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鳞癌90例,淋巴结转移癌49例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在高分化鳞癌组阳性表达率(52.6%)显著高于低分化鳞癌组(25.0%),(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癌(21.9%)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癌(60.4%)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基因蛋白对食管癌的转移可能有抑制作用,检测P16蛋白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15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测抑癌基因P15在原发性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其胃癌转移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92例原发性胃癌及138枚转移淋巴结中P15蛋白的表达。用已知食管癌阳性切片对照。结果:P15阳性表达率在原发癌中为28.3%;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15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低表达(P<0.005),转移组原发癌P15阳性表达率与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组原发癌P15阳性表达率与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5检测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及胃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抑癌基因P16蛋白在人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与胃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原发性胃癌及69枚转移淋巴结中P16蛋白表达。结果:P16蛋白在受检原发性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7.4%(8/46),在转移淋巴结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9.9%(11/69)。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16的阳性表达率(6.9%)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35.3%),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Bormann分型、年龄及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P>0.05)。P16在原发性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P16基因蛋白对胃癌的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检测胃癌P16蛋白对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β-连环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勇  窦科 《医学争鸣》2002,23(12):1103-1105
目的:研究β-连环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应运地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β-连环蛋白半定量检测。结果:有49例(78%)原发性肝细胞癌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低分化癌的β-连环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率在AFP高表达肝癌组高于AFP低表达组(P<0.05)。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肝癌组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患者2a生存率(11%)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32%,P<0.05)。结论:β-连环蛋白表达与肝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AFP水平呈正相关,β-连环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胰腺癌中p16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p16基因与胰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基础缺失分析,PCR-SSCP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胰腺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16基因缺失,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状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中4例发生p16基因纯合缺失。5例发生p16基因突变,p16基因变异频率为32.1%,28例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胰腺组织中未发现纯合缺失及突变。p16基因变异频率与淋巴结转移(P<0.025),转移淋巴结个数(P<0.01)及临床分期(P<0.05)密切相关。28例原发性胰腺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胰腺组织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16/28),85.7%(24.28)和100%(4/4),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化(P<0.05),淋巴结转移(P<0.05),转移淋巴结个数(P<0.05)及临床病理分期(P<0.05)密切相关。结论:p16基因变异及其蛋白失表达可能是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二者均可作为评估胰腺癌恶性程度及其侵袭能力的有用指标,存在p16基因变异及蛋白失表达的原发性胰腺癌具有更强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6.
肝外胆管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兔抗人HSP70多克隆抗体为试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0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水平,并与癌旁非癌组织作对照。结果:在肝外胆管癌30例中,HSP70表达阳性率为77%,而癌旁非癌组织阳性率则为13%,二有显性差异(P<0.05)。癌组织中HSP70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组织学分级I,Ⅱ级与Ⅲ,Ⅳ级阳性经分别为56%和100%,二有显性差异(P<0.05)。原发癌灶直径≥2cm及<2cmHSP7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及50%,二有显性差异(P<0.05);肿瘤伴转移与无转移HSP7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及59%,二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且与组织学类型、癌灶大小及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1(Rac1)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CIN42例(CINⅠ级12例,CINⅡ~Ⅲ级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58例(高分化15例,中分化24例,低分化19例)中HIF‐1α和Rac1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F‐1α蛋白在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0%(0/20),CINⅠ级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6.7%(2/12),CINⅡ~Ⅲ级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6.7%(17/30),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1.0%(47/58),其中高分化阳性表达率53.3%,中分化阳性表达率83.3%,低分化阳性表达率100%。HIF‐1α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ac1蛋白表达在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0%(0/20),宫颈CINⅠ级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3%(1/12),宫颈CINⅡ~Ⅲ级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3.3%(16/30),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7.6%(45/58),其中高分化阳性表达率60.0%,中分化阳性表达率73.0%,低分化阳性表达率94.7%。Rac1蛋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Rac1蛋白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Ra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3,P<0.05)。结论HIF‐1α及Rac1联合检测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病变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喉和下咽鳞癌中CD44v6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与肿瘤转移相关的细胞因子CD44v6的表达,分析CD44v6表达与喉和下咽鳞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原发癌组织、29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20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结果:CD44v6在原发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67%(44/75),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34.48%(10/2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癌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和原发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D44v6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高分化组的CD44v6表达率明显低于中分化组(P〈0.05)。结论:CD44v6在喉癌和下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率与喉癌和下咽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喉癌和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趋势和估计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性肝癌中乙酰肝素酶与nm23-H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u Y  Chen X  Peng S  Fang H  Wu Y  Peng C  Shi L  Bai M  Xu B  Wang J  Deng G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2):1553-1556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nm23-H1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的相互关系,及其作为CC术后转移复发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选用33例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9例肝脏良性肿瘤瘤周肝组织作正常对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HPA mRNA和nm23-H1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HCC中,16例HPA表达阳性,其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HPA表达与肿块大小、包膜形成、AFP水平、HBsAg状态和有无肝硬化等无关(P>0.05);但高转移复发倾向组和随访转移复发组HPA表达率显著高于低转移复发倾向组(P<0.05)和无转移复发组(P<0.01);此外,HPA基因表达多见于分化较差(P<0.05)、TNM分期较晚(P<0.05)的患者。nm23-H1蛋白在HCC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0.05)。nm23-H1与肿块大小、包膜形成、AFP水平、HBsAg状态、有无肝硬化、Edmondson分级和TNM分期均无关(P>0.05);但高转移复发倾向组和随访转移复发组HPA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转移复发倾向组(P=0.018)和无转移复发组(P=0.024)。nm23-H1在HPA阳性组和阴性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82)。按随访结果判断,HPA阳性预测转移复发准确率为78.6%(11/14);nm23-H1阴性预测准确率为68.8%(11/16);PHA阳性和nm23-H1阴性联合应用预测准确率为88.9%(8/9)。结论:HPA表达阳性和/或nm23-H1阴性患者有较高的肿瘤侵袭性和术后转移复发倾向,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HCC术后转移复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因ras和p16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的ras和p16表达及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ras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0%和34.0%,ras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肝内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ras阳性、阴性表达病例3年复发率分别为68.8%、38.9%,3年生存率分别为37.1%、66.7%(P<0.05)。(2)p16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各为47.2%、100.0%,p16表达与有无肝内转移、组织分化密切相关(P均<0.05)。p16阳性、阴性表达病例3年复发率分别为48.0%、67.9%,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64.0%、32.1%(P均<0.05)。(3)ras和p16在肝癌中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p16阳性ras阴性与p16阴性ras阳性表达病 列3年复发率分别为35.7%、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29.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检测p16和ras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多基因分析比单基因分析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P5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P53抗体对28例胰腺癌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53蛋白阳性物质位于肿瘤细胞核内,28例胰腺癌病例中有16例P53表达阳性(57.1%),与正常胰腺和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阳性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5),与术后存活情况有关(P<0.05),结论: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胰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胰腺癌病人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SNAI2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对105例CIST中CD117染色阳性的101例进行SNAI2染色,观察其在GIST中的表达。结果 SNAI2在胃GIST中阳性表达率为43%(25/58)。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7.04岁,与阴性组平均发病年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肠的GIST阳性表达率为58%(25/43),平均发病年龄为47.32岁,与阴性组平均发病年龄之间差异无著性(P〈0.05)。结论 在胃GIST,阳性组发病年龄较阳性组早,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肠GIST阳性组和阴性组发病年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GIST患者SNAI2阳性组与阴性组生存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27^KIP1和CyclinE基因蛋白与喉鳞状细胞癌(LS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LSCC、40例喉不典型增生病变和20例喉正常粘膜中p27^KIP1和CyclinE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27^KIP1和CyclinE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在LSCC、喉不典型增生病变和喉正常粘膜中p27^K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5/60)、67.5%(27/40)和90.0%(18/20)(P<0.05);Cyclin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27/60),20.0%(8/40),5.0%(1/20)(P<0.001)。LSCC中颈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27^KIP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淋马结转移组CyclinE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1)。p27^KIP1和CyclinE表达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p27^KIP1和CyclinE异常表达可能是喉癌发生中早期分子事件,对喉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HIT蛋白在外阴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正常外阴、22例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INs)及60例外阴癌组织分别进行FHIT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正常外阴组织、低级别VINs、高级别VINs、外阴癌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0/20),72.7%(8/11),45.5%(5/11),21.7%(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的浸润性外阴癌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9/15),20.0%(3/15),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2/20),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27.5%(11/40)。结论FHIT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外阴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为外阴癌的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睑板腺癌nm23基因mRNA和c—myc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m323和c-myc基因表达与睑板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ABC法对33例睑板腺癌石蜡切片中睑板腺癌nm323和c-myc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睑板腺癌睑板腺癌nm2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为48.5%(16/33),c-myc基因阳性表达率为54.5%(18/33)。Ⅱ-Ⅲ度睑板腺癌睑板腺癌nm23基因mRNA阳性率为63.6%(14/22),Ⅰ度为18.2%(2/11),二者比较P<0.05,中、低分化睑板腺癌nm2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为60.95(14/23),高分化癌nm23基因mRNA阳性率为20%(2/10),P<0.05。Ⅱ-Ⅲ度睑板腺癌c-myc基因阳性表达率为(68.2%)(15/22),Ⅰ度为27.3%(3/11),P<0.05);中低分化睑板腺癌c-myc基因阳性表达率为69.6%(16/23),高分化癌为20%(2/10),P<0.05。nm23基因c-myc基因表 关性检验,P>0.05。结论:睑板腺癌nm23和c-myc基因与睑板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与睑板腺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判断其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雅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1):3268-3270,3276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Streptavidin peroxidase)法,检测FHIT在37例鼻咽癌组织及12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鼻咽癌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3.2%(16/37)显著低于癌旁组100%(12/12)(均P〈0.01);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之间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50.0% vs 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FHIT蛋白阳性率为38.5%(10/26),无淋巴结转移组为54.5%(6/11),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临床病理分期,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之间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58.3%vs 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FHIT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FHIT基因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蛋白的检测可能是判定鼻咽癌发生及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癌细胞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181例,癌旁组织66例bFGF表达状况。结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bFGF阳性率分别为95.58%和62.12%,两者差异显著(P<0.005),(+)的阳性率分别为48.55%和63.41%,(++)分别为41.62%和36.59%(+++)分别为9.83%和0%。(+)和(++)的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显著(P<0.025),乳头状腺癌bFGF阳性率及表达强度显著低于低分化癌,腺癌和粘液腺癌(P<0.05),癌细胞转移组和无转移组bFGF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阳性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各种癌组织表达bFGF高于癌旁组织,分化较差的癌细胞高于分化较好的癌细胞,癌转移组表达bFGF( )阳性高于无转移组。bFGF与癌发生发展和转移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对p53基因突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7例正常大肠黏膜、32例大肠腺瘤与165例大肠癌中P53及hMLHI蛋白的表达。[结果](D正常大肠黏膜组、大肠腺瘤组与大肠癌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1.9%与48.5%,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7.5%与87.3%,其中正常大肠黏膜组与大肠癌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高中分化、低分化与黏液腺癌组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17.6%与16.7%,其中前者与后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70.6%与50.0%,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P〈0.05)。③在大肠腺瘤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5%与40.0%(P〉0.05);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6%与60.0%(P〈0.05)。④大肠腺瘤中随hMLH1蛋白的表达减少P53蛋白表达增多,但无明显相关性(P〉0.05);大肠癌中两者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发生过程中hMLH1基因的功能异常可能是p53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ERCC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0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蜡块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ERCC1蛋白质表达,分析其在二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RCC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7%,在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1.84,P <0.01)。ERC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5.822,P <0.05)和临床分期(χ2=4.40,P<0.05)相关,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长度、Ki-67标记指数无明显相关( P >0.05)。结论ERCC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RCC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AD51及CHK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经病理确诊且未经放化疗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50例的癌组织、同一患者相对应的50例癌旁黏膜组织及17例非喉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喉部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标本组织中RAD51、CHKI的表达,分析二者间的关系。结果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AD51的阳性率(74.00%)明显高于相对应的癌旁黏膜组织(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35,P=0.014);也高于非喉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喉部正常黏膜组织(17.6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2.346,P=0.001)。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HK1阳性率(78.00%)高于癌旁黏膜组织(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35,P=0.041);也高于正常黏膜组织(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86,P=0.010);癌旁组织中CHK1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5,P=0.612)。RAD51的阳性高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的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CHK1的阳性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的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AD51的表达与CHK1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2,P<0.01)。结论RAD51、CHK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提示RAD51及CHK1的表达可能与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