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77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其中无微血管病变者41例,伴微血管病变者36例)及3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CD63)、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CD61和CD42b)及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同时用RIA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和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结果NIDDM组血小板CD62p、CD63和TSP阳性的百分率[(1.51±0.73)%、(4.93±1.06)%、(79.37±11.17)%]和CD41、CD61的平均荧光道数值(MnX)(15.62±4.22、7.78±1.9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49±0.26)%、(2.22±0.61)%、(63.58±9.37)%]、(9.86±1.05、3.03±0.43)(P<0.05~0.01),伴微血管病变组又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0.01)。NIDDM组血小板CD42b的阳性百分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有无微血管病变组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CD62p、CD63、CD61和TSP与ET呈显著正相关(r=0.57、0.52、0.37和0.33,P<0.05~0.01)。结论活化血小板测定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乌司他丁在心肺转流(CPB)中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1例心脏手术患者CPB中,随机分别加入乌司他丁(15例)、氨甲环酸(14例)及生理盐水(对照组,12例),在全身肝素化前,肝素化后10min,转流30min,转流结束肝素中和后10min及术后24h分别检测血小板数(PLT)、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a,CD42a,CD61,CD62p)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的变化。结果肝素化前3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肝素化后10minCD62p阳性表达率和MFI,两用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和P<0.01);转流30min和转流结束肝素中和后10min,两用药组PLT,PAGM及CD42a的MFI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而CD41a,CD61,CD62p的MFI和CD62p阳性表达率明显减低(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术后24h,两用药组PLT,PAGM及CD62p的MFI和CD62p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01)。对照组术后24h与肝素化前比较,PLT,PAGM及CD42a,CD61,CD62p的MFI和CD62p阳性表达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P<0.05,P<0.01和P<0.001);两用药组术后24h与肝素化前比较,只有PAGM及CD62p阳性表达率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01)。两用药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只有术后24h时间点的CD62p阳性表达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在体外循环中乌司他丁与氨甲环酸均有一定的血小板保护作用,保护作用两者差异很小,但氨甲环酸的价格便宜,值得推广使用。体外循环中为了更好地血液保护,仍应尽可能缩短CPB时间。  相似文献   

3.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89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降脂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两组均连续用药7天.于治疗开始前1天及结束次日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聚集率(PAG)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CD42b及PAC-1水平.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Fg、PAG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CD62p、CD63、CD42b及PAC-1表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CD62p、CD63及PAC-1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浆Fg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活化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术后疼痛应激与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术后病人血小板活化及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45~68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E组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 术后硬膜外镇痛,C组采用全麻 术后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分别于术后8、24、36、48、60、72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于术前及术后1、2、3、4、5d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来测定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及CD63的表达量,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E组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8、24、36、48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P<0.01)。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和CD63的表达量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1);与E组比较,C组术后1~4d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及CD63的表达量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P<0.01)。术后第2、3天,C组PT、TT和APTT均有明显缩短,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E组比较其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后病人的高血凝状态与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有一定关系。术后疼痛应激可促进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使机体处于相对高血凝状态;良好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抑制机体的有害应激反应,降低血小板活性,改善术后患者的高血凝状态,可作为减少术后血栓性并发症、提高手术病人康复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75 mg 1次/d口服,观察组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50 mg 1次/d,2组患者用药时间均为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三项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出血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心血管事件2例(4%),对照组7例(1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法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吉中强  纪文岩  吴立华  李红  宋鲁卿 《中医杂志》2008,49(12):1087-1089
目的 观察枳实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前状态危险因子的影响.方法 67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枳实组(34例,给予常规治疗加枳实胶囊)和常规组(33例,给予常规治疗),另设健康对照组(对照组)30名.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3周后空腹肘静脉取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D-二聚体(D-Dm)、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S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D-Dm、CD62p、ET-1、Ox-LDL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枳实组与常规组NO明显上升,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CD62p、D-Dm、ET-1、Ox-LDL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常规组比较,枳实组血清NO明显上升,红细胞聚集指数、D-Dm、ET-1、Ox-LDL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枳实能改善ACS患者内皮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强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圣地红景天胶囊治疗心绞痛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圣地红景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O例,总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心电图改善率61.54%;服此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3.16±14.64%、63.38±12.15%(P<0.01),和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圣地红景天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胸痛症状及心电图ST—T改变。  相似文献   

8.
保元活血颗粒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明会  路军章  窦永起  刘毅 《中医杂志》2005,46(10):750-752
目的:探讨中药保元活血颗粒对老年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的作用及对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气虚血瘀证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西药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30例,在常规降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保元活血颗粒,共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D62p、PAC-1表达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显效12例(40%),有效15例(5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3例(10%),有效12例(40%),无效15例(50%),总有效率为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试验组CD62p、PAC-1表达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保元活血颗粒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气虚血瘀证候,并能降低CD62p、PAC-1的表达率.  相似文献   

9.
华佗再造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付伟 《河北中医》2005,27(9):698-700
目的观察华佗再造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8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8例予华佗再造丸治疗,对照组194例予地奥心血康治疗.2组均治疗3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8.81%、64.9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8.35%、52.57%,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粘附率亦有明显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1,P〈0.05),对照组LCL-C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华佗再造丸对冠心病心绞痛在改善心绞痛症状、缺血性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方面有较好疗效,同时还可降低TC及LDL-C,降低动脉硬化指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考查中药有效组分与作用环节的关系,采用多组分的三七总苷(血塞通软胶囊)与阿斯匹林作对照,观察血塞通胶囊对高黏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120例高黏血症的患者,依据随机双盲双模拟原则分为两组。血塞通(简称PNS)组和肠溶阿斯匹林(简称ASP)组各60例,治疗28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内皮素、前列环素、血栓素、P选择素(CD62P)、糖蛋白(CD41)变化。结果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比较,PNS组总有效率86.67%,AsP组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内皮素、前列环素、血栓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l,P<0.05)。PNS组CD62P、CD4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但ASP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PNS抑制血小板活化的途径可能是多组分通过多环节实现的,这与仅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ASP相比较,应有所不同。PNS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证候疗效亦优于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11.
针药并用对冠心病患者血瘀高凝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瘀高凝状态中血栓长度 (VLT)、纤维蛋白原 (Fbg)、血小板聚集率 (PAGM)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药物组各 3 0例 ,测定其治疗前后VLT、Fbg、PAGM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VTL、Fbg、PAG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体检者 (P <0 0 1 ) ,针药组治疗后VTL、PAGM低于药物组 (P <0 0 5) ,且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组 (P<0 0 5)。结论 :针药并用可较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瘀高凝状态 ,提高冠心病的疗效 ,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65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3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IL-6、MMP-9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IL-6、MMP-9水平为(17.94±2.62)pg/L、(23.76±4.65)mg/L,显著高于SAP组的(14.63±2.57)pg/L、(19.66±4.53)mg/L(P均<0.01),2组IL-6、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58±2.45)pg/L、(15.28±4.21)mg/L(P均<0.01)。结论炎症介质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浆IL-6与MMP-9在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扶正降黏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前期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将90例冠心病合并高黏滞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健脾补肾活血药扶正降黏胶囊(FZJN组,30例)、活血化瘀药复方丹参滴丸(DSDW组,30例)及阿司匹林(ASP组,30例)治疗2个月。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凝血因子I(Fib)、D-二聚体(DD)、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CD62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0名)作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的Fib、DD、ET、CD62p均明显升高,NO、SOD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FZJN组的Fib、DD、ET、CD62p、LDL-C显著下降,NO、SOD显著升高(P〈0.05,P〈0.01);DSDW组的ET、CD62p显著下降,SOD明显升高(P〈0.05);ASP组CD62p显著下降(P〈0.05),DD、ET虽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3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心绞痛总有效率、硝酸酯类药物停减率,FZJN组优于DSDW组、ASP组(P〈0.05);心电图改善率FZJN组、DSDW组优于ASP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前期可见Fib、DD、ET、CD62p升高,NO、SOD下降;与阿司匹林比较,复方中药可多途径、多环节的作用于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在改善相关血液分子标志物和临床证候等方面,扶正降黏胶囊优于复方丹参滴丸;提示扶正降黏胶囊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血小板活化、调整凝血纤溶平衡、改善自由基代谢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3例疑诊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61例和对照组42例,检测并比较血清尿酸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340.00±99.6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99.45±89.35)μmol/L)(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指数呈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与尿酸水平有关。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 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针刺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及腹腔注射VD3法复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模型。电针组在模型复制成功后针刺"内关"心俞"穴,每日1次,药物组以阿托伐他汀混悬液0.25mg.kg-1.d-1灌胃给药,均治疗2周;电针预处理组在模型复制开始时针刺"内关"心俞"穴,隔日1次,共12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冠状动脉组织CD 40L、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含量明显升高,HDL含量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组织中CD 40L、MMP-9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1);针刺预处理、药物及针刺治疗均能明显降低血清TC、TG、LDL含量及冠状动脉组织中CD 40L、MMP-9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血清HDL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TC、TG、LDL含量及CD 40L、MMP-9蛋白表达方面,电针预处理组优于药物组(P<0.01,P<0.05),电针预处理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预防和治疗均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大鼠血清TC、TG、HDL、LDL含量及冠状动脉组织CD 40L、MMP-9蛋白表达,针刺对CD 40L、MMP-9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50例伴有低HDL,50例血脂正常,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低HDL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左主干6例(12%),对照组1例(2%)(P<0.05)。病变狭窄95%以上者低HDL组34例(68%),对照组19例(38%)(P<0.05);低HDL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分别为36例(72%)和31例(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例(52%)和22例(44%)(P均<0.05);TiMi分级为0级者低HDL组10例(20%),对照组4例(8%)(P<0.05)。结论血浆HDL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通心络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8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检测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和GPⅡb/Ⅲa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ET-1和NO, 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 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vWF因子和ET-1显著升高(P<0.01),NO和FMD显著降低(P<0.01)。冠脉介入术后CD62p、CD63和GPⅡb/Ⅲa以及vWF因子较术前升高(均P<0.05),FMD降低(P<0.05),ET-1和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分别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 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NO和FMD增加(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通心络组更明显降低CD62p、CD63、GPⅡb/Ⅲa、vWF因子以及ET-1的水平(P<0.05,P<0.01),明显增加NO和FMD的水平(均P<0.01),而且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2个月时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之间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P选择素浓度关系。方法选择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114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7例。另选未患冠心病者3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尿酸、hs-CRP和P选择素浓度。结果AMI组及UAP组血清尿酸、hs-CRP和P选择素浓度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AMI组血清hs-CRP、P选择素浓度与尿酸浓度均呈正相关(r=0.78,P<0.01;r=0.66,P<0.01),hs-CRP与P选择素浓度亦呈正相关(r=0.72,P<0.01);UAP组血清hs-CRP、P选择素浓度与尿酸浓度均呈正相关(r=0.68,P<0.01;r=0.69,P<0.01),hs-CRP与P选择素浓度亦呈正相关(r=0.72,P<0.01)。结论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尿酸与炎性因子联合参与了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将117例冠心病和105例非冠心病患者随机抽样分组,把面部皮肤和耳内耵聍分为干、油两种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观察组)面部皮肤属油性者占67.5%,耳内耵聍属油性者占50.4%;非冠心患者(对照组)分别为18.1%和22.9%两组油性皮肤和油性耵聍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P<0.05)。与冠心病呈正相关性(r=0.5,r=0.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