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新型沙袋对介入手术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介入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处用新型沙袋压迫止血24 h后下床活动;对照组予传统方法加压止血,即在股动脉穿刺处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传统沙袋压迫止血6~8 h,48 h后下床活动。比较2组介入术后48 h穿刺处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处渗血,穿刺处产生血肿,术后6 h腰酸背痛、肢体酸痛或麻木,足背皮肤的温度、颜色改变,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56.529,P<0.05)。结论新型沙袋制作简单,可固定,可拆洗,可消毒,能明显提高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减少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中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等介入手术后下肢股动脉穿刺局部会有出血,常规用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止血。但直接用绷带包扎,返回病房数小时后绷带就会不平整,病人会感觉不适。如遇肥胖、水肿或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加压局部就会引起水疱或绷带包扎处大片淤斑形成(尤其以腰部及髂前上棘处明显)。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发生,在  相似文献   

3.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时间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广泛用于中晚期肝脏肿瘤的治疗,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为防止出血发生,常规采用宽胶布加压包扎24h。加压包扎可致局部皮肤损伤,并有术肢麻木不适感,严重者可发生下肢血栓形成,为探讨合适的加压包扎时间,以减少皮肤并发症、增加病人舒适感,将180 例住院的肝癌病人在566 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宽胶布加压包扎股动脉穿刺处24h、10h、6h 的观察发现:随加压包扎时间的缩短,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01) ,术肢麻木不适感明显减少( P< 0.01),而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6h 即可达到止血目的,且皮肤损伤率明显降低,病人舒适感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晚期肝癌患者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术后沙袋加压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我科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手术且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实验1组51例、实验2组51例3组。对照组术后给予沙袋加压股动脉穿刺处6h;实验1组术后给予沙袋加压股动脉穿刺处5h;实验2组术后给予沙袋加压股动脉穿刺处4h。第2天早晨对比3组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出血情况、腰背酸痛及排尿困难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3,P=0.609),而实验2组患者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舒适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尿情况χ2=7.023,P=0.030,腰背酸痛F=156.46,P0.05)。结论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术后沙袋加压时间可缩短到4h,在保证伤口不出血的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临床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多采用桡动脉穿刺,但对于桡动脉穿刺失败者多采用股动脉穿刺,术后常规护理为拔除股动脉鞘管后,按压穿刺部位15~20 min以彻底止血,以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医用绷带交叉加压包扎,穿刺部位放置1kg沙袋压迫6h,术侧肢体制动12h,防止出血,另外,患者拔除IABP置管后,股动脉穿刺处也需要用沙袋压迫6h,由于沙袋不易固定,稳定性差,病人因肢体活动或睡眠时无意识的关节活动使沙袋  相似文献   

6.
改良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的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648例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进入对照组(322例)和改良组(3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按压20~30 min后,用纱布卷覆盖固定,再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以约1 kg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6 h,术侧下肢制动并绝对卧床24 h后撤除加压包扎;改良组用一2.5(长)×1.5(宽)×1.0(厚)cm^3大小的纱布方块(事先用无菌纱布对折)加压于穿刺部位,观察并确定在该压迫点和加压力度下穿刺点无出血后,直接用无菌纱布(约5~7层)、绷带卷、8~12层无菌纱布依次覆盖,再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术侧下肢制动6h,卧床20 h后撤除加压包扎下床活动.结果 两组在出血、血肿、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制动时间及腰背酸痛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可行的股动脉穿刺拔针后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介入术后穿刺部位使用弹力绷带加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手术后应用弹力绷带的加压包扎时间。方法:选择我院3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6例。两组在术后行徒手压迫止血20min后,应用弹力绷带8字交叉加压包扎穿刺部位,观察组冠脉造影加压包扎8h、支架植入术后12h拆除绷带;对照组冠脉造影加压包扎12h、支架植入术后24h后拆除绷带,观察两组患者股动脉穿刺处渗血、血肿、皮下淤斑、假性血管瘤等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冠脉造影术后8h,支架植入术后12h拆除弹力绷带能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本院介入手术多采用股动脉处穿刺,穿刺处出血、血肿,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既往本科为防止穿刺处出血,术后使用绷带8字形包扎再用沙袋置于穿刺处上方,绝对卧床6~8 h。经临床观察,该止血方法容易引起沙袋移位、滑脱,增加护士工作量,并易引发出血,绷带紧勒腰、腿部使患者疼痛难忍,由此并发排尿困难、腰背酸痛。本科室制作了一款可调式股静动脉穿刺止血装置,应用于临床后,患者及护理人员都评价较好。现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动脉置管拔除后利用弹力绷带进行穿刺点加压包扎止血,是介入手术后常用的临床操作,包括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等体表较易穿刺的动脉。动脉血管不易止血,再加之患者术中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止血就更加困难,需加压包扎24 h后方能解除弹力绷带,如果加压包扎不足24 h给予解除可能导致动脉再次出血或者形成假性动脉瘤,如果超过24 h未解除由于包扎过紧可能导致皮肤水疱或者加压肢体的肿胀缺血,后果严重。我科每个介入手术日有4~6例患者进行下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减轻DSA化疗后并发症及病人不适感,探讨DSA化疗后术肢制动时间与股动脉穿刺出血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次行DSA化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术后穿刺处绷带加压包扎24 h、砂袋压迫6 h、下肢制动6~12 h后病人可轻微活动。对照组采取穿刺处绷带包扎后绝对卧床24 h、下肢直伸制动、砂袋压迫6 h。对PT、APTT、TT、PLT、BP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对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术肢麻木、腰背酸痛、尿潴留进行总结对照。结果:二组病人术后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x2=0.696 P>0.05,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无凝血机制障碍、无高血压及单侧股动脉无反复穿刺者,术后术肢制动6~12 h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刘柳  刘维 《护理研究》2012,26(10):906
在临床中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等介入手术后下肢股动脉穿刺局部会有出血,常规用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止血.但直接用绷带包扎,返回病房数小时后绷带就会不平整,病人会感觉不适.如遇肥胖、水肿或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加压局部就会引起水疱或绷带包扎处大片淤斑形成(尤其以腰部及(髂)前上棘处明显).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发生,在我科常规会用毛巾垫在受压部位,以增大受压面积,减小压力,防止水疱及淤斑的形成,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鱼形沙袋在心脏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心脏介入术常选用股动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使用绷带8字包扎穿刺口,再用沙袋置于穿刺口上方6h,目的是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经临床观察,该止血方法容易导致沙袋移位、滑落、并发出血,绷带紧勒腹部使病人疼痛难忍,由此并发排便困难、腰背酸痛。为此,我们制作了鱼形沙袋,用于心脏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经临床应用36例,止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弹力绷带和普通绷带包扎股动脉穿刺处对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8月—2006年8月386例在我科行冠心病诊断及治疗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92例)和对照组(194例)。实验组的病人采用棉质加厚的弹力绷带"8"字法包扎股动脉穿刺处,对照组的病人采用普通绷带"8"字法包扎股动脉穿刺处。包扎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人都行砂袋压迫穿刺处,患肢制动12 h卧床休息24 h既可拆除包扎。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不同包扎方法中的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及两组之间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弹力绷带包扎股动脉穿刺处,术后不良反应较普通绷带包扎明显减少,舒适度明显增加,经济实惠方便,易于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经股动脉穿刺PCI术后不同的沙袋压迫时间和卧床时间对穿刺处并发症、舒适感的影响。方法抽取我科经股动脉穿刺行PCI术的患者14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48例,按常规护理方法,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6h,绝对卧床24h;B组49例,予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2h,卧床18h;C组48例,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2h,卧床12h。对比三组患者穿刺处出血情况、舒适感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穿刺处出血发生率、腰背酸痛和迷走反射的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舒适度增强,尿潴留、焦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冠脉PCI术后沙袋压迫时间缩短至2h,卧床时间缩短至12h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不增加穿刺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我院收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1例,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女,68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半年,加重20d以冠心病收入院。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于2005年5月8日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选右侧股动脉插管,术后拔鞘管局部压迫0.5h后加压包扎,6h后撤沙袋,周围无血肿及渗血。20h后拆绷带,穿刺点内侧见1.0cm×1.5cm血肿,有血管杂音。继续压迫股动脉0.5h,加压包扎24h后血肿略有增大,仍有血管杂音。行彩色多普勒示假性动脉瘤形成,瘤体2.89cm×1.76cm,与股动脉有长约0.6cm的管道相连,有血液贯通。继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将16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用弹力绷带压迫加沙袋压迫止血,观察组术后采用沙袋压迫穿刺局部4 h,4 h后可采取多种体位休息,患侧下肢可左右移动,小腿可曲伸,12 h后拆除绷带;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 h,患肢制动12 h、静卧24 h,24 h后拆除绷带。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沙袋压迫局部4 h,4 h后可采取多种体位休息,患侧下肢可左右移动,小腿可曲伸,12 h后拆除绷带,之后0.5 h可床上活动,2 h可缓慢下地活动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优力舒加沙袋压迫、沙袋压迫及绷带加压包扎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以选择更好的止血方法.方法:将207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优力舒加沙袋组105例、沙袋组62例和绷带组40例,分别采取3种不同止血方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局部压迫,分别观察并比较其止血效果.结果:优力舒加沙袋组穿刺点渗血及皮肤受损情况均明显低于沙袋组及绷带组,优力舒加沙袋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优力舒加沙袋压迫,其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优力舒加沙袋压迫、沙袋压迫及绷带加压包扎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以选择更好的止血方法.方法:将207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优力舒加沙袋组105例、沙袋组62例和绷带组40例,分别采取3种不同止血方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局部压迫,分别观察并比较其止血效果.结果:优力舒加沙袋组穿刺点渗血及皮肤受损情况均明显低于沙袋组及绷带组,优力舒加沙袋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优力舒加沙袋压迫,其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和病人卧床的最佳时间。[方法]将323例行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在指压股动脉穿刺部位10min~15min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再以1kg砂袋压迫伤口,加压包扎时间分别为6h、3h和2h,之后去除砂袋、拆除弹力绷带,病人即可下地活动。[结果]C组病人腰背部疼痛、术侧肢体麻木不适感较A组明显减少(P〈0.001),下床排尿的舒适度较A组、B组增加(P〈0.001),而3组间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2h即可达到止血目的,之后下地活动可明显增加病人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20.
在行心脏介入治疗手术时 ,通常进行右股动脉或左股动脉穿刺 ,术后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是心脏介入检查、治疗术的常见并发症。如何有效地压迫包扎动脉穿刺创口 ,是介入治疗手术后预防皮下血肿发生的关键。过去应用的主要包扎方法为 ,股动脉穿刺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 ,再用砂袋压迫 2 4h。在此期间 ,术后患者必须仰卧 ,而且术侧肢体制动。患者术侧肢体一旦稍有移动 ,会导致砂袋移位 ,容易产生皮下血肿。长时间的限制体位常使患者身心倍感疲惫。为了解决动脉穿刺创口的包扎问题 ,我科于 2 0 0 0年 8月开始 ,在临床试用了一种腹股沟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