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终末期肾脏病需接受替代疗法的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老年人,要进行维持性透析,动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每个病人的透析效果。同此,作为人工肾室的护士。必须掌握好老年人血管的特点及穿刺技巧,更好地保护病人视为生命线的血管,防止针眼渗血,保证透析顺利进行。本文收集我人工肾室96年1月至02年12月。60岁以上107例病人血液透析共4863人次,通过对内瘘穿刺和动静脉直接穿刺的血管及穿刺点的选择,在工作实践和探索中总结出具体的穿刺技巧及护理体会就是:不管是内瘘穿刺还是动静脉直接穿刺,穿刺点的选择是避开感染、伤口和关节,进行不定点穿刺。这一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4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总例数及并发症情况,于2018年7月~8月匹配患者进行品管圈活动干预,成立“内瘘”圈,比较干预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实施前后圈能力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干预前动静脉内瘘穿刺总例数为262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8%(94/262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动静脉内瘘穿刺230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25/2305),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圈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制定标准化作业,规范老年患者动静脉内瘘管理,可有效保证透析质量,提高护士内瘘穿刺水平及工作积极性,提升圈成员的整体素养。  相似文献   

3.
"定点"和"间距"穿刺法对内瘘血管寿命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华  林赟 《天津护理》2002,10(4):162-164
目的:探索一种合理的穿刺方法以延长内瘘血和的使用寿命。方法:将在我院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在治疗时分别用“定点”和“间距”两种穿刺方法进行穿刺,从瘘口静脉侧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内瘘血管的阻塞、穿刺点的渗血、皮肤感染及透后止血困难等并发症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论:“间距”穿刺法并发症平均发生率明显低于“定点”穿刺法,而且更能延长内瘘血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刘进华 《全科护理》2013,11(19):1745-174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动静脉内瘘再通术后首次穿刺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动静脉内瘘再通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术后常规护理及术后首次穿刺的护理,观察1年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49例病人穿刺成功,且经过1年的临床观察,无动脉瘤发生,7例发生内瘘再栓塞。[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再通术后24h内即可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穿刺时严格掌握穿刺的护理原则,可以减少内瘘血管瘤、内瘘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顺血流方向穿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871-2872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新内瘘终末期肾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逆血流方向和顺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皮下血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穿刺方法,可以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效率和时间.  相似文献   

8.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保护血管通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传统动、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应向上。2006年4-7月在我院透析中心为8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均有动静脉内瘘)进行了430余次针头斜面向下穿刺,患者未诉疼痛感增加,而且此种穿刺方法较传统方法更有利于保护血管通路,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穿刺角度增大,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和技巧,可先以内瘘针的硅管模拟血管进行穿刺练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流程重组影响护理服务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 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锐针绳梯穿刺法与钝针扣眼穿刺法对患者透析效果、穿刺疼痛、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及血肿等影响,为血透室选择合理的穿刺工具和穿刺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比方法,选择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名,在2016年1~4月进行为期4个月的临床研究。分为锐针绳梯组(简称锐针组)和钝针扣眼组(简称钝针组),2组穿刺例次均为250次,比较2种方法在透析血流量及静脉压、KT/V(肌酐尿素清除率)的差异,观察2种穿刺法并发症(疼痛、血肿)发生率及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结果 2种方法血流量、透析中静脉压、KT/V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钝针组患者的疼痛感受明显低于锐针组,疼痛评分较锐针穿刺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结束穿刺点的压迫时间钝针组也明显短于锐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钝针扣眼穿刺内瘘血肿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锐针绳梯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能达到有效的透析效果,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痛苦,减少内瘘血肿的发生,缩短内瘘穿刺点压迫时间,更好的保护动静脉内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对167例行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的原因进行分析,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维持生命的一种替代疗法,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首要条件,充足的血流量直接关系到透析质量的高低。透析时常规穿刺使用时动脉穿刺点应至少离开吻合口2cm以上,我院在因各种原因造成内瘘充盈量差的情况下,直接穿刺瘘口进行透析,使用最长时间6年2个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动静脉内瘘是为进行长期血液透析而建立的血管通路,无论是患者还是我们医务人员都应积极维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这条“生命线”.选择一种既能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又能减少血管损伤、延长其使用寿命,尽量做到保护内瘘、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内瘘穿刺材料成了我们临床工作中寻求的目标.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2年04月-2013年10月期间对60名内瘘穿刺透析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名每次透析采用套管针穿刺内瘘,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钢针穿刺内瘘,2组总计透析次数均为7080例次.  相似文献   

14.
孙克红  杜秀 《中国疗养医学》2014,(11):1034-1035
目的比较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对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瘘动脉穿刺效果的影响,以选择安全有效的动脉穿刺方法,提高透析质量,延长瘘使用寿命。方法将40例采用高位动静脉瘘规律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扣眼穿刺法20例,绳梯穿刺法20例,1年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血流量、皮下血肿及瘘堵塞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扣眼穿刺法组穿刺成功率及血流量明显高于绳梯穿刺法组,皮下血肿及瘘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绳梯穿刺法组。结论扣眼穿刺法在高位动静脉瘘患者的动脉穿刺使用中明显优于绳梯穿刺法组,高位动静脉瘘患者可优先选择扣眼穿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减轻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方法对本院2002年6月收治的67例有完整资料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传统、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进行穿刺。此组为对照组。对本院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不同的的内瘘条件采用相应的穿刺技巧,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此组为试验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动静脉内瘘的特点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通过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临床资料显示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结果不同的动静脉内瘘采用相应的穿刺技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应用相应的穿刺技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保证了透析顺利实施,延长了内瘘寿命,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永久性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是国内外首选方式[1]。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长,如何维护内瘘和延长使用寿命成了临床关注的问题[2]。穿刺技术可直接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近年来,内瘘穿刺技术从穿刺方法,角度,方向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基本保证,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时间的逐渐延长,老年透析患者及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失败率逐渐增加,临床上常常因急慢性肾衰患者在未做内瘘前需紧急透析或受自身血管条件的限制以及在内瘘未成熟前,我们均采取了直接动脉穿刺最长达5年,透析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程丽娟 《护理研究》2006,20(9):2497-2498
血液透析时把病人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滤过后回到体内,该通路为血管通路,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按照血液通路的使用时间将血管通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临时性及永久降血管通路。前者主要指动静脉内瘘,后者主要指动静脉直接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动静脉直接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主要用于急性血管通路时。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管的穿刺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 静脉内瘘管不同角度穿刺的效果 ,总结瘘管护理体会。方法  2 0 0 2年 1月至 3月 2 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动 静脉内瘘管穿刺 65 0例次 ,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分别采用不同穿刺角度 (针尖与皮肤呈 2 0°与 40°) ,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40°角进针可减轻患者穿刺疼痛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结论 血透患者的动 静脉内瘘管穿刺 ,以 40°角进针最为适宜 ,好的瘘管能达到充分透析 ,并有利于动 静脉内瘘的长久使用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观察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和锐针绳梯式穿刺法对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血管条件不良穿刺困难病人28例,可穿刺血管短者17例,高位内瘘者15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扣眼穿刺组30例和绳梯穿刺组30例。观察12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拔针后止血时间。结果 扣眼穿刺组和绳梯式穿刺组均未发生动静脉内瘘堵;扣眼穿刺组内瘘动静脉端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提高(P<0.01);扣眼穿刺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渗血发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减少(P<0.01);扣眼穿刺组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较绳梯穿刺组明显缩短 (P<0.01);扣眼穿刺组患者疼痛均值较绳梯穿刺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扣眼穿刺法在疑难内瘘穿刺中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扣眼穿刺法在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明显优于绳梯式穿刺法,疑难内瘘临床可推广优先选择纽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