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主动脉缩窄在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中较为常见的病变之一。国内外统计分别为0.5-1.6%和7-17%,国内发病率低.主动脉缩窄最常见并发症为高血压,发病率60%,术后仍表现高血压占50%;其次是主动脉瓣疾病,发病率35%.国外报道目前主动脉缩窄手术年龄要求3-5岁完成。年龄越大,高血压发病率越高,手术疗效越差。而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国内更少报道。我院近期治愈一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杨  刘珂汐  王亚玲  刘平 《重庆医学》2015,(9):1287-1288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aortic coarctation ,AC)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在降主动脉上段邻近动脉导管处出现先天性狭窄,并在狭窄的近侧与远侧端产生明显的压力阶差,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14%[1]。婴幼儿的AC部位多位于动脉导管的近侧端和左锁骨下动脉的远侧段,常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及缩窄远近段的侧支循环形成[2]。一般当上下肢血压的压力差大于或等于20 mm Hg时就需要积极治疗,且患有AC的婴儿约10%在生后1~6个月内即可发生顽固性心功能衰竭,所以,及时手术常能挽救患儿生命[3]。主动脉缩窄矫治术是治疗主动脉缩窄必需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7%,临床发病率约为先天性心脏病的7%~14%,缩窄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其范围可位于主动脉弓至降主动脉,也可以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缩窄程度不一,最窄处直径1 mm~2mm,可合并多种心脏血管畸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现介绍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岁6个月,10公斤。因反复感冒、咳嗽伴发现心脏杂音1年3个月。口唇无紫绀。听诊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性质粗糙,有震颤,P2稍亢进。股动脉搏动减弱。四肢末端无青紫及杵状膨大。心电图示:窦性…  相似文献   

4.
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一期纠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纠治 12例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患儿 ,手术年龄除 2例分别为 39和 2 9个月外 ,其余均小于 6个月 ;体重 2 .5~ 11.0kg ,平均为 (5 .2 4± 2 .77)kg。主动脉缩窄位于导管前型 6例 ,邻近动脉导管处 3例 ;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伴主动脉缩窄 3例。 5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11例伴有室间隔缺损 ,其中 7例缺损位于膜周 ,4例位于肺动脉瓣下 ;1例伴有部分性房室隔缺损。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同时纠治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结果 死亡 1例 ,该例患儿年龄为 1个月 ,体重 2 .5kg ,外院转来时全身黄疸、慢性心功能不全 ,术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本组病死率为 8.3%。余 11例术后随访 5~ 30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 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 ,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 ,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恢复 ,而且可同时纠治发育不良的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5.
报告主动脉缩窄症三个手术病例,其中二例缩窄位于典型部位,采用楔形切除法治疗。一例缩窄部位異常,而位于胸主动脉下段,且缩窄范围广泛,长达5厘米。該例除将缩窄段截除外,并作动脉移植术。但患者于术后56天可能因动脉瘤形成破裂而死亡。三例中有二例术前曾作靜脉心血管造形,但缩窄病变显示不够清晰,因而作者等认为心血管造形术在幼童尚可使用而对成年人必要时应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2例,诊断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缩窄均为峡部,同时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其中,同期先在全身静脉麻醉,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手术切除缝扎动脉导管,切除缩窄段主动脉行端端吻合,再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10例;2例分别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中及术后发现合并主动脉缩窄,关闭正中切口后,在全麻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切除缩窄段,行端端吻合重建主动脉连续.结果 1例术后40 d由于误吸死亡,其余痊愈出院,存活病例随访3~36个月,无吻合口狭窄,恢复良好.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疗效.彻底切除缩窄段纤维组织有利于防止再缩窄.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先天性大动脉畸形,国内2次统计报道发病率分别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3.4%和1.1%,男多于女.主动脉弓缩窄较罕见,本科于2005年6月15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成功进行了1例主动脉弓部缩窄矫治术,术后取得到理想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32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32例。单纯主动脉缩窄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合并心内畸形的25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采用正中胸骨切口或左侧切口,手术方法包括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24例;纵行切开缩窄段,心包片加宽成形7例;1例应用锁骨下动脉片翻转法。结果死亡3例,29例患儿顺利出院,上下肢压力差消失,其中25例随诊3个月~3年,2例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合并心内畸形的患儿大部分可采取正中切口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缩窄和腹主动脉缩窄复制心力衰竭衰模型的异同,探索快速有效的心衰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分为主动脉缩窄手术组,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和对照组(C组)。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实施颈部手术,在主动脉弓处缩窄动脉直径;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实施腹部手术,在腹主动脉处缩窄动脉直径;C组实施颈部手术但不实施动脉缩窄手术。各组实验动物均正常喂养4~6周后进行心脏的超声检测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主动脉弓缩窄手术组左心室壁厚度和左心室腔内径在术后4周明显高于正常组;而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左心室壁厚度和左心室腔内径在术后4周较正常组没有明显增加。术后6周,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左心室壁厚度和左心室腔内径都明显增加,而主动脉弓缩窄手术组左心室壁厚度没有明显改变,左心室腔内经明显增加。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主动脉弓缩窄手术组LVESP、LVEDP、LVDP、±dp/dtmax都明显低于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结论主动脉弓缩窄手术复制心肌肥大导致心功能衰竭模型效果明显快于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复制的心肌肥大导致心功能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褶曲畸形为一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此症亦称为假性主动脉缩窄、亚临床型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扭结畸形。此症为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所致。解剖学特点为位于上纵隔内的主动脉弓特别延长、升高、褶曲形成“S”形或“3”字型。主动脉褶曲畸形有时可合并其它主动脉弓及主动脉分枝的畸形,如迷走左锁骨下动脉、未闭动脉导管、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及心内畸形等,有时合并动脉瘤。此症在儿童一般无症状,常因发现心前区杂音或胸部X线片上示纵隔异常阴影而就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降主动脉缩窄较少见,其发病率约0.01%,我院1983年至1992年共收治3例。在麻醉过程中得出一些体会,并附一例报告。1 病例摘要患者女,31岁,因胸部疼痛5~6年,加剧半年,伴左侧肢体麻木。体检发现,胸骨上窝可扪及血管搏动、并闻及收缩期杂音。双足背动脉搏动不能触及,下肢血压测不到。血管造影示降主动脉于左锁骨下动脉下端处有一狭窄区。因而在低温、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降主动脉缩窄矫正术。术毕即能触及足背动脉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二例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一例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片主动脉成形术,合并大血管畸形一例采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与降主动脉吻合术。术后均获满意疗效,随访2~20个月均无重大并发症。作者对主动脉缩窄手术方法选择,合并心衰、肺动脉高压的主动脉缩窄手术术后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解剖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48例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9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解剖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10~58岁,平均(30±12)岁.病因有: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28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升主动脉瘤1例,成人主动脉缩窄合并局部动脉壁钙化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弓发育不良4例,降主动脉长段或多发缩窄4例(各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局部动脉瘤形成1例,主动脉缩窄术后再狭窄合并心内畸形2例,主动脉缩窄介入术后再狭窄1例.手术方式有: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37例,升主动脉.心包后胸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左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旁路移植术应用直径8~18 mm(平均直径16 mm)人工血管.同期手术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9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6例,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术5例,升主动脉成形或置换术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31例于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 住院死亡1例(2.1%),死于术后感染中毒性休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2例,均为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予开腹探查后痊愈.二次开胸止血3例.术后上下肢平均收缩期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65±27)mm Hg,术后(14±1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73个月,平均28.9个月,无晚期死亡,无人工血管相关并发症,无再次手术.5例患者残余高血压需药物治疗.结论 解剖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成人及青少年复杂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方法.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可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操作相对容易,应用最多.升主动脉-心包后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多需体外循环下完成,技术要求高.左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经左后外切口,适用于无心内畸形的降主动脉缩窄.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缩窄是主动脉局限性狭窄或闭塞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不高,大约0.01%。国内在临床麻醉中,有关此种手术的麻醉管理报道很少。我院曾施行过此种手术3例,现报道1例在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置管作双重监测下应用硝普钠降压,顺利地进行了主动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2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CoA)12例。单纯缩窄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采用左胸后外侧第4肋间切口,分别在浅低温左心转流和常温下进行。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吻合1例、人造血管移植术2例;纵行切开缩窄段,人造血管加宽成形9例。结果手术顺利,上下肢压力差消失,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缩窄一经确诊,皆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缩窄段多位于主动脉峡部,通常分为导管前型和导管后型,常合并心内畸形,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主肺动脉窗[1-2]。通常采用胸部正中切口联合左后外侧切口的一期矫治手术方法,但由于采用双切口,创伤大,术后心肺功能影响大,死亡率高。近几年来,随着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DS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8例以心悸、气短就诊的患者进行DS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缩窄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8例主动脉缩窄中,主动脉弓缩窄4例,胸主动脉缩窄4例。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薄层VR重组。DSCT不仅全部显示缩窄的程度、形态,而且还显示了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和未闭动脉导管的关系。结论DSCT是评价主动脉缩窄快捷而有效的影像学技术,具有检查方便、迅速、无创伤、诊断正确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 1 994年— 2 0 0 1年手术治疗成人主动脉缩窄 4例 ,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  本组男 3例 ,女 1例。年龄 1 8岁~ 2 7岁 ,均为导管后型降主动脉缩窄 ,3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有头痛、头晕及活动后气促。 2例下肢发凉、无力。上下肢脉压差 (70~ 1 2 0 )mmHg。 4例均行彩超及主动脉造影确诊。缩窄段长度 2cm~ 4cm ,内径 2mm~ 6mm。方法和结果   4例手术均在全麻左心转流下进行 ,采用左后外侧切口 ,经第四肋间进胸。纵切纵隔胸膜 (上至左锁骨下动脉 ,下达主动脉缩窄下 4cm) ,游离缩窄段…  相似文献   

19.
主动缩窄是一种先天性大动脉畸形,临床上少见。国内2次统计报告其发病率分别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3.4%和1.1%,男多于女。本病的外科治疗历经半个多世纪,但效果不一,笔者自1992年-2004年3月对8例主动脉缩窄病人实施了手术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龚晓平 《现代医学》2003,31(6):404-406
目的 探讨小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4例经心血管造影、外科手术及尸体解剖确诊为主动脉缩窄患儿的临床资料,讨论其临床分型及诊断方法。结果与结论 多数主动脉缩窄患儿合并动脉导管开放,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不全表现;四肢血压差异有助于缩窄部位的初步诊断;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电子束CT检查是明确诊断主动脉缩窄简便、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