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1995年8月-2009年9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11例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4例累及双肺,7例累及单肺。征象多种多样。肿块型4例,密度大部均匀密实,其中1例含空气支气管征,普遍缺少毛刺,1例跨叶分布。肺炎实变型3例,其中2例含空气支气管征,1例跨叶,1例磨玻璃影。混杂型4例,片状侵润、粟粒、结节、小肿块、索条状、网结状混合影,以一种病灶为主,两种或多种并存,其中含空气支气管征2例,跨叶分布3例,磨玻璃影2例。其中10例增强检查均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走形正常的血管影。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影像表现多样,以肿块型和肺炎实变型较多见,亦可多种形态病变同时存在,空气支气管征,跨叶分布,磨玻璃影,轻至中度强化,病灶内正常走形血管影,影像与症状及病程不一致,有一定提示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发肺炎实变型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肺炎实变型肺MALT淋巴瘤的MSCT和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右肺中叶5例,下叶2例,左肺上叶1例,下叶3例;大叶性实变7例,节段性实变3例,非节段性实变1例;2例病灶边缘模糊,类似于炎症,6例边缘模糊程度介于炎症与肺癌之间,3例边缘相对清楚;同邻近胸大肌密度相比较,9例病灶呈略低密度,2例与胸大肌密度接近,CT值39.6~53.3 Hu,平均42.5 Hu;11例病灶内部均未见明显坏死、囊变,9例病灶内见形态及走行相对正常的“空气支气管征”,其中3例内部同时伴有小囊腔;7例CT增强检查,均呈轻~中度较均匀强化,CT值50.5~85.7 Hu,平均66.1 Hu;5例病灶内见“血管漂浮征”;11例病灶均未见明显胸腔积液,2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2例伴有纵隔内淋巴结肿大。结论单发肺炎实变型肺MALT淋巴瘤CT上往往表现为肿瘤样的实变、炎症样模糊边缘,多轻、中度较均匀强化,内部常有固有结构的残留,部分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血管漂浮征”。MSCT对该肿瘤的的诊断及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 CT 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今我市三甲医院收治的11例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上述病例的 CT 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本组 CT 表现示7例病灶累及双肺,4例累及单肺;多发病灶6例,单发病灶5例。CT征象最常见为肿块和结节影两种类型,具体为肿块型6例,结节型3例,磨玻璃样斑片影1例,实变影1例;单一 CT 征象5例,多种 CT 征象并存6例;病变伴随征象所示以空气支气管征和支气管扩张最为常见,部分伴 CT 血管造影征。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的 CT 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异性不强,当CT 表现为结节肿块病灶,并伴有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扩张的肿块结节影时,可提示本病的可能,应予以穿刺病理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支气管肺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胸片及CT和18W-FDG PET/CT检查的周围型支气管肺类癌,分析病灶的影像学特点、测定PET/CT标准摄取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右上肺尖段和前段各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各1例.病灶直径3.4~6.2 cm,平均5.4 cm.CT显示病灶形态为肺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其中2例有浅分叶,2例有短毛刺征,1例病灶周围可见条片影,2例边缘光滑.病灶均表现为病灶内18F-FDG轻度或明显增高,SUV值为3.3±1.4(2.8~5.3),2例病灶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可见不规则斑片状及条索状放射性缺损影.1例表现为纵隔和腹腔淋巴结FDG摄取增高.手术病理均证实为非典型神经内分泌癌(类癌)及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PET显像可清晰显示支气管肺类癌的FDG异常浓集,根据病灶的浓集程度和结构变化对病灶的恶性程度进行判断.同时CT可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并对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为疾病的判断提供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讨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PPNHL)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联性,以提高此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照分析22例PPNH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胸部CT表现。结果组织病理学示低级别分化淋巴瘤12例,均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型)淋巴瘤,占54.5%,呈小淋巴样细胞的弥漫浸润。胸部CT检查除1例(8.3%)为多发病灶外,其余11例(91.7%)均呈外周单发病灶,主要沿支气管黏膜下蔓延,形成肺内结节或肿块影8例(66.7%),部分周边有"晕征";斑片状肺炎影4例(33.3%);伴支气管充气征者7例(58.3%)。中高级别分化淋巴瘤10例,占45.5%。胸部CT呈单发病灶者4例,占40%;多发性病灶6例,占60%。其中肺内结节或肿块影4例(40%),浸润影1例(10%),混合型5例(50%),伴单侧胸腔积液5例(50%),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20%),伴肺不张3例(30%),伴小叶间隔增厚等间质性改变2例(20%)。结论 PPNHL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低级别分化PPNHL以外周局灶性实变区、支气管充气征为其特征性改变。高级别分化淋巴瘤更多表现为肺间质改变为主或与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和病理对照,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7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分布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1例。结节影5例,浅分叶1例。胸膜粘连增厚、空泡征,出现2例,周围磨玻璃样影1例,二者均未见毛刺征。钙化4例,为斑片状、沙砾状及点状钙化。空气半月征5例,晕征5例,血管紧贴征5例,接近肺门血管者血管紧贴征更明显。强化情况,明显强化4例,其中2例均匀、2例不均匀,另2例为渐进性强化,1例未行增强扫描,经穿刺活检得到证实。结论肺部硬化性血管瘤具有多种CT表现,对于典型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征象,可以做出正确诊断,而不常见CT特征的病例,寻找典型特点并结合临床,亦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1—24日130例收治于方舱医院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130例中15例(11.5%)患者HRCT无异常。肺内阴性表现组年龄明显低于肺内阳性表现组(P=0.011),而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115例患者中,病变累及左肺9例(7.8%),右肺13例(11.3%),双肺93例(80.9%)。37例(30.4%)右肺上叶受累,54例(47.0%)右肺中叶受累,90例(78.3%)右肺下叶受累,46例(40%)左肺上叶受累,83例(72.2%)左肺下叶受累。病变呈单发病灶18例(15.7%),呈多发病灶23例(20.0%),呈弥漫病灶74例(64.3%)。病变分布于胸膜下61例(53.0%),支气管血管束2例(1.7%),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52例(45.3%)。100例(87.0%)患者CT图像上可见片絮影,72例(62.6%)可见磨玻璃影,58例(50.4%)可见索条影,20例(17.4%)可见实变影。104例(90.4%)患者CT图像上包含2种或2种以上征象。病灶中合并空气支气管征19例(16.5%),“铺路石征”9例(7.8%)。纵隔窗图像上观察有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5.2%),所有病例均未见胸腔积液。结论:收治于方舱医院的COVID?19患者影像主要表现为累及双肺、沿胸膜下和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病灶。除片絮、磨玻璃、实变、空气支气管征和“铺路石”征外,病灶内索条影出现比例较高,可能提示病灶吸收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放射性肺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CT随访表现.结果 早中期CT表现包括:淡薄影、补丁状影或均匀实变影(常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不均匀散在分布实变影、边缘模糊结节影.以上表现局限在放射野内,不按肺段肺叶分布.后期表现为纤维化病灶,支气管扩张.病变部分容积缩小.结论 CT能准确反应放射性肺炎的病理基础及演变过程.随访有助于疗效的观察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特点及其相关病理,提高PSH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CT平扫23例PSH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孤立性软组织结节或包块,1例为磨玻璃样结节;4例见浅分叶;22例呈均匀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见高、等、低密度区,分别对应于病理上的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及实性硬化区。CT增强扫描17例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密度。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肌肉密度的16例,含有较多的血管瘤成分;强化程度略高于肌肉密度的8例,含有乳头成分较多。3例见粗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见磨玻璃影,其中1例见空气滞留征及瘤周肺气肿。结论 PSH无特征性的CT表现,但是中年女性病人有以下CT表现,应考虑到PSH诊断:CT平扫呈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可见粗点状钙化;CT增强呈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灶早期强化不均匀,延迟后强化较均匀;瘤周磨玻璃影、空气滞留征及肺气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CT表现。方法对11例PPL患者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CT表现特点。结果 11例患者中结节或肿块型6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4例;病灶边缘清楚1例,边缘模糊5例;边缘有分叶3例,毛刺征2例;5例病灶密度均匀。肺炎或肺泡型4例,均表现为单发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病灶位于支枪管周围或胸膜下,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周围见晕征。混合型1例,肺区见不规则肿块影,周围见分叶征,内见支气管充气征,两肺见多发结节影。增强扫描,8例呈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PPL病灶CT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支气管充气征、中度-明显均匀强化、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特点可提示本病,但确诊仍需病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免疫正常者实变型肺隐球菌病的CT特点,以提高对此类型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0例实变型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患者均行胸部屏气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10例行CT增强扫描。分析病灶数目、分布、病灶密度及增强表现、CT伴随征及预后等。 结果 20例患者中,病灶多发16例(80.0%),单发4例(20.0%);16例多发病例中,单侧分布9例(56.0%);所有患者共检出可评估病灶76个,以下叶(57/76,75.0%)、胸膜下(54/76,71.1%)多见。10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可评估病灶39个,其中病灶均匀强化31个(79.5%)、中度强化34个(87.2%),且所有病灶内均显示血管造影征。实变型病灶均伴随多种CT征象,其中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63.2%(48个),其中Ⅲ型为37个、Ⅳ型11个;其他晕征、空泡或空洞、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分别为43/76(56.6%)、9/76(11.8%)、14/20(70.0%)、2/20(10.0%)。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灶基本吸收,最终以纤维化形式存在。结论 免疫正常者实变型肺隐球菌病好发于下叶胸膜下,以单侧分布多见,血管造影征、近端空气支气管征及晕征是其特点,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腹内淋巴结性淋巴瘤的CT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内淋巴结性淋巴瘤(LALN)的CT检查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并经CT检查的LALN 36例,其中何杰金病(HD)11例,非何杰金病(NHL)25例,放化疗后经CT复查11例.结果:①LALN的CT特征表现:多发类圆形、边界清晰、均匀密度的淋巴结肿大,部分淋巴结相互融合形成分叶状肿块,血管和肠管包埋征,弥漫淋巴结肿大形成鹅卵石征,可合并腹内结外淋巴瘤特别是较有特征性的胃肠道淋巴瘤;②HD、NHL的淋巴结分布、大小、数量和病灶融合情况有所不同;③放化疗后随访复查病灶多有减少、缩小,并可出现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及钙化,少数病灶消失.结论:CT检查有助于LALN的定性诊断、分型,并适合于复查病例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PPMAL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至2023年3月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确诊的PPMALT患者。观察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实验室检查等。接受胸部CT检查的患者,记录病灶的数量、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等。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种亚型:结节肿块型;肺炎实变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粟粒型;混合型。接受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记录病灶的代谢情况。结果 共纳入15例PPMALT患者,男7例,女8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6.3±9.6)岁。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型8例,肺炎实变型4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1例,混合型2例。10例出现空气支气管征, 7例伴有支气管扩张。7例病灶边缘呈磨玻璃样改变。4例伴有胸腔积液。13例患者有CT增强检查,其中12例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9例轻中度强化;9例出现血管造影征。9例行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表现和病理表现,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及病理结果。结果31例中单发结节/团块型16例,多发结节/团块型6例,浸润实变型5例,混合型4例。21例(67.7%)位于肺外周胸膜下区,11例(35.3%)见“胸膜凹陷征”,10例(32.3%)见“空气支气管征”,9例(29.0%)见“毛刺征”,8例(25.8%)见“晕征”。25例行增强扫描,6例见“血管造影征”;其中21例呈轻中度强化(19例均匀,2例不均匀),4例呈重度均匀强化。病理上所有病灶表现为肉芽肿样病变,其内可见大量隐球菌孢子。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以肺外周胸膜下结节/团块多见,可伴“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晕征”及“胸膜凹陷征”和轻-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对其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特性,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初诊时均无其他部位淋巴瘤病史,其中19例仅行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4例同时行上述两项检查。结果:26例结外淋巴瘤中,发生于眼眶、腮腺、肾上腺、睾丸者,病灶密度/信号均匀,增强后呈轻中度延迟强化,眼眶病变可沿眼眶间隙蔓延呈塑形生长、亦可包绕眼环呈光芒样改变,腮腺病变均多发,肾上腺病变可保留原有肾上腺形态;发生于肺者,病变均侵犯双侧,CT表现多样化,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含气空腔,病灶周围呈磨玻璃样改变;发生于骨骼者,表现为骨质破坏轻、周围软组织块巨大,且病灶密度/信号均匀;发生于肝脏者,病灶均单发、位于肝脏周边,边缘模糊,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后呈中度延迟强化或环形强化。结论:结外淋巴瘤尽管发病部位不同,但有较明显的影像学共性;部分少见部位结外淋巴瘤具有各自的影像学特征,需要与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隐球菌病肿块结节型CT表现并探讨其与同肺癌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纳入对象为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2例肺隐球菌病肿块结节型患者,分析其CT表现,找出与肺癌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92例患者中52.2%为单发病灶,47.8%为多发病灶,以右肺分布更多;88.0%位于肺外周,12.0%同时分布于肺门与肺外周;共181个病灶,平均长径为(2.9±0.5) cm;结节状病灶多有光滑边缘,且呈现出类圆形改变,28.3%结节周边存在磨玻璃样密度影;73.9%病灶密度均匀且较高;31.5%轻度强化,60.9%中度至明显强化;60.9%相贴于胸膜,26.1%邻近胸膜存在粘连增厚征象,9.8%存在胸膜牵拉,10.9%单发肿块相贴于胸膜,7.6%合并肺不张;38.0%病灶引流支气管壁增厚,7.6%支气管截断征象,63.0%肺血管纹理变粗并伸入至病灶。结论肺隐球菌病特征性CT表现为病灶处于胸膜下或肺外周、病灶多发、肺血管伸入病灶且存在晕征,需与肺癌鉴别诊断,最大限度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评估CT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析18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胸部CT资料。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肺的单发肿块4例,结节6例(其中多发4例),弥漫性多发片状影8例。14例出现充气支气管征,网格样或磨玻璃样周围间质浸润影11例,结节病灶强化明显,全部病例纵隔无淋巴结肿大。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特点是大多有充气支气管征或周围间质浸润,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无肺外淋巴肿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肺癌早期X线及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胸部X线及CT诊断为小肺癌的18例X线片及CT片的回顾性分析,18例小肺癌经病理证实,其中6例具有典型临床影像学表现.其中鳞癌12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结果 从回顾性分析18例X线及CT检查显示病灶,全部行CT增强检查.X线表现有3种形态:(1)小结节聚集灶;(2)病灶状浸润;(3)不规则结节状.CT表现:小支气管不规则狭窄,细小分支消失截断.不规则结节灶.CT增强部分病灶见有血管强化征.结论 认识小肺癌的早期X线及CT表现,对早期小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 CT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CT 征象。结果5例病灶均位于支气管,主支气管4例(其中右侧3例,左侧1例),右肺下叶支气管1例。1例伴有右肺门淋巴结转移。病灶主要表现为向支气管腔内、外生长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并以向腔外生长为主,支气管壁增厚呈移行性改变,均未见钙化灶。平扫肿块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 CT 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了解其表现有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2月18日至2014年1月26日收治的12例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男6例、女6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行胸部X线和CT检查。发病早期(≤4d)行影像学检查8例,病变多起始单侧肺下叶,局限于肺叶段分布,其中右肺下叶3例,左肺下叶2例,双肺下叶2例(病变右侧叶偏重1例,左侧偏重1例),3个肺叶1例;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可见充气支气管征象;伴小叶间隔增厚4例和胸膜腔积液3例。进展期(5-10d):病变迅速进展,累及双肺多叶,呈多发或弥漫性分布,12例均累及3个肺叶以上,其中10例累及5个肺叶,病变仍以起始部位最严重;伴胸膜腔积液11例,心包积液3例,腹膜腔积液1例。吸收期(≥11d):经抗病毒等治疗,病灶开始吸收,但仍残留条索状影、磨玻璃影及片状实变影。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具有早期表现为单侧肺段和肺叶渗出性病变,48-72h内迅速进展为双肺多叶广泛分布的磨玻璃影和实变影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伴胸腹腔积液提示病情严重。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对本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