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异常分化为指标,观察了低水平氚对 ̄(60)Coγ射线的相对生物效应(RBE),结果表明,氚剂量为0.1Gy时,RBE为2.16,并比较了一次与分次腹腔注入相同剂量氚水对黑色素细胞异常分化的影响,结果分次照射轻于一次照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重水堆核电站氚内照射的剂量监测和照射防护,为氚内照射个人剂量的监测与氚内照射的防护提供参考。方法 对秦山第三核电厂运行十五年来的氚内照射剂量监测进行总结,介绍核电厂氚内照射监测方法,研究氚内照射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趋势,对比分析运行、维修、燃料操作、辐射防护等典型受照工种的集体剂量的分布特点。结果 自2003年以来,秦山第三核电厂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开展氚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年均监测人数1 600人,年均监测人次11 000人次,工作人员年度氚内照射集体剂量均值149.62人·mSv,占年均总集体剂量的19.07%。结论 秦山第三核电厂氚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实现了"受照人员无遗漏、监测类型无缺项,监测计划最优化",满足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工作人员职业氚内照射剂量值低于国家个人剂量限值和电厂管理目标值,其年度平均氚内照射集体剂量远低于国外重水堆核电站数值,氚内照射的防护与控制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研究不等分次剂量(VFS)照射方案的效果。方法 10组相同数目的MCF-7细胞样本,用MTT分析方法获得不同的分次剂量方案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S)进行比较。结果 除1组外,其余9组VFS方案照射后获得的S值均小于CFS照射后的S值,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组;在相同变化幅度的情况下,递减的VFS照射方案所获得的效果要好于递增VFS照射方案,其中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的有2组。结论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所以,VFS方案,尤其是分次剂量递减的VFS方案可能应用于临床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例氚内污染人员的内照射剂量估算及临床医学处理,探讨氚内污染的损伤效应及医学处理方法,为类似病例的医学应急救治提供资料和积累经验。方法采用"多对一"的方式问诊,密切观察受照人员的临床表现;辅助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器械检查;采用液闪计数法测定监测期尿样的尿氚浓度,并按相关标准进行内照射剂量估算。结果临床观察发现受照人员出现轻度乏力症状,并存在睡眠障碍,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改善;通过测定尿氚浓度及科学计算,估算出末次待积有效剂量为0.113 m Sv,促排期间产生的总有效剂量为13.308 m Sv。结论成功地对1例氚内污染人员进行了临床医学处理及剂量估算。  相似文献   

5.
李良 《医疗装备》2009,22(6):10-12
目的:研究在总曝光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次曝光的方式对Kodak EDR2胶片OD值的影响,并且评价其对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分布验证的意义。材料与方法:选取一系列同一批次的Kodak EDR2胶片,采用6MVX射线作为放射源,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按照3种分次的时间模式对其进行曝光,并且使每张胶片最终得到的总曝光剂量相等。经过严格的冲洗和数字化之后,利用剂量分析软件得到每张胶片的净OD值并且比较其大小变化。结果:在曝光剂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曝光分次次数的增加,EDR2胶片的净OD值会变小。但是这种变化十分微弱,即使在分10次曝光的极端条件下,胶片的净OD值也只减小了2.1%。结论:分次曝光对EDR2胶片OD值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分布验证中,可以忽略其对验证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姜提取物对X射线损伤小鼠白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选择3种剂量(9.3ml/kgwt、4.7ml/kgwt、2.3ml/kgwt)的生姜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后,以剂量为2Gy的X射线照射,间隔24h后,以相同剂量的生姜提取物再灌胃、照射。末次照射结束后48h,将小鼠断头处死,抗凝取血,测定外周血液中WBC、LYM、MID、GRAN的变化。结果:X射线可使外周血中WBC数量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中间细胞及粒细胞的比例明显上升。各剂量生姜提取物对雌性小鼠WIN;数下降无明显影响,高剂量生姜提取物组LYM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P〈0.05);中剂量生姜提取物组雄性小鼠血中WBC数与未照射组无明显差异,高剂量生姜提取物组的LYM比例与未照射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生姜提取物对一定剂量X射线引起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异常照射     
异常照射:当辐射源失去控制时,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可能超过为他们所规定的正常情况下的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异常照射可以是事故性的,也可以是应急性的。异常照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田湾核电站VVER机组厂房设计、工艺系统与其他压水堆电站存在部分差异性,为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开展了氚相关的剂量监测和评价工作。方法 商运后,通过核岛厂房中空气中氚化水的单位体积内放射性活度监测和工作人员尿氚监测两种监测方式开展。结果 机组解列状态下,反应堆厂房空气中氚浓度未超过12 000 Bq/m3,其余检修节点,反应堆厂房空气中氚浓度未超过4 500 Bq/m3;所有检修节点,其余核岛厂房氚浓度均未超过600 Bq/m3;工作人员历史尿氚剂量监测结果基本低于40 μSv;氚致内照射集体剂量占总集体剂量比例在1%以内。结论 田湾核电站未发生过工作人员意外摄入氚事件,氚致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都较低,辐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小鼠精子发生的不同阶段受照对遗传后果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王献理王彬孙淑清金玉珂目的:给电离辐射损伤的遗传危险度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次全身均匀照射(X射线,照射为0.05、0.25、0.50、0.75和1.0Gy)、慢性全身照射(60CO-γ射线,累积剂量分别为0.3、0.6  相似文献   

10.
氚(3H)是氢的同位素,在环境中的主要来源有天然氚和人工氚。人工氚作为一种副产物或关键燃料在人类发展核能产业中出现,其释放率远远超过天然氚。公众在环境中摄入氚的水平很低,从策略上讲氚的防护应重点关注职业照射人员。本文简要概述了氚的性质、来源、危害、防护及污染处理等,使公众及放射工作人员了解相关知识,做好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照射     
小剂量照射:一次或长期受到的小剂量的辐射照射。这里所说的较小剂量是相对而言的,其数值没有统一的理解和规定。在人类辐射效应的研究中,通常将1Gy或0.56Gy的受照剂量看成是小剂量照射的上限,用以区别产生急性效应的大剂量照射。在辐射防护工作中,小剂量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氚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和方法所适用的工作场景及剂量准确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比较尿氚浓度监测的2种方法估算待积有效剂量的过程和公式,解释空气氚浓度监测法的局限性,从适用范围、测量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上述方法。结果 利用空气氚浓度监测和尿氚浓度监测法估算人员3和10的待积有效剂量大小相反;E(τ)1E(τ)3高的百分比绝对值的平均数为29.6%,E(τ)2E(τ)3的值为72.4%,参考人氚剂量估算法的结果与空气中氚浓度监测法计算的结果一致性更好,利用空气氚浓度监测法偏向于低估氚的待积有效剂量。结论 建议使用尿氚浓度监测法估算待积有效剂量,不建议使用空气氚浓度监测;采用参考人氚剂量估算法或是尿氚活度浓度积分法,应结合个人代谢情况、工作环境和摄入时间明确与否等多个因素而定,另外应按时、多次采尿样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原因,保证报告值的准确可靠。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常规监测和剂量调查。结果 异常剂量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正常照射、误照射和故意照射,误照射人员最多;区县级主要为防护不到位,市级主要为剂量计遗忘辐射场。结论 要使职业照射个人监测更加规范,必须走法制化管理的道路,基层放射防护设施及措施有待加强。对剂量异常非实际受照人员,给出名义剂量;对剂量异常实际受照人员,健康体检,估算其受照剂量,改善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加速超分割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预防照射双锁骨上淋巴结的意义。方法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前大野后2个野交叉照射,2Gy/次。1次/d,5次,周,照射40~45Gy后缩野照射,总剂量为60~70Gy。双锁骨上预防照射剂量为45Gy,总疗程6.7周。超分割组30例。前后野1.0~1.5Gy/次,2次/d,间隔≥6h,10次,周,前大野照射总剂量为40~45Gy。2个后小野等中心照射总剂最为20~25Gy。结果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超分割组和常规组分别为20.0%和76,7%、13.3%和70.0%;1、2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超分割组分别为70.0%、53.3%和66.7%、50.0%,常规组分别为56.7%、23.3%和53.3%、2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优于常规分割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人乳腺癌SK-BR-3荷瘤小鼠研究分次剂量可变(VFS)照射方案的效果。方法 用6组荷瘤鼠进行实验,其中4组用VFS方案照射,1组用等分次剂量(CFS)方案照射,1组不照射作为肿瘤对照组,分别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变化及存活天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各照射组的平均存活天数(ASP)均比肿瘤对照组的ASP(25.14d±0.69d)有所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4个VFS方案照射组的ASP都比CFS方案组的ASP(30.80d±6.57d)有所延长,说明VFS方案的照射效果要略好于CFS方案,但统计学处理结果未见差异的显著性。在VFS方案中,剂量递减方案组所获得的荷瘤鼠ASP均略高于其对应的剂量递增方案组,说明剂量递减方案要略好于剂量递增方案,但同样统计学处理结果未见差异的显著性;所有组别荷瘤小鼠的平均体积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其中肿瘤对照组体积增加速度最快。结论 照射剂量相同时,与CFS方案相比,VFS方案,尤其是分次剂量递减方案能延长小鼠生存期,因此该类照射方案可以应用于临床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紫外辐射致皮肤郎格罕氏细胞损伤的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郎格罕氏细胞(LC)、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为指标,以太阳荧光灯为光源,进行亚慢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8红斑剂量(MED)为较安全剂量,持续照射不能引起LC数目及形态变化,仍能诱导正常的DTH反应;而1MED持续照射则能引起免疫抑制,表现为LC数目减少.形态异常,不能诱导正常的DTH反应。提示我们在医疗卫生及实际生活中,应避免此剂量的持续照射,以免发生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聚焦式治疗机扫描调强方法。该方法由治疗计划系统对病灶的三维模型进行分层处理,通过逆向设计方法计算和设计各层剂量分布,依据剂量分布计算出焦点在各位置的照射时间.并转换为焦点的扫描运动参数(位置、速度等).然后计算机控制焦点扫描照射病灶,使照射焦点以不同速度.沿规划的轨迹逐层连续完成对病灶的扫描照射。通过焦点扫描运动的速度变化.实现剂量强度的逐点调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阜新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 对2018—2021年对阜新市医疗机构1个监测周期内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剂量调查登记表》调查,采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8—2021年阜新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 89人次,均由非职业照射引起。异常结果职业类别主要为诊断放射学,比例为96.63%。异常结果主要在1.25~5.00 mSv之间(80.90%)。造成异常结果的主要原因为个人剂量计曾经被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内,比例为49.44%。结论 2018—2021年阜新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均由非职业照射引起,应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并加强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9.
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指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大剂量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一般说来,一次全身均匀或较均匀地受到约1.0Gy(100rad)的照射时,即有可能产生轻度急性放射病。根据受照剂量和病情的基本表现,急性放射病可分为骨髓型(以造血器官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一效应曲线。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60Coγ射线照射,照射吸收剂量为0~5.0Gy,剂量率为0.38Gy/min。采用开始加入秋水仙碱法进行细胞培养48h。制片后观察淋巴细胞中染色体型非稳定性畸变,包括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无着丝粒断片等。用双着丝粒体加着丝粒环对剂量进行曲线拟合。结果离体外周血经^60Coγ射线照射后,在0~5.0Gy范围内“双 环”率与剂量在不同剂量范围建立的回归方程为:0~0.5Gy,y=0.00217 0.08283D^2;0~1.0Gy,y=0.00146 0.09310D^2;0~5,0Gy,y=0.04851D^2.18601;0.5-5.0Gy,y=0.04848D^2.18645。结论成功建立了^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外周血诱发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