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低年级大学生性态度、行为和性健康知识状况,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参考以往同类型调查和项目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态度、性行为、生殖健康知识、性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对性健康知识和服务需求状况。结果低年级大学生性态度性别差异大,男生性态度较开放,有性经历的男生(13.9%)明显多于女生(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2,P〈0.01);对于人流危害的认识女生优于男生(P〈0.05);对AIDS知识的知晓情况男生优于女生(P〈0.05),但两者对避孕知识及性健康知识掌握均有所不足;男女生性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互联网、媒体和同伴;男女生希望提供的服务均依次为知识教育、生殖健康咨询及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孕方法。结论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咨询、性知识教育、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及避孕方法知识的教育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某校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现状。方法2011年11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用自制问卷调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某中学294名高中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测量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得分情况,并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得分的差异。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84份(96.6%)。调查对象年龄范围为15~18岁,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36人。艾滋病相关知识总分范围为4~25分(满分26分),各条目答对率范围为35.9%~84.9%,只有78.2%的学生知识得分超过13分;被调查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分范围为0~8分(满分10分),各条目态度积极率范围为9.5%~90.5%,仅有27.1%的学生态度较积极;不同性别、年龄和城乡的学生之间知识及态度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几内亚高中生艾滋病知识面狭窄现象较明显,存在较消极态度,需大力加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丹  卢硕 《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10,(12):1463-1465,1476
目的了解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相关行为,为医学院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咸宁学院医学生共260人,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答对率大部分在80%以上,但仍有40%左右的学生不能正确判断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对于共用剃须刀、牙刷能否传播艾滋病的答对率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AIDS患者的态度上,80%以上的学生觉得应该对艾滋病患者的隐私保密。回答愿意与感染了艾滋病的同学交往和愿意照顾患有艾滋病的亲属的人数从低到高年级呈上升趋势;在艾滋病相关行为上,80%以上的学生表示怀疑患艾滋病后会选择公立医院就医,但仍有少数同学会选择去私立诊所或自己买药等方式处理。结论大部分医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传播途径仍存在一些误区。建议今后在医学生中加强性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他们对AIDS的认识与态度、行为统一。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和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同性恋态度等因素对艾滋病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艾滋病态度量表、艾滋病知识量表、同性恋态度问卷、对HIV高危人群态度量表、对同伴艾滋病态度的觉察问卷、艾滋病易感性和严重性觉察问卷对北京、南昌、怀化三地11所高校1067名大学生施测。结果:(1)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99.5±8.1/93.0±7.6,t=4.18,P<0.01)、汉族大学生较少数民族大学生(93.3±7.9/91.0±8.0,t=3.13,P<0.01)对艾滋病态度量表得分高;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量表得分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专业学生(96.3±8.8,92.6±7.5、92.9±8.3,F=6.56,P<0.01);北京大学生艾滋病态度得分高于南昌、怀化大学生(94.3±8.2,91.0±6.4,91.9±7.9,F=16.26,P<0.01);(2)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和对性工作者的态度、对同伴艾滋病态度的觉察、对艾滋病易感性的觉察和艾滋病知识能显著预测其对艾滋病的态度(β=0.26、0.09、0.25、0.11、0.09)。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量表得分在专业、地区和部分人口学变量上有差异;同性恋态度和艾滋病知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艾滋病态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效能的现状,为实施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7所农村中学共计500名初中生,采用《学生艾滋病预防问卷》,以不记名自填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7所学校学生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4.85,P0.001);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t=3.204,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知识、学校、性别对艾滋病防治行为均有正性影响(t=3.18,3.19,8.16;P0.01)。结论所调查的7所中学预防艾滋病教育效果存在差异,以知识积累为主,态度和效能改善为辅的防艾教育策略是促成行为改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模式对师范大学生艾滋病的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自编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师范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调查,运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健康教育后师范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分别为99.1%,97.5%,95.2%,99.2%,98.4%,91.5%,96.0%(x2=49.25,83.65,45.73,20.56,4.78,83.59,35.73;P <0.001);对“蚊虫叮咬;同桌吃饭;握手、拥抱;共用劳动工具;共用游泳池、浴缸;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分别为97.4%,98.8%,100.0%,99.1%,96.8%,93.6%(x2=292.60,174.15,26.85,11.36,120.14,48.96;P<0.001);对“及时治疗性病、远离毒品”等预防艾滋病的相关行为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分别为96.2%,98.8% (x2 =20.43, 35.64;P <0.001);对艾滋病人及病毒感染者交往的态度、行为有显著的改变,分别为88.7%,83.2%,95.2%,86.8%,95.8%(x2 =67.63,227.83,39.08,72.82,93.61;P <0.001).结论 健康教育是师范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医院建卡孕妇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6月在某市大型综合性医院产科建卡的258名孕妇,按预定的干预策略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并对干预前后的研究对象针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改变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一般,如艾滋病病原学的问题、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的接受程度较低,均低于50.0%;经过有效干预后,研究对象针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发生了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综合性医院开展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方法可行,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2009~2010年对玉溪市11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旨在透析健康教育、干预工作效果.方法 两年均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整群抽取11类人群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软件为SPSS15.0.结果 11类人群之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P<0.05),高危人群最高,一般人群其次,流动人群最低.人群知识知晓差异大、同类人群对同项知识知晓差异大、高危人群知识干预初显效果、农村及流动人群社区为健康教育的薄弱点.结论 艾滋病防治资源应向农村、流动人群社区等薄弱点倾斜,扩大、拓宽大众人群知识获取途径,发现及缩小健康教育开展误区,健全艾滋病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农民工HIV/AIDS防治知识和态度,为防治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重庆市主城区3个区9个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每个区400人,共1200人,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等。结果发放问卷1260份,有效问卷1243份。8个HIV/AIDS防治知识问题中回答正确范围为33.95%~80.13%,全部回答正确的占15.12%。10种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中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电视(53.50%)、广播(37.01%)、免费宣传材料(31.62%)。结论重庆市主城区农民工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所了解,但存在歧视。建议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以降低艾滋病在这部分人群中的传播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的影响,找出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为制定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9~10月分层整群随机选取某高校大学生600人,根据教育模式分为健康处方组(A组)、同伴教育组(B组)和健康讲座组(C组),每组200人。在教育前后对三组使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三组学生艾滋病知识和传播途径的掌握程度。结果 三组学生教育后对艾滋病知识和传播途径的掌握程度均优于教育前(P<0.05)。教育后,B组和C组在“艾滋病命名、HIV定义、艾滋病病原体存活时间、艾滋病可以预防吗、艾滋病可以治愈吗、多吃保健品可以预防艾滋病吗”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均优于A组,C组在“艾滋病命名、HIV定义、艾滋病可以预防吗”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均优于B组(P<0.05);除了“输入未经严格检查的血液或使用血制品可以感染艾滋病吗,咳嗽、打喷嚏、礼节性亲吻、拥抱会感染艾滋病吗”这两个问题,B组和C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均优于A组(P<0.05);C组对“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会携带有艾滋病病毒吗、与感染者共桌吃饭会得艾滋病吗、与感染者握手会得艾滋病吗、蚊虫叮咬会得艾滋病吗"等问题的掌握程度优于B组(P<0.05)。结论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较理想的模式应以健康讲座教育为主,辅以同伴教育和发放健康处方,三者优势互补,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