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提高对M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01~2007-12收治的15例MS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病例除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表现外,都合并有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及体征,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外周神经病变.结论 MS部分病例可以合并周围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2.
神经电生理对外伤性臂丛神经损害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对外伤性臂丛神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有周围神经临床症状的患者行针极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检测,并与实验室正常值对比。结果全臂丛神经损害17例,根性损伤12例,上、中干损伤11例,中、下干损伤7例。结论神经电生理是外伤性臂丛神经损害的客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卟啉代谢异常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方法 总结3例血卟啉病2例铅中毒继发卟啉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均有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包括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周围神经损害,自主神经损害,尿卟胆原(PBG)阳性2例,尿δ-所基酮戊酸(δ-ALA)增高4例,铅中毒继发卟啉代谢异常也出现同样的症状。结论 卟啉代谢异常可造成中枢神经,下丘脑,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等神经系统损害,尿中卟啉及其前体物的检验可确诊,并应常规做尿铅检查。应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河豚毒素(TTX)中毒患者神经电生理的改变。方法 检测58例TTX中毒患者的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结果 22例TTX中毒患者(37.9%)肌电图以多相不规则波为主,MCV,SCV均有减慢,以SCV减慢最为显著,MCV远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异常率比纤颤,正尖波检出率高,F反应,H反射异常提示部分TTX中毒累及神经根;SEP的异常率达56.9%。结论 TTX中毒可伴有中枢神经的损害。神经电生理检测可用来动态观察其神经系统损害程序,病程,范围,亦是TTX中毒时早期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痴呆的脑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着巨大的老年人口基数,而最近卫生部主持的调查表明,我国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已直逼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发病率的继续上升,再加上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格局,这无疑将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至今老年性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探明。并缺乏客观指标作为辅助诊断依据,因而临床上相应的早期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电生理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患者(病例组)和32名性别及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所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运动末梢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otor active potentials,CMAP)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latency,S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提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均受累,其中感觉神经占55.47%,运动神经占16.80%,上肢以正中神经(64条)最多见,下肢以腓肠神经(16条)最多见。四肢运动神经256条中43条传导速度减慢,占16.80%,四肢感觉神经256条中142条传导速度减慢,占55.47%,SCV较MCV改变明显,上肢病变重于下肢。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慢性酒精中毒不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已是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在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于7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后,开始了对本病的研究,发现慢性酒精中毒没有酒精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但有70%至少发现一种EP异  相似文献   

8.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麻痹性病变。Landry(1859)首先描述了这种疾病实体,以后又由Guilain、Barre、以及Strohl(1916)作了更详尽的描述,所以常将之命名为Landry┐Guilain┐B...  相似文献   

9.
痴呆(dementia)是各种原因致使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痴呆的早期防治已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并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order,MND)是一组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或分别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其中以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ALS)最为常见,目前有关MND的电生理研究主要针对ALS。另外三型包括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原发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患者22例(31侧)行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伸指总肌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1条患病正中神经中9条感觉传导未引出反应波、22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3条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8块正中神经支配肌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中以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异常阳性率最高(100%);其次是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74%)和拇短展肌神经源性改变(58%)。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C)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NMJ)处乙酰胆碱(Ach)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电生理检查表现为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及单纤维肌电图(SFEMG)等的异常。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MG患者伴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的电生理改变,表现为脑电活动、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等的异常。另外,Gibson等提出MG患者还存在心脏损害的电生理变化,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改变。现将电生理技术在MG非NMJ处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神经电生理改变的研究: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神经电生理改变的研究(附126例报告)卢瑛,韩廷柏,王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然而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多已明显,因而失去了早期治疗机会,直接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害的病因及电生理表现。方法结合70例患者病因,分析腓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及健、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针电极肌电图表现。结果外伤导致的有36例(51%),其次是肌肉注射,占20例(29%),外科手术并发5例(7%),不明原因9例(13%)。单纯腓神经损害25例,单纯胫神经损害13例,坐骨神经损害32例。结论外伤是本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的主要原因,电生理检测对确定受损神经、损害性质、损害程度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障碍病的细胞学病理生理基础。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过去3年的工作,1200例运动障碍病患者接受了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帕金森性病(PD)、原发性震颤(ET)、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手术的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外侧核(VL)。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STN和VL神经元和肢体肌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PD性震颤:在GPi,STN、VL获得相关神经元簇放电频率是不一致,可指导临床,原发性震颤;在丘脑腹中间核(Vim)获取的放电频率,也有临床指导意义。扭转痉挛和痉挛性伤痛颈:扭转痉挛和痉挛性伤痛颈患者的神经元簇放电无明显规则可寻,结论:识别和确定GPi、STN和VL细胞电活动特点及其分布,对于指导立体定向手术的功能定位,提高运动障碍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神经导航下猴苍白球区电生理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猴苍白球区(Gp)电生理的特性.方法运用Brainlab神经导航系统通过微电极技术记录猴Gp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果微电极可在Gp的不同部位记录到不同特征的电活动.苍白球外侧部(Gpe)背侧可测到低频的电活动,Gpe腹侧可测到高频的电活动;苍白球内侧部(Gpi)可测到高频、高幅的电活动.结论猴Gp不同部位电活动的频率、幅度、放电方式均有统计学意义,利用Gp不同部位的电生理特性可以帮助立体定向手术中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7.
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电生理特性检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 探讨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分化的子代细胞电生理特性。方法 传代细胞单层贴壁培养,细胞内电流钳记录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膜阻抗等电生理指标。结果 神经干细胞在现有培养条件下可初步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表现出不同的电生理特性。结论 神经干细胞表现出多向分化潜能,但现有培养条件尚不能使子代细胞电生理功能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与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电生理改变。方法84例MS患者中,对其中16例有周围神经损害的MS患者(PNMS组)和68例无周围神经损害的MS患者(NPNMS组)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MS患者中周围神经损害的发生率为19.0%(16/84)。表现为肢体麻木14例(87.5%),肢体无力12例(75.0%),神经根性疼痛4例(25.0%);腱反射减低15例(93.7%),末梢型感觉障碍13例(81.2%),肌萎缩5例(31.2%)。PNM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4.6±12.5)岁]、病程[(39.3±18.3)个月]与NPNMS组[(32.2±11.5)岁、(31.6±17.2)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PNMS组以脊髓型MS(11例,68.7%)多见,NPNMS组以脑型MS(49例,72.1%)多见(均P<0.01)。PNMS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者分别为79.7%、68.7%,F波异常为75.0%;NPNMS组MCV、SCV减慢者分别为7.9%、5.5%,F波异常为5.9%;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经皮质类固醇等治疗PNMS组除2例无效外,其余患者均随病情好转而恢复。结论MS合并周围神经损害者年龄偏大,病程较长,脊髓型MS多见;MS出现周围神经损害不影响患者的预后;部分临床上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MS患者神经电生理也有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查对MS周围神经损害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实施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术中按动脉瘤部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观察术中监测的变化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 术后恢复良好20例,短暂性偏瘫1例,永久性偏瘫1例,其中SSEP变化8例,BAEP变化1例,VEP变化1例.其中8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发现不同原因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严重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2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下改变治疗方案,降低原治疗方案风险;1例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患者条件进行重新评估,避免了放弃介入治疗方案,使介入治疗取得成功.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缺血性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f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22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received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dur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 and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were monitored during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Results 20 patients recovered well after operation. Temporary and hemiplegia were observed in 1 patient respectively. SSEP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8 patients, BAEP change in 1, and VEP change in 1. Cerebral ischemia was detected in 8 patients by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and patients were given adequate management immediately. The therapeutic schedule of 2 patients were changed during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risk. 1 patient was evaluated again during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so that the origin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chedule was not given up. Conclusion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dur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which could reduce the risk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enhance treatment security.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平山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5例平山病的患者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资料。结果 1 15例均为青春期男性,均表现为上肢远端肌肉萎缩及无力,尺侧肌肉萎缩较重。单侧者12例,双侧者3例。8例手指伸展时出现震颤,6例伴寒冷麻痹;2肌电图均提示受累侧及对侧上肢远端肌肉神经源性受损,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分别有12例和3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的现象;3颈髓MRI均可见颈髓下段轻度萎缩,3例髓内异常信号。过屈位颈MRI显示下段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脊膜外间隙内半月形信号影,11例在增宽的硬膜外腔见流空血管信号,6例增强扫描见硬脊膜外腔强化的静脉丛。结论在临床上遇到年青患者出现非对称性、局限于上肢远端肌群无力和萎缩时,应考虑平山病的诊断;神经电生理和颈髓MRI自然位+过屈位动态检查是诊断平山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