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斜肌减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斜肌减弱术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手术方法。本回顾了下斜肌减弱术的历史,较详细地复习了下斜肌的应用解剖学,对手术的目的、手术指征、手术原则、手术进路、各种手术方法及其评价、常见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有效手术方式。方法对19例(25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应用下斜肌缩短4-5mm后徙前移法。依据上斜程度,确定下斜肌新附着点的位置。垂直分离小于10△者3眼,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后1mm;11△-20△12眼,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21△-30△12眼,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1mm处,术中检查仍向上分离15△-18△者2眼,联合同侧上直肌后退4-5mm。对合并水平斜视者,则采用水平直肌徙后或缩短术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本文19例(25眼)术后良好者23眼(92%),好转者1眼(4%),无1例无效者。1例行右眼下斜肌转位后,发现左眼向上分离<5△未术。24眼术后下斜肌亢进均获矫正,无1例上转受限者。结论下斜肌缩短4-5mm后徙前移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DVD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下斜肌后徙前移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报道用下斜肌后徙前移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10例(20只眼),介绍了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对手术原则、步骤以及术式的改进方法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置移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临床疗效。方法 下斜肌前置移位于下直肌止端颞侧前2mm到后2mm之间。结果 7例14只眼,DVD程度为1+(≤10^△)的5只眼全部矫正;DVD程度为2+(11^△~20^△)的8只眼,5只眼全部矫正,2只眼明显改善,1只眼无效;DVD程度为3+(21^△~30^△)的1只眼无效。结论下斜肌前置移位术矫正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效  相似文献   

5.
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截除下斜肌6~10mm,分别将断端缝合固定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及6点位角膜缘后4-6mm;如合并其他眼外肌手术,则可同时行上直肌、内直肌及外直肌手术。结果:术前上斜度25^Δ-80^Δ,平均50.2^Δ,单纯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同时上直肌断腱或后徙及内、外直肌止端下移分别平均矫正上斜视25.2^Δ,70^Δ,60^Δ及45^Δ。结论: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操作简单,可避免多次多条肌肉手术。  相似文献   

6.
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DVD的矫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deviation,DVD)原在位垂直斜视的矫正作用.方法应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34例(46只眼)伴有下斜肌亢进DVD患者的垂直斜视,18例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手术前后测量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及下斜肌亢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原在位垂直斜视度5m远距离平均矫正(13.57±9.74)PD(t=9.450,P<0.01),95%置信区间为(10.67,16.46)PD.33cm近距离平均矫正(13.28±9.98)PD(t=9.029,P<0.01),95%置信区间为(10.32,16.25)PD.下斜肌亢进程度从术前平均+2降至术后0(Wilcoxon符号秩检验,Z=5.957,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DVD的有效手段.合并之下斜肌亢进同时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7.
周群  余炜 《临床眼科杂志》1998,6(3):176-177
目的 探讨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的治疗。方法 水平斜视手术合并下斜肌断腱术治疗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其中V型外斜7例,V型内科2例。结果 术后第一眼位正位,V型斜视矫正7例,欠矫2例,下斜肌功能过强改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一次施行双眼多条肌肉手术矫正V型斜视伴下功能过强是完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置移位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方法:下斜肌前置移位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2mm或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成一直线处,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患者8例11眼中,术前6眼DVD程度是1+,术后DVD消失;术前3眼DVD程度是2+,术后2眼垂直斜视消失,1眼DVD程度为1+;术前2眼DVD程度是3+,术后1眼DVD程度为1+,1眼为2+。所有患者下斜肌均不亢进。结论:下斜肌前置移位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的有效方式,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0例(52眼)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后徙前移法。垂直分离〈10。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后1mm处;11^Δ-20^Δ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处;21^Δ-30^Δ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1mm处;向上分离15^Δ-20^Δ者,则行同侧上直肌后退4-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采用水平直肌后徒或缩短矫正。结果40例(52眼)术后良好者43眼(82.7%),好转者9眼(17.3%)。下斜肌亢进均获得矫正。结论下斜肌后徙前移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5例DVD患者,17例伴下斜肌亢进,8例不伴下斜肌亢进。下斜肌亢进或不伴下斜肌亢进,但垂直斜视度≥10△均行下斜肌转位术。结果 (1)25例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后,2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 10△,1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0△,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5△。(2)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术前、术后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垂直斜视度>15△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斜肌肌腹转位(IOBT)术在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8在我院行IOBT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2+及以下),并伴有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4~9PD)。水平斜视按照常规手术量和方式设计,同期单侧下斜肌亢进眼行单眼IOBT术。观察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垂直斜视度、侧方注视位垂直斜视度、黄斑视盘夹角及下斜肌亢进程度等。

结果:纳入病例共16例16眼,年龄4~39岁。1例为先天性内斜视术后5a,单眼上斜肌轻度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余15例均为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水平斜视。随访时间为3~6mo。术前和术后平均下斜肌亢进程度分级分别为+2.00(2.00,2.00)级和0.00(0.00,0.00)级(Z=-3.704,P<0.001),平均改善2.00(1.25,2.00)级; 水平斜视度从术前69.13±25.86PD减少到术后2.75±2.59PD(t=9.929,P<0.001); 第一眼位垂直斜视从术前7.44±1.32PD减少到术后1.00±1.21PD(t=22.335,P<0.001),平均矫正上斜视为6.44±1.15PD; 侧方注视垂直斜视从术前12.44±2.73PD减少到术后3.00±2.13PD,平均矫正9.44±2.73PD(t=13.819,P<0.001)。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术前为-8.85°±6.53°,术后为-6.49°±7.01°(t=-2.384,P<0.001),平均减少2.36°。未见术后过矫及下斜肌功能不足等并发症。

结论:IOBT术对矫正单侧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在伴有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7-06在我院行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治疗伴有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病例22例28眼,男10例,女12例,年龄3~28(平均12.32±6.81)岁,从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DVD疗效、下斜肌功能亢进疗效、眼位及代偿头位、并发症等方面观察,术后随访6~18(平均10.05±3.87)mo。

结果: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无双眼视功能者11例(50%); 恢复Ⅰ级视功能者6例(27%); 恢复Ⅱ级视功能者3例(14%); 恢复Ⅲ级视功能者2例(9%)。DVD疗效:满意17例(77%),好转5例(23%),无效0例。下斜肌功能亢进疗效:治愈13例(59%),好转9例(41%),无效0例。术后眼位及代偿头位:(1)水平眼位:外斜矫正术后水平眼位欠矫1例,内斜矫正术后水平眼位欠矫1例,过矫0例,正位20例;(2)垂直眼位:垂直斜视度≤5者13例,5<垂直斜视度<10者9例,平均5.55±2.35,垂直眼位无过矫;(3)代偿头位:术后6例代偿头位消失,1例代偿头位明显改善。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轻微抗上转综合征,1例患者发生轻微睑裂缩窄,睑裂缩窄量<1mm。

结论:下斜肌不等量切除前转位术治疗伴有非对称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疗效满意,规范的术前检查、个性化手术设计以及手术技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下斜肌部分切除及转位术治疗垂直偏斜4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兵  罗英  高晓唯  雷英 《眼科新进展》2006,26(4):271-27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5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各种原因产生的大角度重直偏斜患者49例49眼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5~50岁,平均21.7岁,右眼26,左眼23,病程4~22a,平均11.2a,病因:先天性下直肌缺如3例,上斜度45△~60△;下直肌陈旧性裂伤6例,上斜度50△~65△;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5例,上斜度70△~80△;双下转肌麻痹9例,上斜度50△~80△;单纯上斜肌麻痹10例,上斜度25△~35△;分离性垂直偏斜16例,上斜度25△~40△。合并内斜12例,合并外斜25例,随访时间3~50个月,平均8.6个月。1.2手术方法检查上直肌有无挛缩,如上直肌挛缩明显则先行上直肌减弱术,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下斜肌前转位(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inferior oblique muscle)对伴有下斜肌亢进(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IOOA)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的疗效,为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12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均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进行回访,回访时间为1~30mo,将患者手术前后远(5m)、近(33cm)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及IOOA程度进行比较,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对80例患者中采用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手术前后远(5m)、近(33cm)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及IOOA程度进行比较,并观察所有患者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抑制上转综合征(antielevation syndrome,AES)的发病情况。

结果:患者术前5m平均三棱镜度(prism diopters,PD)为19.5±0.15PD,术后平均PD为3.5±0.18PD,5m原在位平均矫正16±0.21PD; 术前33cm平均PD为18.6±0.20PD,术后平均PD为4.5±0.26PD,33cm原在位平均矫正14.1±0.16P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2和+3者各50眼,+1者20眼,术后有12眼仍表现为下斜肌功能亢进,但是亢进程度为+1。IOOA程度与原在位垂直斜度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cm:r=0.554,P<0.01; 5m:r=0.454,P<0.01)。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原在位DVD垂直斜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OOA程度明显降低。行下斜肌前转位术的患者术后18例24眼出现不同程度的AES,与行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发生AE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AES发生率较高,而行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患者术后AES发生率能够保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杨隆艳  孙伟  徐春玲 《眼科新进展》2011,31(8):772-773,776
目的分析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行下斜肌转位术的24例(3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的完整资料,并根据术前原在位垂直斜度将患者分为小度数、中等度数和大度数组,比较下斜肌转位术对各组近距离(33cm)和远距离(5m)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所有患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颞侧缘外的浅层巩膜,与下直肌附着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结果近距离小度数DVD组、中等度数DVD组、大度数DVD组治愈率分别为100%、0、0;3组有效率分别为92.3%、7.7%、0;3组无效率分别为41.7%、25.0%、33.3%;远距离时各组治愈率分别为100%、0、0;3组有效率分别为92.9%、7.1%、0;3组无效率分别为25.0%、50.0%、25.0%;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和中等度数DVD组的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小度数和中等度数DV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DVD组(≤10△)和中等度数DVD组(11△~19△)近距离和远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Ⅴ型斜视伴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49例Ⅴ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惠者分为四组,分别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不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Ⅰ组)、联合单侧下斜肌切断减弱术(Ⅱ组)、联合双侧下斜肌对等切断减弱术(Ⅲ组)及联合双侧下斜肌不对等切断并部分切除减弱术(Ⅳ组)治疗Ⅴ型斜视。结果Ⅴ型斜视伴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采用四种方式治疗后,眼位正位,下斜肌功能亢进改善+~++,双侧下斜肌功能对等,术前术后原在位度数和上下注视25。斜视角之差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根据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Ⅴ型斜视伴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眼位矫正满意,同时手术方式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分离性垂直偏斜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 96例 1 81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 ,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 ,下斜肌转位及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 ,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7 39% ,远期 58 82 %。后退 后固定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2 69% ,远期 80 56%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5% ,远期56 67% ;上直肌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3 72 % ,远期 81 2 5%。结论 单独上直肌后退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DVD不如后退 后固定缝线组及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5MM下斜肌切除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与继发的下斜肌亢进的眼肌病,临床比较常见。我们选择下斜肌重度亢进的内外斜“V’综合征和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病例共59例,采用了下斜肌切除5mm的手术方法,及联合其他相应术式进行矫治,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材料:选择下斜肌重度亢进的眼肌病59例,其中外斜“V”综合征26例,内斜“V’综合征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5例。其中男37例,女22例;6-14岁儿童40例,15—31岁青少年19例。在44例“V”例斜视中,正前方垂直斜视度6-14者38例,向上与向下注视差值最小18”,最大44。在15例上斜肌麻痹斜视中,均有明显的代偿头位,正前方…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的治疗。方法水平斜视手术合并下斜肌断腱术治疗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其中V型外斜7例,V型内斜2例。结果术后第一眼位正位(≤10△),V型斜视矫正7例,欠矫2例。下斜肌功能过强改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一次施行双眼多条肌肉手术矫正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是完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