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加用巴利昔单抗的情况下采用撤减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首次肝移植患者60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和霉酚酸酯预防排斥反应,并分别于术中和术后第4天各给予1剂巴利昔单抗,其中20例不用激素,40例仅术中开放血流前使用甲泼尼龙1次,术后不再使用激素,此60例为撤减激素组.以同期完成的、术后采用含甲泼尼龙的免疫抑制方案的60例肝移植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磷蛋白(CMV pp65)阳性及术后新发糖尿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不用激素者、单次使用激素者及对照组的患者存活率分别为95.0%、92.5%和91.7%,移植肝存活率分别为95%、90%和9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12.5%及11.7%,三者间两两比较,患者存活率、移植肝存活率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用激素者、单次使用激素者及对照组的CMV pp65阳性率分别为15.0%、20.0%和43.3%,新发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5.0%、7.5%和30.0%,撤减激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移植后,在加用巴利昔单抗的情况下采用撤减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并不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能降低CMV pp65阳性率和新发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移植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间13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接受含巴利昔单抗诱导的免疫抑制方案(诱导组)。以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接受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106肝移植受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受者排斥反应、代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 诱导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糖尿病、高血压及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9%、33.8%、21.6%和22.3%,对照组分别为15.1%、72.6%、40.6%和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诱导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新发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8%、5.0%、4.3%和7.9%,而对照组分别为19.8%、9.4%、8.5%和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2.1%和88.7%(P>0.05)。结论 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可以早期撤除皮质激素,并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减少使用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60例肝移植患者中,47例术后给予两剂巴利昔单抗(20 mg/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研究组),另外113例为对照组,不使用巴利昔单抗.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1年内,研究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8.5%(4/47),对照组为22.1%(25/113),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斥反应活动指数平均为4,对照组为6,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1.9 %(15/47),对照组为26.5%(30/11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及移植肝1年存活率分别为95.7%和95.7%,对照组分别为96.5%和94.7%,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诱导治疗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和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巴利昔(商品名:舒莱)单克隆抗体体外对异基因反应T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作用;探讨该抗体在预防HLA不相合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方法实验观察分两组。(1)巴利昔组:白血病患者72例,接受单倍型相合未去T细胞的骨髓移植,用巴利昔单克隆抗体预防GVHD;(2)对照组:2000年11月前进行上述相同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15例,未用巴利昔单克隆抗体预防GVHD。用有限稀释方法检测巴利昔单抗对细胞毒介导的靶细胞前体(CTLp)的反应能力,在半固体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中检测巴利昔单抗对粒巨噬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CFUE)及巨核系祖细胞(CFUMK)集落增殖的影响。结果巴利昔组72例骨髓移植后均取得造血重建,骨髓植活直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巴利昔组和对照组移植后急性Ⅱ~Ⅳ度GVHD发生率分别为12.5%(9例)和33.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的慢性广泛型GVH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18个月内动态观察免疫细胞重建,CD3、CD8、CD19、NK细胞及CD56细胞在12个月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CD4细胞在移植后18个月内恢复。随访中位数时间22个月,无病生存42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估计2年无病生存达58.3%。巴利昔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病存活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实验,显示巴利昔单抗能明显降低CTLp细胞生成,降低的数量在10~100倍,但不影响正常造血祖细胞CFUGM、BFUE和CFUMK集落的增殖。结论巴利昔单抗可选择性的限制和减少异基因反应T细胞,从而减少严重急性GVHD的发生率;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未受影响,不增加复发率和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雷帕霉素在临床肝移植中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9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雷帕霉素(Rapamycin,Sirolimus)用于防治临床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目前,大多数关于雷帕霉素在移植方面应用的报道来自肾移植。在分析雷帕霉素在肝移植的应用时,必须考虑到肝移植与肾移植的明显不同。首先,肝移植受者的免疫抑制剂需要量较肾移植受者少,这样,较低的药物水平也表现出不  相似文献   

6.
赛尼哌在肝移植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赛尼哌在肝移植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探讨其在肝移植中的合理应用方案。方法对 2 0 0 1年 3月到 2 0 0 3年 2月间 5 0例有肾功能不全或有肾功能不全高危因素的肝移植患者应用赛尼哌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以下时期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 :移植前 (12 6± 5 5 )mmol/L ,P =0 0 0 2 7;术后第 1天 (16 4± 6 0 )mmol/L ,P =0 0 0 14 ;术后第 7天(12 0± 2 8)mmol/L ,P =0 0 179。术后第 14天 (99± 2 6 )mmol/L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4 0 0 7。应用赛尼哌期间未见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治疗组 6 % (3/5 0 ) ,对照组 2 9% (18/ 6 2 ) ,P =0 0 0 19。感染的发生率 :治疗组 5 6 % (2 8/ 5 0 )。对照组 5 8% (36 / 6 2 ) ;P =0 82 6。结论赛尼哌在肝移植中应用安全有效 ,有利于肾功能不全的恢复 ,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不引起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联合应用赛尼哌 ,可减低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calcineurininhibitor,CNI)的血药浓度 ,在术后早期推迟CNI的应用时间 ,同时明显减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他克莫司在20例肝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 (FK5 0 6 )在肝移植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2 0例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FK5 0 6高浓度组、FK5 0 6中浓度组、CsA转换为FK5 0 6组、FK5 0 6转换为CsA组。观察各组临床表现、药物副作用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FK5 0 6高浓度组容易出现感染、药物性肝损害等不良表现 ,FK5 0 6中浓度组虽也出现多种并发症 ,但易于处理。结论 FK5 0 6是一种高效免疫抑制剂 ,FK5 0 6血药中浓度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窗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对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进行的 5 6例次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 2周、3周、1个月最高平均收缩压分别是 (145± 15 )、(138± 9)、(133± 13)mmHg比术前明显升高 (P <0 0 1) ,术后 2周、3周最高平均舒张压分别为 (92± 14)、(90± 13)mmHg比术前有明显升高 (P <0 0 1) ,早期高血压发生率分别是 :术后两周 70 % ,1个月 6 6 %。术后 1个月时服用环孢霉素A组和FK5 0 6组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 73 % (30 41)、33% (3 9)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χ2 =5 2 2 )。两组术后 1个月时激素总量、血BUN值、血肌酐值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肝移植术后高血压有较高发生率 ,主要由术后服用的免疫抑制剂引起 ,治疗以口服钙离子拮抗剂为主。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免疫抑制剂应用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移植近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终末期肝病的唯一选择,较为成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也在逐步形成,但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和终生服药仍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文中对肝移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我们施行了13例14次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其中11例术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本文报告肝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初步体会。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3.4岁(9~61岁),原发疾病为Wilson氏病3例,肝硬变并原发性肝癌6例,亚急性重症肝炎、肾移植术后肝功能衰竭各1例。供受者血型不相配1例(供者为A型血,受者为O型血),其余10例供受者血型均相同。手术方式为经典式原位肝移植4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7例。2.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预防排斥…  相似文献   

11.
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常常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免疫抑制个体化治疗是目前肝脏移植综合治疗的热点和难点.免疫抑制治疗已从仅着眼于移植术后抗免疫排斥反应,逐步向追求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药物副作用最小化、优化患者生命质量,同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方向发展.通过掌握各类免疫抑制剂特点及毒副作用,正确有效地评估受者的免疫状态,结合患者自身病理生理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达到药物剂量最小化,实现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替换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和总结肝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替换应用情况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4月-2001年7月施行的67例肝脏移植,对48例早期肝移植患者中发生的免疫抑制剂替换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48例患者中,21例(43.8%)因术后出现排斥反应或严重毒副作用而替换为其它免疫抑制方案。环孢素A(CsA 硫唑嘌呤(Aza)+激素方案组(31例)中,15例(48.4%)进行替换;CsA 霉酚酸酯(MMF)+激素组(14例)中,6例(43%)进行替换。发生排斥反应者常规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同时替换免疫抑制剂,将CsA替换为他克莫司(FK506)或提高CsA剂量,可获得有效控制;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者应及时减少CsA用量或成FK506,其肝功能多能改善;出现肾功能损害者应减少CsA用量并改联用MMF,或替换成FK506后可有效挽救肾功能;白细胞减少或严重感染者,应停用Aza或MMF,或将CsA改为FK506后可有效挽救肾功能;白细胞减少或严重感染者,应停用Aza或MMF,或将CsA改为FK506;神经系统病变经更换免疫抑制剂可以好转。结论 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之一;治疗中应视具体情况及时、果断、合理地转换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排斥反应、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提高移植肝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暂停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严重感染暂时停用免疫抑制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因肝移植术后并发严重感染而14次停用免疫抑制剂的12名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时间平均为14.57d(5~28d)。共6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0.0%。排斥反应发生率为8.3%,经恢复使用原剂量的他克莫司后逆转。2005年9月前6名患者共8次停用免疫抑制剂(每次停用时间〈20d,为A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83.3%。2005年10月后6名患者采用较长时间停用免疫抑制剂(≥20d,为B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16.7%,明显低于A组(Х^2=0.08,P=0.04)。结论 暂时停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控制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绝大部分患者均可以通过恢复使用免疫抑制剂逆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抗IL—2R单克隆抗体)的不同给药时间对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1例肝移植患者分为两组,均于手术当天及术后第4d分别应用20mg的抗IL—2R单克隆抗体,不同的是前10例患者的首次剂量于移植肝恢复血流后给予(术中组),而后11例患者在移植术开始前2h给予(术前组)。两个组术后均同时使用环抱素A和激素。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经活检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术中组的发生率为5/10(50%),术前组为3/11(27%);术中组还有3例急性排斥反应未经病理证实,但抗排斥治疗有效,而术前组无类似病例,若综合考虑,则术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11)明显低于术中组(8/10,P<0.05)。在抗IL—2R单克隆抗体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术前2h给予抗IL—2R单克隆抗体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移植肝恢复血流后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预防及治疗尸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总结和分析了62 例肾移植后应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WuT3 、WuT4 预防及治疗排斥反应的效果、单克隆抗体治疗期间血清游离单克隆抗体水平与受者抗鼠抗体的产生等情况。结果 该抗体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总体治愈率为76 .1 % , 对耐激素的难治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达60 .7 % ; CD3 和CD4 的抑制效应与血清游离单克隆抗体浓度密切相关; 首次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时, 抗体的产生与否及量的多少并不影响疗效; 在单克隆抗体治疗的过程中, CD4/CD8 下降明显者, 排斥逆转的可能性大; 停止治疗后T 淋巴细胞亚群未恢复正常水平者, 感染率明显上升。结论 WuT3 、WuT4 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包括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活检在肝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害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6例肝穿提示药物性肝损害的样本,将组织学改变按肝细胞损伤、淤胆、以上两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纤维淤胆性肝炎等类型进行分类,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因素,分析不同免疫抑制剂引起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结果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易引起肝细胞的肿胀和脂肪变性,FK506或环孢霉素相关肝损害以淤胆为主,纤维淤胆性肝炎存在时肝细胞内有大量的HBV病毒复制.结论肝活检可提示与药物损伤有关的组织学表现,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并能排除一些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其他因素,在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肝移植治疗肝昏迷受者的疗效并总结围手术期管理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肝移植治疗的22例肝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的围手术期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受体无肝期、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早期血药浓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受者生存情况以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2例受者的手术时间为8(6~12)h,供肝热缺血时间为4(2~6)min,冷缺血时间为7(5~10)h,术中受体无肝期为80(55~120)min,术中出血量为1 139(400~4 000)mL,术中输血量为1 440(0~3 600)mL。受者术后1周左右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波动于6~11 ng/mL。术后6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严重感染2例、脑出血引起严重脑水肿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肝昏迷受者移植术后1个月和1年的生存率为82%和77%。结论  肝移植能够显著提高肝昏迷受者的生存率。术前降血氨、术后控制感染、改善肾功能以及根据免疫状态制定精准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