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6年我们曾用循经加热的方法激发经络现象,1977年我们又用循经加热结合电鍉针刺激提高经络感传,均获得一定效果。为了进一步肯定加热对经络现象的激发作用。我们在1978年继续观察了温泉水疗病员以及发烧病员的经络感传现象。一、温泉水疗对经络感传的激发作用。在我省半汤温泉干部疗养院与工人疗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选择了150名男  相似文献   

2.
循经加热对经络感传现象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我们曾对针麻手术病员进行观察,发现沿内关至天泉一段右手厥阴心包经加热20分钟后,有34.6%的病员提高了经络感传的敏感性,有73%的病员心包经劳宫,天池两穴提高了皮温。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经络感传的激发,研究经络现象的本质是很有意义的,有必要将这项观察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3.
药物循经导入对循经感传的激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6年我们发现沿内关至天泉一段右手厥阴心包经加热20分钟,有34.6%的针麻手术病人提高了循经感传。在加热的沿线上皮肤发红,并有73%的病人在加热起止点远端的天池,劳宫两穴的皮温亦见提高。这就提出了循经感传是否常伴有穴位皮温改变的问题。如果皮温与血管运动有关,那么,能否使用局部扩血管药物,改变皮温进而影响循经感传呢? 经络实质持神经论者认为,经络与神经关系密切,而神经末稍为递质传递。目前公认的外周递质有乙酰胆碱与去甲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4.
该文收集了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一些文献,汇总了主要的观点并加以讨论,包括体液论、生命场论、缝隙连接观点、纤维状蛋白观点等等。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实质性研究的一个核心部分,循经感传机制的研究,是经络系统实质研究以及整个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基础。我们应该结合西医学的优势,多学科合作,调整思路方法,将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6.
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是针灸针麻原理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我们本着“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程序,先后观察了90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有些实验只在一部份受试者身上进行)和一部分针灸临床病人,着重探讨了循经感传的规律以及与针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一书中早就系统论述了在病理情况下循经所出现的各种症候。近年来,这方面的典型病例曾有报道。本文系笔者对1972—1976年间发现以循经疼痛为主、并伴有其它症候者88例进行了观察。循经症候虽不伴有经络感传,但其疼痛部位和其兼症均与内经记载大体一致。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正>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治病、针刺麻醉均以经络学说为根据。因此,验证经络的存在,探讨经络的特征及规律性,是经络研究的首要问题。从1954年以来,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通过十二种经络现象,如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循经低电阻点、循经体表感觉改变(包括经络显著者,内脏病及脑外伤患  相似文献   

9.
<正> 循经感传是主要经络现象之一,是经络系统存在的主要根据。作者于1984~1986年在尼日利亚工作期间,结合治疗观察了该国黑色人种182例病人的循经感传现象。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随机选择黑色人种的门诊各种病人,男性193名,女性59名,年龄最大73岁,最小9岁,种族主要为约鲁巴族;职业多为实业家、商人、政府官员、雇员和家庭妇女等;疾病大多为各种机能性疼痛、神经官能症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飞经走气"针法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应用G6805-I型电针仪以20次/s的连续波分别刺激手、足阳明经的井穴,逐渐增加电流强度置受试者能耐受为度。当感传在关节处受阻时,按照飞经走气针法中青龙摆尾针法进行针刺,使感传继续,并进行记录。结果大多数受试者的循经感传在经过腕、踝、肘、肩、膝、髋等大关节时,可出现速度减慢或停顿的现象。结论 "飞经走气"针法在循经感传通过腕、踝等关节时有促进作用,具有"通关过节,催运气"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刺出现循经感觉减退带现象,就是在某经经穴上施针,病人在循经的皮肤上出现与感传一致的边缘规则整齐的痛觉减退带。这种现象是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发生的,但不是所有的“经络敏感人”皆有这种现象。自1960年以来,我们总共发现了25例“经络敏感人”,对其中的15例进行了这一现象的检查,共发现4例具有这种现象。对此4例皆做了部分或全部经脉的描记,并拍下了照片,对其中的一例做了重点观察,两例已报导。一例是1960年发现的青年女性癔病并伴有循经疼痛  相似文献   

13.
循经感传与针灸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应用传统的针刺手法和现代针具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刺临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体,国内外对循经感传的报道和循经感传与临床研究,论述了循经感传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循经感传诱发睡眠现象的存在,说明循经感传不同于一般的感觉过程,而与神经中枢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经络中枢可能存在于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内,循经感传属于一种古老的感觉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循经感传激发时间与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的行气针法,按激发时间的长短,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5分钟组(30例)、10分钟组(30例)和15分钟组(31例),以比较循经感传激发时间与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5分钟组、10分钟组和15分钟组的感传较显著及显著型的比例分别为6.67%、23.33%和48.39%,感传的显著程度随激发时间的递增而相应地提高,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所采用的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因素。选择97例近视患者。以四肢远部取穴为主,采用针刺激发循控感传。结果发现感传显著程度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试者低年龄段的感传效果优于高年龄段,单纯“麻”的针感比“酸、麻、胀、痛”的复合针感的感传效果佳;远部加局部取穴的感传显著程度优于单纯远部取穴。说明青少年循控感传显著程度与针刺激发次数、年龄、针感性质、远近配穴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甲皱微循环指标,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循经感传到达经络所属指端后,甲皱微循环管袢数增多、长度及袢顶宽度增加、微血流速度加快,与循经感传出现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小于0.05,0.05,0.01,0.001,提示,循经感传的形成,在外周必有其固定的生理过程.本研究为建立循经感传现象客观显示新方法及揭示经络实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循经感传现象即针刺某经穴,其针感沿中医古籍所记载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一种特殊现象。国内有关单位分别经过多年研究、观察,已证实此现象在我国病人和健康人群中是客观存在的。为观察坦桑尼亚黑种人是否也存在此种现象及其特征如何,笔者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莫辛比利医疗中心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同时,对104例门诊病人进行了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络现象的完整过程大体可分为“诱发阶段”、“自发阶段”和“减弱阶段”。其中“诱发阶段”又可分为“隐性阶段”和“显性阶段”。后一阶段乃是前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归纳了各阶段的特点,并对产生某些经络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7例面瘫患者的远端循经感传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远端循经感传现象,我们以7例面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近10年来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针灸治疗面瘫的常用穴位,按照经络的循行,选取了合谷、外关、内关、足三里、跗阳、阳交、太冲作为可能出现远端循经感传的穴位加以临床验证,结果出现了带有规律性的远端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