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飞侠 《养生月刊》2006,27(9):798-799
类固醇是在二次大战后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早期是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因此三位美国学者还得了诺贝尔奖。由于比起传统药物,类固醇优异的疗效及广大的适应症,令当时的医师感到极大的鼓舞,但是随着大量使用,副作用也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常见副作用包括:骨质疏松、发育受损(小孩)、下视丘、脑下垂体、肾上腺轴系被抑制、中心性肥胖、感染机会增加、伤口愈合不良、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增高、皮肤脆弱、肌肉病变、水肿、精神异常、白内障、青光眼、胃溃疡或出血等,颇骇人听闻。另一项鲜人为知的副作用,就是长期使用后骤然停药引起的不…  相似文献   

2.
董飞侠 《养生月刊》2007,28(3):207-210
糖尿病并发症就好似埋伏在身体里的“恐怖分子”,随时对机体形成了威胁。为此,我们特请刘备、诸葛亮出山,组建了“反恐队伍”,决心扫除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恐怖分子”,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3.
吕美南 《养生月刊》2007,28(9):827-829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所普遍热切期盼的。古人云:"寿为人所同欲"。那么健康和长寿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健康是长寿的前提,健康是长寿的根本,健康是长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家族医药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瑰宝,土家族医药具有独特的用药方法和药物名称,如将具有赶火败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除风湿等功能的药物称之为“七”;把具有通筋脉、消肿祛瘀、活血止血、赶火败毒、祛风除湿等功能的药物称之为“还阳”等。但由于土家族医药的带教方式主要  相似文献   

5.
武当山"七类药"资源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武当山区“七类药”类中草药资源的品种、来源与功效。方法通过资源调查及查阅有关文献与标本做出综合分析。结果武当山地区“七类药”来源于42科78属,有115种。结论武当山地区“七类药”来源广泛,功效显著,应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08,28(11):9-10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有"七伤"之病名,其内容后人众说纷纭,联系1972年甘肃武威发现的汉代医简中相关内容,认为其真正含义为男科疾病,只是由于后世脏腑观念的盛行,才使"七伤"真正的内涵湮没不传.  相似文献   

7.
六经"病"的病机探讨(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仲景对病的规范不是规定脉证,而是从脉证的病机意义实现对病的规范。病病机具体要素的核心构成决定病的基本属性,是疾病分类的依据;而要素关系则反映具体疾病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的证候规律。病病机的对象界有大小之分,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别,有彼此传变之系,是病在一定时间、空间纵过程的相对稳态,通过证候病机反映出来。把握病痛机有利于引导临床辨证向证候病机运动和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向。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医学史,不是"中国医学"的历史,而是医学在中国的历史.自古至今,以汉族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中医学、少数民族创造的民族医学、传自西方而得到迅速发展的近现代医学、肇始于中国现代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以及亘古未绝的中外医学交流等,各自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跨入21世纪的中国医学是多元的,强调"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国家根本大法,维持着中国多元医学的和谐,不同医学体系的互补和交融,体现着中国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七方胃痛散对胃溃疡疗效的影响.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周治疗时2组均予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第2~8周时治疗组(48例)给予七方胃痛散联合奥美拉唑片,对照组(24例)仅用奥美拉唑片治疗.治疗结束后,对2组进行中医症状改善及胃镜下愈合情况的对比观察.1年后随访,观察2组的复发率. 结果:七方胃痛组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1年复发率及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七方胃痛散能有效改善胃溃疡患者症状并有抗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乌森.得卜特勒格”(水浴)疗法是蒙医外治疗法中常用疗法之一,是利用水的温度和机械性能、所含药物、微量元素及人工配制的药浴等的作用使人体浸渍具有发汗、镇静、催眠、镇痛、镇咳、止痉、利尿、消炎、杀菌等诸多功效,从而达到逐体内热邪和病气于黄水中,再使黄水自毛孔排出,改善赫依、血的运行,增强胃火和五官功能,使人皮肤润泽、容光焕发,可称之为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施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江苏中医药》2006,27(10):44-46
《江苏中医药》(原名《江苏中医》)是全国创刊时间最早的中医期刊之一,发行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及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饮誉中医界,蜚声海内外。“十一五”时期是杂志打造品牌、再创辉煌的重要阶段。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从杂志自身特点出发,制定本规划。  相似文献   

14.
10 寒热反用 分化离间【原文】 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此之谓行间之术。【译文】 依据寒热施以反治方法 ,这叫做分化离间的策略。【今译】 “反用”即反治。是一种疾病出现假象 ,或大寒证、大热证 ,对正治法产生格拒时采用的治法。《内经》云 :“反治何谓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一般说来 ,寒病有寒象 ,热病有热象 ,虚病有虚象 ,实病有实象 ,大多数疾病是可用正治的方法来治疗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病寒以热药 ,病热以寒药” ,说的就是寒热病的正治…  相似文献   

15.
雨阳 《养生月刊》2007,28(1):87-8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有关要求,推动各地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向各地提供适宜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技术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委托浙江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与杭州科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有一切吲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成为继辉瑞公司后全球第五个(中国第一个)社区疾病管理项目的指定疾病管理软件,并获得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推荐使用证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化学成分上分析中医处方“角注”的科学性。方法对中医处方中要求“先煎”“后下”“研未冲服”“烊化”“去芦”“去头”“去油”“包服”“杵”等特殊煎服法或用法的常用中药,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其所含化学成分与“角注”要求煎服法或用法之间的科学性。结果中医处方中要求“先煎”“后下”“研未冲服”“烊化”“去芦”“去头”“去油”“包服”“杵”等特殊煎服法或用法与其所含化学成分有因果关系。结论中医处方上的“先煎”“后下”“研未冲服”“烊化”等特殊煎服法或用法与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很有关系,因而对疗效有很大的影响。中医汤剂处方上的“角注”绝大部分是科学的,应该继承并发扬之,做到开方时重视,配方时不忽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一日三次,饭前服用”究竟怎样服?服用苦味健味药、助消化药、中药为什么忌糖或甜食……  相似文献   

18.
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在古代哲学上的概念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即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如《周易·系辞》说:“精气为物”,《论衡·自然篇》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这说明气在古代属于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范畴。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祖国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把哲学上“气”的概念引用到医学领域中来,气便成为解释生命现象和生理活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剑与  立强 《光明中医》2004,19(1):13-13
本刊讯 由本刊主办的2003年“光明杯”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交流大会暨优秀成果(论文)颁奖大会在2003年12月20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同心楼胜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20.
张霞 《中医药导报》2006,12(10):47-47,52
目的:总结应用解剖“丫”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应用解剖“丫”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18例。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未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结论:解剖“丫”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