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方法改进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改进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改进的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试验组行自我间歇导尿技术,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2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经过清洁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及配合膀胱功能锻炼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均<150 m L,2例患者仍需留置尿管;对照组自行排尿的有5例,仍需留管导尿者5例,自行排尿患者中5例残余尿量均>100 m L。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病人间歇清洁导尿的护理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术及手法刺激,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测量病人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22例病人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并可自主控制排尿。结论间歇清洁导尿可改善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护理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技术,根据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控制入水量管理。结果:膀胱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15例,残余尿量小于100ml;不能自行排尿需留置导尿1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上1例,继续实行间歇导尿,患者无尿路感染、肾盂积水、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结论:间歇导尿技术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极大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和科学的入水量管理,是解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在留置导尿期(2~3W)后,进行间歇性导尿3W,测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液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间歇性导尿3W后膀胱容量较留置导尿期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较留置导尿期显著减少(P〈0.01),尿液白细胞计数及细菌计算均明显减少。结论 应用间歇性导尿使脊髓损伤患者可以维持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从而减少尿路感染,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时予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同时每天申时予隔盐灸神阙穴;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残余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膀胱容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申时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能显著改善膀胱功能,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按摩与常规留置尿管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的不同.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80名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留置尿管组及间歇性导尿组,对常规留置尿管组实行常规护理,对间歇性导尿组实行间歇性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结果常规留置尿管组泌尿系统感染率35%,残余尿量197±2.9ml,间歇性导尿组感染率19.3%,残余尿量102±7.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容量无差异(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术在截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方法 本组60例截瘫患者,术后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术,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结果 本组患者膀胱容量均基本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 ml.40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0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4例发生尿路感染经治疗后,感染治愈.无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 间歇导尿可以使截瘫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从而使截瘫患者的排尿接近正常,间歇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远较长期留置尿管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2.
袁湘瑜  李向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3):1518-1519,1521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寻求更安全、有效、经济及让患者易于接受的尿道管理方式。方法:将34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对照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导尿术1周、2周、3周后出现尿路感染的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第2周尿路感染率分别是11.1%和6.3%;第3周的尿路感染率分别是27.8%和25%。两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与无菌间歇导尿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未增加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而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更易于患者接受及掌握,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尿道护理方法,值得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9-2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在间歇开放导尿(保留导尿管)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观察组改用间歇清洁导尿,余同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并发尿路感染情况,并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优于治疗前;其中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有所减少,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较前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较前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22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神经肌肉电刺激,辅以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间歇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术对完全性脊髓损伤(CSCI)尿潴留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按照单纯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CSC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配合饮水计划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尿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的差异、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低,以及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判断.[结果](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菌间歇导尿(Sterile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SIC)更换卧位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bladder,NB),泌尿系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SCI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2011年标准;NB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患者11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观察组59例,2组患者制定饮水计划并书写排尿日记,接受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SIC,观察组导尿后采取更换卧位,分别叩击耻骨上、骶尾部和右侧/或左侧臀部,2次夹闭尿管、3次开放彻底i1流尿液。观察指标: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肾功能、B超等辅助检查,每次导尿时观察尿液的物理状态。结果:2组患者UTI的发生随间歇导尿呈减少趋势,但对照组经过3周的间歇导尿UTI发生并无减少。观察组与照组比较3周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C更换卧位引流尿液,能有效降低SCI致NB患者UT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导尿方式和不同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递次分为留置导尿管组(A组)、清洁间歇性导尿-平卧位组(B组)、清洁间歇性导尿-长腿坐位组(C组)、清洁间歇性导尿-短腿坐位组(D组),各24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4周后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最大尿流率(MFR)、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C组、D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剩余尿量与A组、B组相比均明显下降,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比A组、B组也明显减少,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中以D组患者的残余尿量[(52.3±13.6)mL]和剩余尿量[(20.9±10.5)mL]最低,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患者的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285.1±39.7)mL、(288.6±38.5)mL、(292.1±36.9)mL]、最大尿流率(MFR)[(14.9±2.0)mL、(15.3±2.1)mL、(16.2±2.5)mL]均明显高于A组,尿路感染情况明显轻于A组,生存质量评分[(69.7±6.6)分、(70.3±5.9)分、(71.1±6.1)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洁间歇性导尿术对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而清洁间歇性导尿术中以短腿坐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常见的功能障碍是膀胱功能障碍。对患者施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脊髓性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本文综述脊髓损伤致膀胱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以及膀胱功能康复常用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留置导尿、间隙性导尿、手法挤压排尿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中西结合护理手段对创伤性截瘫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护理效果,为患者提供安全、经济、高效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河北省怀安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2008年3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90名创伤性截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在脊髓休克期与脊髓功能恢复期分别使用不同的中西结合护理手段对创伤性截瘫患者进行护理,治疗一定时间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考察。结果脊髓休克期内的患者接受间歇导尿与中药利尿饮的护理治疗后,患者经导尿后的尿残余量与护理前相比,有明显下降,泌尿道感染率接近零。A组护理前残余尿量为(336.42±51.21)mL,2、4周后,护理后残余尿量分别为(163.46±39.81)、(336.42±51.21)mL;B组护理前残余尿量为(340.17±47.26)mL,护理后残余尿量分别为(103.24±25.49)、(89.64±31.69)mL,且数据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功能恢复期内的A、B两组患者,经过中西结合护理后,2周与1个月后患者自行排尿后尿残余量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A组下降为(103.11±23。57)、(91.83±29.13)mL,B组下降为(103.24±25.49)、(89.64±31.69)mL,且数据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结合的护理手段对创伤性截瘫患者的尿潴留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且有安全、高效、经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转归的影响。方法:应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相关专科评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测定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配合药物治疗),并进行护理评价。结果:20例成功解决小便困难,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2例,成功率达80%。结论: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能建立节律性的排尿规律,相对自由地介入社会活动,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