。同菌体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外膜菌苗安全可靠,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国产伤寒Vi 多糖菌苗的质量,作者对国产伤寒菌苗和法国菌苗进行了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抗体的免疫持久性观察。结果表明接种伤寒Vi 多糖菌苗的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都很轻,是相当安全的;免后1 个月、6 个月和12 个月Vi抗体的阳转率和GMT,国产菌苗与法国菌苗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国产伤寒Vi 多糖菌苗的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伤寒Vi多糖菌苗人体接种反应与血清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3~10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对我国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以不同浓度不同注射途径进行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并以伤寒菌苗及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0μg皮下组最优,其体温中反应率为2.59%,局部红肿的中和反应率24小时仅2.59%,48小时全部消退。接种前GMT为5.43,接种后1个月上升到50.18,四倍增长率达91.6%,接种后6个月仍保持在38.18。30μg肌肉组接种反应与30μg皮下组相似,但抗体水平的下降幅度较后者快。20μg皮下组的接种反应不比30μg皮下组轻,接种后1个月的GMT较后者低。伤寒菌苗组局部中强反应率显著高于Vi菌苗组。笔者认为Vi多糖菌苗全身和局部反应是轻微的,免疫原性是好的,初次接种只需注射一次,该苗在伤寒预防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郑州市12家省、市医院进行了所属地段内儿童国内首次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人体接种的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I期安全性观察接种8名成人及随后20名婴幼儿,均未见局部反应,仅后者有4例体温弱反应(37.6℃~38.0℃)。II期观察中,三次记录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组102名接种者局部中反应(2.6~5.0cm)1人次,而全细胞百日咳菌苗组100名为17人次,前者无强反应(5.1cm),而后者有3人次,前者104名接种者全身中反应为8人次,后者101名高达39人次,并且前者无强反应,后者有2人次。说明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接种反应轻微,这方面较全细胞百日咳菌苗明显优越。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组90名儿童免后1个月的血清凝集素几何平均滴度为817,全细胞菌苗85名为1422,对照制剂77名为8.79。两苗免后抗体比免前显著升高(P<0.01);抗LPF抗体和抗FHA抗体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接种的60名儿童免后抗体分别达到24.17EU/ml±3.9421(免前4.918EU/ml±0.9282)和38.850EU/ml±7.2466(免前10.698EU/ml±1.5304),均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与全细胞菌苗结果相似,对照剂组抗体不见升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婴幼儿对流脑A群多糖菌苗的免疫应答,我们对213名婴幼儿进行了A群杀菌抗体的测定。对172名于接种(30μg)后不同时间作了反应观察。接种后一个月,169名婴幼儿A群杀菌抗体比接种前增长32.88倍,其中6~12个月婴儿增长10.81倍,1~3岁幼儿增长48.90倍;杀菌抗体四倍以上增长率为82.25%,其中6~12个月婴儿为66.67%,1~3岁幼儿为88.43%。有1/3婴儿接种后不产生免疫应答,说明婴儿应答性差。幼儿接种后能莸得较好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省市流行 ,从 2 0世纪 6 0年代发现钩体病以来 ,累计发病近 15万例 ,病死近 2 5 0 0例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 ,危害性极大〔1〕。现使用的钩体浓缩菌苗 ,接种后对控制钩体病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该菌苗副反应较大 ,免疫效果不够理想 ,国内外学者均致力于新钩体菌苗研究〔2 ,3〕。目前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研制出钩体外膜菌苗 ,为了证实钩体外膜菌苗血清学免疫效果 ,由湖北省卫生防疫站牵头组成协作组 ,选择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接种钩体外膜菌苗 ,进行现场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  相似文献   

11.
伤寒Vi多糖菌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50名学生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后3年追踪观察表明: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后体内可快速产生Vi抗体,免后1月抗体阳性率为97.3%,GMT为38.34,且Vi抗体在体内至少可维持2年以上的较高水平;免后3年加强1针,Vi体内至少可维持2年以上的较高水平;阳性率为83.3%,GMT为25,20,但没有达到初免后1月水平。结合伤寒Vi多糖菌苗流行病学观察资料,说明伤寒Vi多糖菌苗接种后人体至少有2  相似文献   

12.
伤寒菌Vi-外膜蛋白复合菌苗的实验研究贵州省卫生防疫站(贵阳550001)张玉琼,林永根,陈策,童亦兵伤寒至今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常见病.在这些国家许多预防措施常难以落实.而通过预防注射控制和预防伤寒就显得更有价值.但伤寒死菌苗注射后副作用较大,影响了...  相似文献   

13.
伤寒Vi多糖菌苗人体接种反应与血清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3~10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对我国研制成功的伤寒Vi多糖菌苗以不同浓度不同注射途径进行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并以伤寒菌苗及Vi多糖菌苗的稀释液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0μg皮下组最优,其体温中反应率为2.59%,局部红肿的中和反应率24小时仅2.59%48小时全部消退。接种前GMT为5.43,接种后1个月上升到50.18四倍增长率达91.6%,接种后6个月仍保持在38.18。30μg肌肉组接种反应与30μg皮下组相似,但抗体水平的下降幅度较后者快。20μg皮下组的接种反应不比30μg皮下组轻,接种后1个月的GMT较后者低。伤寒菌苗组局部中强反应率显著高于Vi菌苗各组。笔者认为Vi多糖菌苗全身和局部反应是轻微的,免疫原性是好的,初次接种只需注射一针次,该苗在伤寒预防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省市流行 ,从 6 0年代发现钩体病以来 ,累计发病近 2 4 5 0 0 0 0例 ,病死近 2 5 0 0 0例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 ,危害极大 〔1〕。现使用的钩体浓缩菌苗 ,接种后对控制钩体病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该苗副反应较大 ,免疫效果不够理想 ,国内外学者均致力于新钩体菌苗研究 〔2 ,3〕。目前 ,我国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研制出钩体外膜菌苗 ,为了证实钩体外膜菌苗血清学免疫效果 ,由湖北省卫生防疫站牵头组成协作组 ,选择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接种钩体外膜菌苗 ,进行现场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5.
继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人体免疫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之后,我们又进一步进行了吸附精制百日咳菌免疫持久性研究,通过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与吸附全细胞百日咳菌苗在人体接种后血清抗LPF及抗FHA水平比较发现,经全程基础免疫后,两组的抗体水平升高到了一定水平,但一年后抗体水平又大为降低,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组抗LPF由基免后的52.40EU/ml在一年后降至19.08EU/ml;抗FHA由131.37EU/nl降至46.44EU/ml。全细胞百日咳菌苗组抗LPF由基免后的58.71EU/ml一年后降至16.12EU/ml;抗FHA由46.25EU/ml降至28.97EU/ml。两种疫苗的两种抗体水平均明显下降,尤其抗LPF的水平又降至抗百日咳感染水平(20EU/ml)以下,提示基础免疫后,进一部的加强免疫是必要的。加强免疫后,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组的抗LPF及抗FHA又分别升高至49.75EU/ml和114.45EU/ml,全细胞百日咳菌苗组的抗FHA升高至55.71EU/ml。进一步证实了加强免疫的必要性。研究中发现,基础免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组的抗体水平较全细胞百日咳菌苗组下降较慢,而加强免疫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1977~1980年桃源县部分钩体病疫区菌苗免疫效果的观察结果。
分别设四个组,以不同的免疫方法接种钩体菌苗。连年免疫组(每年加强一针);间隔一年免疫组;间隔二年免疫组和间隔三年免疫组。
经过基础免疫后一年,抗体水平较高,滴度为1:34.89~179.6。再免疫后抗体可大幅度上升,最高可达1:129~1646。另外自然隐性感染亦可得到较强的免疫力。
根据检测结果我们认为在钩体病流行区,如果已查明宿主动物和流行株,易感人群必需进行相应群的钩体菌苗作基础免疫后,再继续加强免疫两年,抗体在机体中可保持较高水平甚至终身。但必须密切监测钩体流行株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接种流脑多糖菌苗致死一例报告凤阳县卫生防疫站(233100)吴曙光,吴国德,曾宪白死者范××,女,3岁,于1992年1月12日常规接种流脑菌苗(批号9132-3失效期1993年8月,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另加服脊灰糖丸1人份(批号91125-8失...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免疫效果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钩端螺旋体(钩体)外膜疫苗的大规模人群使用进行免疫学效果的进一步观察,采集观察对象(6~12岁小学生)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6个月、1年的4份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测定抗体.以抗体滴度≥110为阳性判别标准.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免疫前抗体阴性者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免疫前抗体阴性者接种疫苗后血清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均在免疫后6个月左右达到高峰,其阳转率分别为96.2%和95.7%,血清抗体GMT分别为187.7和147.48%.免疫后1年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分别为53.9%和29.0%,血清抗体GMT分别为126.43和119.03.钩体外膜疫苗接种1针可至少维持1年,第2年是否加强接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国产冻干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灭活霍乱弧菌全菌体(rBS-WC)口服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将369人随机分为3组,采用双盲法分别服用高剂量菌苗(5mgrBS+1×10"WC)、低剂量菌苗(1mgrBS+1×10"WC)及安慰剂。服苗方案为0、7、21天。试验结果显示,服苗组的不良反应率为0.4%(1/247),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免疫组血清抗体和粪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两免疫组间血清及粪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服苗次数,抗体的产生有所不同。结果表明,该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和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成羊结膜接种S105菌苗10亿,S105菌苗能从结膜进入机体,并在头部淋巴结内行短期定殖,从而起到免疫原性刺激;羔羊结膜接种S105菌苗10亿,1个月后血检330只,SAT与CFT均为阳性,4个月后转为阴性;孕羊接种S105菌苗后,既不引起流产,又无排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