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和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CDA)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改变情况.方法 建立正常人颈椎(C2~7)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与既往研究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选择C3/C4和C5/C6建立节段跳跃ACDF(Zero-P系统)、跳跃CDA(Prestige-LP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连续式和跳跃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7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跳跃式ACDF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连续式ACDF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2组C2~7活动度(ROM)、矢状位垂直距离(SVA)、T1倾斜角、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保留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等影像学指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周C2~7 ROM较术前降低,SVA及T1倾斜角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C2~7 ROM、SVA及T1倾斜角均较术后12周有所改善,接近术前水平。2组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植骨融合率、邻近及中间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例、声音嘶哑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跳跃式ACDF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可获得与连续式ACDF相近的术后疗效及安全性,并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医源性创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6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前路组(33例)和后路组(33例),前路组采用ACCF联合ACDF治疗,后路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2组患者脊髓功能,在手术前后颈椎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活动度(ROM)和颈椎曲度指数(CCI)。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改善;前路组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后路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ROM较术前下降,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下降;CCI较术前升高,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升高;前路组ROM、CCI变化程度较后路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CCF联合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均有确切疗效,安全性相当;但ACCF联合ACDF在改善脊髓功能及影像学指标方面更具优势,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并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2018年本院收治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CSM患者379例,其中133例采用传统单节段ACCF并ACDF治疗,并以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双小切口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骨科采用ACDF治疗的64例连续4节段CS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切口分为单切口组(n=31,SI)和双小切口组(n=33,DI)。比较2组手术切口、颈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改善率;记录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C5神经根麻痹和脑脊液漏)。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最长2.5年。2组患者术后72 h切口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切口疼痛基本消失。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组16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1例,吞咽困难11例,声音嘶哑2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DI组5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结论对于以前方脊髓压迫为主的连续4节段CSM,采用单/双小切口ACDF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颈肩疼痛,但双小切口可有效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长期以来被视为颈椎病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临床应用已有70余年,但其自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术后可能因植骨不愈合导致假关节形成、手术节段活动度(ROM)丧失、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加速、邻椎病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采用ACDF治疗CSR患者43例,患者病程为8~28个月,病变位于C4,5节段12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11例、C7~T1节段6例。评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ROM),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椎曲度、NDI、颈部和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椎间高度、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血肿及感染2例。结论 ACDF治疗CS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改善颈椎曲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前路动态装置植入术(DCI)对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颈椎活动度(ROM)及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78例单节段C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36例采用D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的脊髓前移现象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81例颈椎病患者资料,男44例,女37例;年龄37~72岁,平均52.3岁;脊髓型颈椎病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81例患者中行椎体次全切除术31例,椎间盘切除术50例.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Da)和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Dm)等参数,评估颈脊髓向前移位距离及其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患者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8个月,平均20.7个月.MRI上测量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术前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分别为(11.11±1.59) mm与(6.30±0.84) mm,与术后6个月的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11.63±1.47) mm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6.62±0.80) 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除C2-3水平外,在C3-4 C4-5、C5-6 C6-7各椎间隙水平,脊髓前缘与椎管后壁距离与脊髓中点与椎管后壁距离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共35例在手术减压节段△Da >2 mm或△Dm >1.3 mm,占43.2%(35/81).术前颈椎曲率指数为10.0%±6.3%,术后6个月为13.5%±6.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从术前的(9.7±1.5)分提高到术后1周的(13.7±1.1)分及术后6个月的(13.9±1.3)分.1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后1周下降,其中14例MRI测量达到脊髓显著前移标准.余无一例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术后存在脊髓前移的现象,脊髓前移可能导致脊髓二次压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7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接受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或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融合组).其中置换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2~62岁,平均(45.2±6.2)岁;融合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33~60岁,平均(45.8±6.4)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及影像学评估。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个月。颈痛、上肢痛的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后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躯体评分、精神评分术后均有明显上升(p<0.05),置换组优于融合组(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中1例患者在6个月时椎体后缘周围出现异位骨化,1年随访时暂无融合现象;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远期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各研究中观察组术式为TDR(TDR组),对照组术式为ACDF(ACDF组);两组病例数均不少于10例;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术后疗效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术后不良事件(AE)等指标。采用Doowns-Black评分及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英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3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Doowns-Black评分均在18分及以上,NOS评价前瞻性队列研究质量均为6星。共纳入593例患者,其中TDR组314例,ACDF组279例。经Meta分析合并效应指标,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度(RR)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DR组上肢痛VAS评分、NDI评分、邻近上节段和下节段屈伸ROM、邻近节段退变低于ACDF组(P0.05),SF36-PCS躯体健康评分及手术节段屈伸ROM SMD高于ACDF组(P0.05)。结论 :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行TDR的疗效较ACDF具有优势,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I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上肢痛VAS[SMD=0.15;95%CI:(0.06,0.25),P=0.002]、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1;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RR=1.08;95%CI:(1.04,1.11),P0.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预制的压敏片置于C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标本先给予75N跟随载荷,再持续加载纯力偶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屈伸和侧屈最大运动载荷为2.0N·m、旋转最大运动载荷为4.0N·m,测量加载后的运动范围和零运动载荷、最大运动载荷时的关节突间压力。结果:与零运动载荷时相比,在运动加载后完整颈椎组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均表现出左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P0.05);但前屈、右侧屈和左旋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变化没有差异;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各运动加载后关节突间压力与零运动载荷下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测试组间比较,完整颈椎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各运动载荷下的关节突间压力最为接近;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虽然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关节突间压力都有减小,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成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与正常颈椎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地维持关节突间正常生理压力。  相似文献   

16.
郭卫春  李军  熊敏  余化龙  曾云  唐冰 《骨科》2015,6(1):36-41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PMC)、MEDLINE、OVID、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电子检索及手工检索,纳入TDR(置换组)与颈椎融合术(融合组)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项目的质量。采用Rev Man5.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 1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置换组术后2年的患者满意率、颈椎活动度(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优于融合组,置换组术后2年的再手术率及并发症低于融合组,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较颈椎融合术有优势,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s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通过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术对比,评价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年10月1日以前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CDA与ACDF比较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且随访时间≥4年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的术后末次随访时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SF-36评分、颈痛和上肢痛VAS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再手术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综合。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1622例患者,随访时间4~5年,CDA组826例,ACDF组796例。7篇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分为4~6分,其中4分2篇,5分3篇,6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DA与ACDF比较,术后中期(术后4~5年)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对危险度(RR)=1.04,95%CI(1.00,1.09),P=0.07]、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0.12,95%CI(-0.27,0.04),P=0.13] 和总并发症发生率[RR=1.06,95%CI(0.57,1.96),P=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CDF比较,CDA术后中期SF-36评分较优[SMD=0.24,95%CI(0.08,0.39),P=0.003]、手术节段活动度较大[SMD=7.38,95%CI(5.87,8.89),P<0.00001]、NDI较低[SMD=-0.26,95%CI(-0.40,-0.13),P=0.0002]、上肢痛VAS评分较低[SMD=-0.17,95%CI(-0.33,0.02),P=0.03]、手术节段再手术率较低[(RR=0.48,95%CI(0.31,0.75),P=0.001]、邻近节段再手术率较低[RR=0.60,95%CI(0.37,0.98),P=0.04]。结论:CDA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优于ACD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