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腭裂手术年龄对腭咽闭合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0~3.00岁手术组(n=37)、B组:3.01~6.00岁手术组(n=36)和C组:6.01岁以上手术组(n=29)。随访时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对其最大腭咽闭合程度进行等级评价。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的腭咽闭合程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统计学检验显示腭咽闭合程度在A组与B组以及A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趋势(P=0.051)。说明0~3.00岁接受腭裂修复术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要明显优于3.01岁以上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患者,而3.01~6.00岁接受腭裂修复术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要优于6.01岁以上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患者。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的程度不同。手术年龄越小,恢复程度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对腭咽闭合运动连续性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0~3.00岁组(n=37),B组:3.01~6.00岁组(n=36),C组:6.01岁以上组(n=29)。随访时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对其腭咽闭合运动是否为连续性运动进行判定,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腭咽闭合运动连续性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三组中连续性腭咽闭合运动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3.8%(A组)、66.7%(B组)和44.8%(C组),不连续性腭咽闭合运动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6.2%(A组)、33.3%(B组)和55.2%(C组)。腭咽闭合运动的连续性在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腭咽闭合运动的连续性不同。手术年龄越小,连续性越好。  相似文献   

3.
腭裂修复术及不同术式对中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腭裂复术及不同术式对中耳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声导抗及耳镜检查,对43例腭裂患者于手术前及术后半年,进行分泌性中耳炎(SOM)发病情况和中耳功能检测。结果:腭裂修复术能使患者中耳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P<0.01),不同的修复方法改善程度不同(P<0.05),以改良的 “反向双Z腭成术”疗效更优。结论:腭裂修复术有益于中耳功能的改善,应提倡符合生理功能要求的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4.
咽扩约肌成形术治疗腭裂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咽扩约肌成形术在治疗腭裂中临床效果。方法:腭裂修复时间期咽扩约肌成形,并对部分3年以上患者36例与同期用咽后壁瓣主后患者30例进行比较,分别令其朗读《汉语腭裂字表》同时录音,然后7名听力语音正常的医护人员试听录音并计算正确率。结果:咽扩约肌成形组:语音正常25例(69.44%),基本正常8人(22.22%),中度发音异常2例(5.56%),明显发音异常1例(2.78%),严重发音异常0例,咽后壁瓣移植组;语音正常15例(50.00%),基本正常7例(23.33%),中度发音异常5例(16.67%),明显发音异常2例(6.67%),严重发音异常1例(3.33%)。结论:咽扩约肌成形术后能使腭裂患者语音明显改善,临床效果优于咽后壁瓣移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腭裂幼儿期手术的安全性和修复效果,促进幼儿期腭裂手术的推广。方法根据不同腭裂类型选择不同的术式,对950例先天性腭裂幼儿期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修复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2例伤口一期愈合,2例术后伤口二期愈合,16例术后穿孔。随访556例,术后发音效果优良439例(78.9%),发音效果中等91例(16.4%),发音效果差26例(4.7%)。结论先天性腭裂早期修复,可尽早恢复患儿腭部的正常形态,为早期语音训练提供条件,使患儿语音明显改善或恢复。掌握好适应证,腭裂幼儿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8年的腭隐裂修复治疗,寻求较合适的修复方法及修复时机。方法:1999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腭隐裂修复的患者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1-35岁,平均11.2岁。术后1个月复诊,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并进行语音评估。同时将72例患者按所接受的手术方法分为三组:Ⅰ组(腭成形术),Ⅱ组(改良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Ⅲ组(腭咽成形术);按手术年龄将其分为:〈4周岁;t〉4周岁、〈8周岁;≥8周岁三组,统计各组的构成比,及比较各组术后的腭咽闭合及语音情况。结果:术后穿孔的患者为3例(4.2%),69例患者术后接受了语音评估,1例(兰氏术后)仍遗留VPI。10例患者语音检测为正常(96.15%±2.11%),余58例患者腭咽闭合功能改善,但仍伴代偿性发音,需语音治疗。手术方式分组:Ⅰ组13例(18.1%),Ⅱ组46例(63.89%),Ⅲ组13例(18.1%);年龄分组:〈4周岁7例(9.72%),t≥4周岁、但〈8周岁25例(34.72%),≥8周岁40例(55.56%)。〈4周岁的患者采用腭成形术最多,占57.1%,≥4周岁、但〈8周岁及≥8周岁的患者采用改良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的最多,各占68%,和70%。语音评估发现〈4周岁组的患者术后正常语音的比例最高,占71.4%,其次是t〉4周岁、但〈8周岁组,正常语音的比例为该年龄组的19.2%,VP完全,有代偿性发音的占76.9%,而大年龄组(≥8周岁),均伴有代偿性发音而需语音治疗。结论:小年龄组(〈4周岁)的腭隐裂修复术后语音效果较好,大年龄组(≥8周岁)的腭隐裂修复可首选咽成形术或腭咽成形术,术后须辅以语音训练,t≥4周岁、但〈8周岁的患者修复方式的选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7.
腭裂修复术对不同年龄患者上下颌牙弓关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接受腭裂修复术的年龄对患者上颌牙弓相对于下颌牙弓位置关系的影响. 方法 年龄>10岁、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103例,根据接受腭裂修复手术时的年龄分为3组,A组:≤3.0岁手术组(n=38)、B组:≤6.0岁手术组(n=36)和C组:>6.0岁手术组(n=29).用上下颌牙弓石膏模型,对其牙弓关系行Goslon Yardstick等级评价,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的Yardstick等级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 统计学检验显示Yardstick等级在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6.0岁以下行腭裂手术的两组患者的上颌牙弓相对于下颌牙弓的后缩程度无差异,6.0岁以上行腭裂手术患者的上颌牙弓相对后缩程度要明显小于3.0岁以下手术者,稍小于6.0岁以下手术者,上颌牙弓相对后缩程度随手术年龄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腭裂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腭裂手术患儿,年龄1~3岁,随机分为2组。K组:给予氯胺酮6-8mg/kg+丙泊酚2mg/kg诱导插管,术中丙泊酚4-10mg,(kg·h)麻醉维持。S组:给予七氟烷8%面罩吸入+瑞芬太尼0.5μg/kg缓慢静注诱导,术中瑞芬太尼0.10~0.25μg(kg·min),七氟烷1~1.5MAC(2%~5%)维持。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手术刺激程度,适当调控麻醉深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2组诱导插管均顺利。K组诱导后患儿心率显著增快(P〈0.01)、血压下降(P〈0.05),插管及分离腭瓣时仍保持较快心率(P〈0.01),与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组在诱导后患儿心率、血压有所下降(P〈0.01),但插管和分离腭瓣时心率血压基本保持平稳。术后S组患儿自主睁眼和拔管的时间显著早于K组(P〈0.01),而发生躁动病例多于K组。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能较舒适、平稳地满足小儿腭裂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声学分析法对腭裂术后语音不良机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声学角度出发应用计算机语音分析技术测试反映腭裂术后患者声道形态特征的元音共振峰。结果表明,腭裂术后语音不良组(A组)除〔a〕外,其余5个单元音的第三共振峰频率(F3)均显著低于腭裂术后语音清晰度组(B组)(P<0.05);声学元音图直观显示了(A组)的声学感知空间较(B组)小。提示腭裂术后语音不良的原因可能系腭裂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腭咽闭合不全及腭裂患者长期形成的舌位后移,下颌开度不准和口唇肌运动不协调等代偿性不良发音习惯未得到完全矫正。文中指出,腭裂术后清晰可懂的语音是建立在腭咽闭合完全的基础上,逐渐矫正长期形成的代偿性不良发音习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腭成形术对不同年龄腭裂上颌骨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腭裂成形术对患者术后上颌骨三维方向上发育的影响。方法:40例腭裂术后患者按接受手术时的年龄分成3组,即小年龄组(2~5岁);中年龄组(9~11岁);大年龄组(15岁以上),分别与同年龄组未接受手术的患者(共30例)进行了X线头影测量片及牙牙合模型测量的对比分析。结果:小年龄组接受手术,上颌骨发育长度及宽度均受限(P<0.05)。中年龄组接受手术,上颌骨宽度受影响(P<0.05),大年龄组手术,上颌骨各方向发育不受影响。结论:腭成形术对少年期上颌骨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手术年龄越小,影响程度越重。因此,改良手术方法和开展序列化治疗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1.
大龄腭裂患者治疗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改进大龄腭裂患者的治疗模式,提高大龄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方法对37例年龄大于6岁(含6岁)的腭裂患者进行同期腭裂与腭咽肌瓣咽成形整复术,并对其术后10~15个月的效果进行了随访和语音评估。结果22例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完全,15例术后虽仍有腭咽闭合不全,但在鼻咽纤维镜下腭咽闭合度达85%以上;所有患者X线侧位咽腔造影显示软腭与咽后壁贴合;语音检测显示,高鼻音和鼻漏气程度显著下降,辅音清晰度提高。结论本研究中建立的大龄腭裂患者治疗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为改善其生存质量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无鼾少年儿童进行观察测量,旨在探讨年龄、颅颌面结构及周围软组织发育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样本为混合纵向资料。包括73组志愿者资料(男36例,女37例),按年龄分为五组:8岁组、9岁组、10岁组、11岁组及12岁组。志愿者均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以排除睡眠障碍儿童,并进行头颅侧位片拍摄及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上气道鼻咽部PNS-R(P=0.003)、UPW(P=0.001)均在8~11岁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而在11~12岁出现下降趋势;腺样体在8~9岁间出现明显减小趋势,而在10岁后表现出增大趋势;腭咽部SPP-SPPW(P=0.01)在8~9岁间出现明显增长;UMPW及舌咽部PAS随年龄无显著性变化;SPT(P=0.05)、TGL(P=0.oo)、TGH(P=O.00)及CoMe(P=0.oo)均在10岁后表现为明显增长;v_LPw、H—CVP(P=0.00)在10岁后显著性增长。在颌骨垂直方向上N-ANS、N-Me、Co-Go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显著增大(P=0.00)。结论上气道鼻咽部生长主要受腺样体影响;舌体及软腭的生长可能会限制腭咽及舌咽部气道的生长;舌骨随年龄变化相对于脊椎向前移动可能是喉咽部气道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采用双颊肌黏膜瓣修复的大龄宽大腭裂患者的语音效果和上颌骨发育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手术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12例大龄宽大腭裂患者为试验组,采用软腭后退双颊肌黏膜瓣修复;同期选择20例腭裂患者为传统手术组,采用常规双瓣法加软腭肌功能修整术进行整复;另外选择30例非唇腭裂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专业语音和临床语音评价方法比较腭裂患者术前和术后5年的语音效果;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头影测量方法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5年的上颌骨发育情况;并将2组腭裂患者术后5年的语音和上颌骨发育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随访5年,张口度正常,硬软腭部无继发穿孔,原手术区域组织松软,组织瓣较腭部组织色泽红润。试验组术后语音效果优于术前,也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上颌骨发育情况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软腭后退双颊肌黏膜瓣法修复大龄宽大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改善效果较好,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较小,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组牙釉质酸蚀后的超微结构。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拔除的牙齿24颗,分为乳牙组(9 ~ 12岁)、年轻恒牙组(10 ~ 14岁)、青年恒牙组(25 ~ 40岁)、老年恒牙组(60岁以上)。用酸蚀剂处理不同年龄组牙齿的颊侧牙釉质表面,各实验样本分别冲洗、固定、脱水、干燥、喷金,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被处理表面的超微结构形态。结果 乳牙组釉质表面较粗糙,釉柱排列形态不规则,相同的酸蚀时间乳牙组的牙釉质脱矿比恒牙明显。年轻恒牙组可见明显的釉柱端凹陷,釉柱表层排列松散;青年恒牙组牙釉质表面排列规整、致密,未见釉柱端凹陷;老年恒牙组牙釉质成不规则的点隙、裂沟,原有的釉质结构部分消失,蜂窝状结构明显。结论 不同年龄组牙釉质抗酸能力及脱矿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口腔健康教育对社区特定人群口腔卫生状况改善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区的老年人、妊娠期妇女、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共501人,随机分为口腔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对教育组人群通过椅旁方式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或发放口腔卫生宣教的小册子自学;对照组暂不做任何干预措施。结果: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教育组人群的简化口腔卫生指数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菌斑控制百分率和探诊出血百分率都显著的降低(P〈0.01)。结论:口腔健康教育对于社区特定人群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牙釉质酸蚀后的超微结构。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拔除的牙齿24颗,分为乳牙组(9~12岁)、年轻恒牙组(10~14岁)、青年恒牙组(25~40岁)、老年恒牙组(60岁以上)。用酸蚀剂处理不同年龄组牙齿的颊侧牙釉质表面,各实验样本分别冲洗、固定、脱水、干燥、喷金,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被处理表面的超微结构形态。结果乳牙组釉质表面较粗糙,釉柱排列形态不规则.相同的酸蚀时间乳牙组的牙釉质脱矿比恒牙明显。年轻恒牙组可见明显的釉柱端凹陷,釉柱表层排列松散;青年恒牙组牙釉质表面排列规整、致密,未见釉柱端凹陷;老年恒牙组牙釉质成不规则的点隙、裂沟,原有的釉质结构部分消失,蜂窝状结构明显。结论不同年龄组牙釉质抗酸能力及脱矿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帕他莫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苏醒期拔管时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复合丙帕他莫组(S+P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S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2μg/kg,S+P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1μg/kg+静脉输注20g/L丙帕他莫50mL,C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0mL。分别记录患者手术结束时(T0)、拔管后1min(T1)、3min(T2)、5min(T3)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于以上各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血糖,记录清醒和拔管时间以及其他不良反应。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T1-T3时,S组及S+P组的MAP、HR均低于C组;T1-T3时,C组血糖高于T0时,同时也高于S组及S+P组。拔管时,C组躁动发生率显著高于S组及S+P组,S组的清醒时间较S+P组及C组显著延长。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拔管前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帕他莫,可以减轻苏醒期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