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动脉缺血对供肝及胆道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简易犬肝自体原位移植模型,研究了肝动脉缺血(HAI)对供肝及胆道组织的损伤作用。结果发现,随着HAI时间的延长,肝及胆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肝脏组织内氧自由基含量增多,术后血清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含量亦随之增高。当HAI3小时,胆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出现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即絮状电子致密斑。说明HAI能对肝脏及胆道组织产生损伤作用,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的根治性切除术是唯一能提供治愈可能的治疗方法。能切除的肝癌仅约25%。对那些在就诊时就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期栓塞能使肿瘤缩小,症状缓解,寿命延长。动物实验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同时栓塞部分的肝脏坏死。50例经手术探查已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病人,行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期化疗栓塞(碘化油-阿霉素),耐受手术良好,是肝癌姑息性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制的简易狗自体肝移植模型,观察肝动脉缺血(HAI)对移植肝和胆管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灌注后肝、胆细胞轻度水肿,线粒体基质疏松,嵴较模糊;HAI3小时,肝、胆细胞水肿明显加重,胞质疏松,线粒体扩大,嵴断裂或消失,部分空泡变异出现絮状电子致密斑,内质网明显扩张,核糖体解聚。表明HAI对供肝及胆管细胞有明显损伤作用。提示肝脏移植后HAI是某些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肝动脉同时灌注对供肝动脉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门静脉再灌注过程中肝动脉缺血(hepaticarteryischemia,HAI)损伤的严重性和应用肝动脉桥式置管(hepaticarterybridge-conduit,HABC)技术实现门静脉、肝动脉同时灌注对这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HAI30min组、HAI2h组和HABC组。后三组分别建立犬自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HABC组应用HABC技术使肝动脉、门静脉同时再灌注。术后取供肝组织与胆管组织电镜观察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病理学改变。分别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酶标记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结果HAI30min即可见供肝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嵴减少,HAI2h其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胆管上皮尤为明显,而HABC组则见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比较完整,胆管上皮绒毛丰富。HAI30min组和HAI2h组肝组织中MDA含量增加,分别为(1.652±0.222)nmol/mgprot和(2.379±0.526)nmol/mgprot,而SOD则降低至(11.15±3.9)U/mgprot和(9.47±3.4)U/mgprot,SDH活性则分别降低至0.362±0.019和0.281±0.02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HABC组MDA含量、SOD和SDH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BC技术的实施,可为临床肝移植中预防HAI损伤,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动脉缺血对犬自体移植肝和胆管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简易狗自体肝移植模型,观察肝动脉缺血(HAI)对移植肝和胆管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灌注后肝、胆细胞轻度水肿,线粒体基质疏松,嵴较模糊;HAI3小时,肝、胆细胞水肿明显加重,胞质疏松,线粒体扩大,嵴断裂或消失,部分空泡变异出现絮状电子致密斑,内质同明显扩张,核糖体解聚。表明HAI对供肝及胆管细胞有明显损伤作用。提示肝脏移植后HAI是某些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大鼠全肝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 ,将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O组 )和缺血 /再灌注组 (I/R组 ) ,各 2 0只。于缺血后 3 0min、再灌注后 60min检测CD 62p阳性血小板百分数、血小板计数及肝组织MDA以及内皮素 -1(ET 1)和一氧化氮 (NO )。结果示I/R组与SO组相比 ,缺血后和再灌注后的CD62p阳性血小板百分数均明显升高 (P <0 .0 1) ,血小板出现明显扣留 ,MDA水平增高 (P <0 .0 1) ,ET -1水平升高 (P <0 .0 1) ,而NO水平下降 (P <0 .0 1)。提示肝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血小板活化和扣留 ,并与微循环的功能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温下肝脏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调节基因C-jun和bcl-X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组),每组8例.在肝门阻断前和再灌30min时抽血查肝损害标记酶,同时取肝组织切片行肝细胞凋亡、C-jun和bcl-XL基因及PCNA表达检测,并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IR组和IP组ALT,AST,LDH及凋亡指数(AI值)在再灌注30min时均较阻断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IR组升高更显著(P<0.01),且IR组再灌注30min时有肝细胞坏死和超微结构不可逆性改变;与IP组比较,IR组再灌注30min时凋亡诱导基因C-jun和PCNA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与IR组比较,IP组再灌注30min时凋亡抑制基因bcl-XL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1)常温下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肝细胞凋亡调节基因C-jun和bcl-XL表达而实现的;(2)肝脏IR损伤可能与激活C-jun基因表达促发肝细胞凋亡发生有关;(3)IP可能通过激活bcl-XL基因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8.
红花注射液对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S组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红花预处理组(SPC组)在缺血前30min分别经肠系膜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红花注射液2mL/kg,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前30min阻断血流5min。再灌注后24h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评分(根据Suzuki标准);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RT—PCR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及细胞黏附因子-1(ICAM-1)mRNA的水平;Werstern blotting测定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再灌注24h后,与I/R组比较,SPC和IPC组血清ALT,AST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半定量评分、肝细胞调亡指数、肝组织中TNF-α,MIP-2,ICAM-1 mRNA水平及NF-κB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PC组与IPC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通过下调前炎性因子TNF—α,MIP-2及ICAM—1 mRNA的水平及抗细胞凋亡作用,可减轻移植肝IRI。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脏缺血预处理(经典缺血预处理IPC)的第一保护窗(FW)与肢体缺血预处理(远端缺血预处理RPC)的第二保护窗(SW)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成5组:I/R组不行预处理;IPC组以肝缺血5 min行预处理;RPC组以双后肢缺血5 min,反复3次行预处理;RPC+IPC组先行RPC,24 h后行IPC作预处理;S组仅行开腹,不行其他处理。3个预处理组及I/R组均行肝缺血1 h再灌注3 h。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湿干比(W/D)及观察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IPC组,RPC组及RPC+IPC组ALT,AST,W/D及TNF-α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减轻;IPC,RPC,RPC+IPC组3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的FW,RPC的SW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脏I/R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三者在保护强度上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的产生、诱导保护性蛋白HSP70的表达、减轻肝脏水肿、改善肝组织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缺血再灌注后肝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I/R)后肝内分流(IHSF)和功能性肝血流(FHBF)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l2只,作右侧颈动脉、颈静脉插管;开腹后,经回结肠静脉作门静脉插管,分别用以输血、输液、给药、留样、检测等。大鼠经部分肝I/R制模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1)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术中只分离肝周围韧带,不作肝门阻断及再灌注。(2)缺血再灌注组(1/R组,实验组),进行45min的肝门阻断及60min的再灌注。然后两组均经门静脉输注D一山梨醇(10mmol/L,0.2mL/min),2min后同时取颈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各1mL。测定门静脉血流量(PVF)、肝动脉血流量(HAF)。计算肝脏山梨醇摄取率、FHBF和IHSF。结果两组PVF,HAF及总肝血流量(THBF)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I/R组肝脏山梨醇摄取率和FHBF减少,IHSF增加(P〈0.01)。结论肝I/R后,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表现为肝内门一体分流开放,功能性肝血流减少。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判定指标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程度及其判断指标的选择。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局部I/R模型,测定大鼠肝脏缺血60,90min再灌注0,1,2,4,6,12,24,48h时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并行病理检查(相对细胞死亡率)。参照本院I/R损伤分级标准重新将动物分为4个不同的I/R损伤程度的实验组,分析ALT水平与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缺血60min组中轻度I/R损伤占75.0%,中度I/R损伤占14.6%,重度I/R损伤占10.4%;缺血90min组中轻度I/R损伤占41.7%,中度I/R损伤占25.0%,重度I/R损伤占16.7%,严重度I/R损伤占16.7%。损伤程度越重细胞死亡率越高,ALT水平也越高。结论 ALT水平可直接反映肝脏I/R损伤程度;损伤程度越重,转氨酶水平越高,细胞死亡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后前列腺素E1(PGE1)对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70%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及PGE1处理组,各组于缺血45 min再灌注1h后取静脉血,观察血清肝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变化,并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S组比较,I/R组与PGE1组血清ALT,AST,LDH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和MP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GE1组与I/R组相比,前者血清ALT,AST,LDH降低(P<0.01),肝形态学异常变化明显减轻,血清SOD活性升高,MDA和MPO含量降低(P<0.01)。结论:PGE1对大鼠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可能是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减轻中性粒细胞的聚集。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B7-1和B7-2在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表达及其免疫学意义。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假手术组(对照组);B组为冷缺血20min再灌注24h组;C组为冷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分别取各组之肝脏,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B7-1和B7-2mRNA的表达。结果:B7-1mRNA在B,C组表达为0.529±0.089和0.618±0.074,均较A组(0.131±0.012)明显增高(P<0.01)。B7-2mRNA在B,C组表达为0.474±0.132和0.682±0.095,均较A组(0.163±0.054)明显增高(P<0.01)。并且B7-1和B7-2在C组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冷缺血再灌注时肝脏B7-1和B7-2表达上调,增加了肝脏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供肝动脉解剖特点,掌握供肝修整技术尤其动脉解剖变异之供肝修整方法及技巧。方法:对64例人肝(含24例无脑胎肝和40例成人肝脏)动脉实施解剖及修整,其中31例应用于临床肝移植。结果:64例中肝动脉解剖变异者共12例(18.75%)。其中24例胎儿供肝中5例(20.83%)肝动脉解剖变异,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MA)替代肝右动脉型1例;起源于SMA副肝右动脉型3例;肝动脉起自SMA型1例。成人供肝动脉变异7例 (17.5%),来源于SMA替代肝右动脉型2例;来自胃左动脉替代肝左动脉型2例;来自SMA副肝右动脉型3例。应用于临床原位肝移植的31例供肝中,4例存在肝右动脉解剖变异。肝移植时对变异之供肝动脉根据不同情况,可选用变异血管结扎、就近与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吻合、应用供体髂总动脉搭桥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等方法进行修整。结论:肝动脉的修整在供肝修整中占重要地位,供肝切取时避免损伤变异之肝动脉是保障修整成功的关键,对过细的副肝动脉修整时,术中观察侧支反流后可考虑是否予以结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麻醉药物异丙酚经门静脉给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为假手术组,仅开关腹;B组为单纯阻断入肝血流30min再灌注60min(I/R)组;C组为I/R组+颈静脉注射异丙酚组;D组为I/R组+门静脉注射异丙酚组;检测各组家兔血清ALT和AST、肝组织及血液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以及肝组织中ATP含量。结果 门静脉注射异丙酚可降低I/R期间血清ALT,AST及肝组织和血液中ET-1,提高肝组织和血液中NO及肝组织中ATP含量,其对肝I/R损伤的保护效应优于颈静脉给药。结论 经门静脉注射异丙酚对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ET-1与NO浓度的失衡及提高肝组织中ATP含量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附96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4年来我科收治的96例(106条肢体)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06条患肢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用Fogarty管在手术室或介入室DSA监测下行取栓,8例(12条肢体)患者在取栓的基础上进行解剖外人工血管转流。结果:术中髂、股、腘、胫动脉取栓成功70例(75条肢体),11例(12条肢体)腘动脉以远取栓不成功;8例(12条肢体)股动脉近心端受阻,远心端通畅者4例行腋-双股转流,4例行股-股人工血管转流。1例(1条肢体)因胸腹主动脉夹层造成下肢缺血行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术。6例(6条肢体)行近端取栓加远端I期截肢。最终本组76例(85条肢体)救肢成功,成功率79.2%(76/96);11例(11条肢体)截肢,截肢率11.4%(11/96);9例(10条肢体)死亡,死亡率9.4%(9/96)。对76例(85条肢体)成功保肢者随访1~38个月,7例(7条肢体)因再栓塞或血栓形成再手术治愈。结论:取栓术是急性下肢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DSA下监测取栓有助于提高疗效。手术的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的时间和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氮嗪(DE)预处理模拟缺血预处理(IP)抑制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所致细胞凋亡的延迟保护(DP)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5组:IP组以肝缺血5min作I/R预处理;DE组静脉注射DE 作I/R预处理;DE+5-HD组在DE组基础上再予静脉注射5-HD作预处理;对照组(C组)仅以等量生理盐水作预处理;假手术组(S组)仅行2次开腹手术,不作其他处理。4个预处理组均在24h后行肝缺血1h再灌注3h。切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及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并观察显微结构变化。结果: C组肝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S组(P<0.01),光镜与电镜下肝脏结构损伤明显;IP组与DE组Bcl-2蛋白表达指数(BI)高于C组(P<0.01),AI明显低于C组(P<0.05),组织损伤也轻于C组;而DE+5-HD组BI低于DE组(P<0.01),AI则高于DE组(P<0.05)。结论:使用DE预处理能模拟IP抗大鼠I/R损伤所致肝细胞凋亡的DP作用,可能系通过诱导肝细胞Bcl-2蛋白表达上调而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增加肝糖原贮备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组:(1)H组,于缺血前24h尾静脉注射25%葡萄糖(2mL/只,1次/6h);(2)L组,缺血前禁食24h,饮水不限;(3)缺血再灌注对照组(C组),建模前不注射葡萄糖,亦不禁食;(4)假手术对照组(N组)。H,L,C组动物于缺血45min,再灌注1/4h,1/2h和1h后取样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吲哚氰绿代谢试验(ICGR15)、胰高血糖素负荷试验(GLT),同时取肝组织行光镜形态学观察。结果(1)肝储备功能(HFR):ICGR15在各个时点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N组H组>C组>L组(P<0.01)。H,C,L组的ICGR15和GLT在组内各时点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2)肝酶学指标各时点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N组0.05)。(3)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H组明显轻于C组及L组,并接近N组,L组最严重。结论(1)预防性增加肝糖原贮备能拮抗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肝储备功能的损害。(2)ICGR15,GLT较常规肝功能酶学指标能更早期、灵敏反映肝热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储备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