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七氟醚对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影响的性别差异.方法 3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ASA Ⅰ级或Ⅱ级,分为男性组(M组,n=15)和女性组(F组,n=15).所有患者插管后均靶控输注3μg/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和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当呼气末浓度稳定为1.3 MAC后继续维持40min,静脉注射总量为45μg/kg的顺式阿曲库铵,用TOF GUARD(丹麦)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顺式阿曲库铵45μg/kg分为3等份分次静注,记录每次注药(15μg/kg)后的起效时间及最大阻滞效应.在最后一次注药后记录:T1恢复到25%、50%、75%的时间(T125%、T150%、T175%);TOF比值(T4/T1)恢复到70%的时间(TOFR 0.7)以及恢复指数(RI).结果 1.3 MAC七氟醚麻醉下顺式阿曲库铵女性患者ED50和ED95分别为22.2(15.8~27.2)和38.4(32.1~54.4)μg/kg;男性患者分别为25.6(19.7~30.8)和42.8(36.3~58.2)μg/k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顺式阿曲库铵恢复至T175%和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较M组快,恢复至T125%、T150%和TOFR 0.7较M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1.3 MAC七氟醚对顺式阿曲库铵ED5o和ED95的影响无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起效较快,其对顺式阿曲库铵恢复至T125%、T150%及TOFR 0.7所需时间长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呼末浓度七氟醚对老年患者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七氟醚呼末浓度0.5MAC(肺泡最低有效浓度)组(S1组)、七氟醚呼末浓度1.0MAC组(S2组)和丙泊酚组(P组)。P组常规静脉诱导,诱导后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待T1(第一个肌颤搐)降至5%时行气管内插管;S1组先吸入8%浓度七氟醚并调节使其呼末浓度稳定于0.5MAC,余同P组;S2组呼末七氟醚浓度稳定于1.0MAC,余同S1组。术中维持分别采用全凭静脉(P组)和七氟醚持续吸入(S1组0.5MAC、S2组1.0MAC)。记录各组注入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后的插管时间、起效时间、TOF(四个成串刺激)无反应时间、阻滞维持时间、T125%恢复时间、T1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TOF70%恢复时间及血液动力学影响。结果:三组患者插管时间、起效时间及血液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式阿曲库铵肌松阻滞期:与P组比较,S1组T125%恢复时间显著延长(P〈0.05),TOF无反应时间、阻滞维持时间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TOF无反应时间、阻滞维持时间及T125%恢复时间显著延长(P〈0.05);与S1组比较,S2组T125%恢复时间延长(P〈0.05)。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恢复期:与P组比较,S1组、S2组T1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TOF70%恢复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与S1组比较,S2组T175%恢复时间、TOF70%恢复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老年患者吸入七氟醚时,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不变,肌松阻滞时间和恢复时间延长,且与七氟醚吸入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许斌兵  柏林  叶茂 《中国药房》2011,(34):3220-3222
目的:研究全凭静脉、七氟醚静吸复合2种麻醉维持方法下小儿苯磺顺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方法: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颜面、颈部手术的9个月~13岁小儿60例,按麻醉维持方法,分为全凭静脉组(T组)和七氟醚静吸复合组(S组)。麻醉诱导后,单次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15mg·kg-1,麻醉维持:全部患儿均给予瑞芬太尼15μg·kg-1·h-1、丙泊酚8mg·kg-1·h-1微量泵注入;S组插管后吸入1MAC(最小肺泡内浓度)的七氟醚。以TOF-Watch SX监测仪对尺神经进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观察拇内收肌的加速度变化。记录2组起效时间、最大效应持续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体内作用时间及TOFR(T4/T1)恢复到90%的时间(TOFR0.9)。结果:2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最大效应持续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体内作用时间和TOFR0.9均显著长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可增强小儿苯磺顺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延长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七氟烷联合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2组均应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药。对比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各时点输注速度和输注总量,比较2组停药后恢复指数,TOF比值(TOFR)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2组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松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顺式阿曲库铵输注总量少于对照组,恢复指数高于对照组,TOF恢复到0.9的时间和拔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60、90、120、150、180min各时点的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度低于omin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可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延长肌松恢复时间,呈时间依赖性。提示临床应用七氟烷麻醉,需要减少顺式阿曲库铵肌松药的用量,避免肌松药残留。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 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七氟烷(S)组.麻醉诱导后给予0.2 mg/kg的顺式阿曲库铵后插管;P组和s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瑞芬太尼和吸入1.3倍肺泡最小有效浓度(1.3 MAC)七氟烷-泵注瑞芬太尼.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RI)等指标.结果:2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单刺激肌颤搐强度(T1)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较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在丙泊酚TCI-泵注瑞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3 MAC七氟烷-泵注瑞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提示以七氟烷维持全麻,顺式阿曲库铵剂量应酌减,以免术后肌松残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七氟醚麻醉下维库溴铵对糖尿病患者神经肌肉阻滞时-效的影响,以期评价七氟醚对糖尿病患者肌松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手术气管插管全麻的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和S组(七氟醚组),各15例。C组患者以异丙酚和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患者以1.7%七氟醚和芬太尼维持麻醉。当给予维库溴胺0.1 mg·kg-1静推后,观察两组患者从给维库溴铵到T1、T2、T3、T4出现时间和TOF值;并用T1/T对照值来评价肌肉阻滞程度。结果S组T1、T2、T3、T4出现时间长于C组,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维库溴铵后70~120 min,S组T/T对照值明显低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维库溴铵后80~120 min,S组的TOF明显低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下,糖尿病患者的T1、T2、T3、T4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全凭静脉麻醉,T1/T对照值和TOF低于全凭静脉麻醉。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复合七氟醚麻醉时,手术过程需要减少肌松药用量,适当延长给予肌松药的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和七氟醚吸入麻醉对顺式阿曲库胺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34例,ASA Ⅰ或Ⅱ级,30~72岁,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组(P组)和七氟醚吸入组(S组),每组17例.静注咪唑达仑0.05 ~ 0.1 mg/kg,芬太尼3~5 μg/kg,丙泊酚1~2 mg/kg,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启TOF - Watch SX型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对尺神经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观察拇内收肌的加速度变化.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5 μ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6 ng/ml).S组吸入七氟烷(七氟烷吸入浓度为1% ~2%),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6 ng/ml)维持麻醉.记录术前、气管插管后1 min、5 min时的MAP、HR、SpO2,顺式阿曲库铵的临床效应时间、T1恢复到25%时间、T1恢复到75%时间、恢复指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潮红及支气管痉挛等症状.结果 P组与S组术前、气管插管后1 min、5 min时的MAP、HR、SpO2,顺式阿曲库铵的临床效应时间、T1恢复到25%时间、T1恢复到75%时间、恢复指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烷麻醉对肌松恢复的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闭环肌松输注罗库溴铵药效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或II级,年龄40~60岁,择期拟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2~3h左右)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两组患者采用咪唑安定、舒芬太尼、丙泊酚TCI、罗库溴铵麻醉诱导,罗库溴铵用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MRIS-I)采用T1模式进行肌松监测并且闭环输注。气管插管后S组停止丙泊酚输注,吸入3%七氟醚;P组继续丙泊酚TCI。根据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调整七氟醚的吸入浓度和丙泊酚TCI浓度。记录罗库溴铵的第1、2、3次的增药时间、肌松恢复情况及用药总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罗库溴铵的第1次增药时间及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相比,S组2、3次增药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P组相比,S组T125%时间、TOFr25%时间延长(P<0.05);与P组相比,S组用药总量减少(P<0.05)。结论七氟醚对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有增效作用,连续吸入2h七氟醚比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罗库溴铵的用量减少38%,但两组患者的肌松恢复指数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术前用药对诱导剂量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及再次注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并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盐酸戊乙奎醚组(Ⅰ组,15例)和阿托品组(Ⅱ组,15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分别肌注阿托品或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采用TOF刺激方式,持续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TOF≥25%时追加肌松药,记录两组患者神经肌肉阻滞的起效时间及T1从0恢复至25%的时间。应用静脉麻醉诱导,七氟烷吸入麻醉维持。结果与阿托品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组肌松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再次注药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术前肌注盐酸戊乙奎醚能明显缩短诱导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增加临床肌松维持时间,延长再次注药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年龄对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于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内固定择期手术患者40例,跟据年龄随机分为Ⅰ组(62~81岁)和Ⅱ组(41 ~59岁),麻醉诱导后单次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3倍ED95),用TOF Watch SX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待TOF的T1为0时行气管插管,2组患者肌松T1恢复5%时,单次注射顺式阿曲库铵(5s内注完)0.05 mg/kg,共注射4次(不足4次补足4次,多于4次取前4次),观察气管插管条件及顺式阿曲库铵的药效学.结果 2组患者起效时间及恢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临床有效作用时间、停药后肌松恢复至25%和75%的时间分别为(42±5)、(52±7)、(66±13) min,Ⅱ组分别为(40±5)、(49±5)、(62±11) min,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Ⅰ组和Ⅱ组术中4次追加顺式阿曲库铵的临床有效作用时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Ⅰ组顺式阿曲库铵单位时间用药量(3.5±1.3) μ.g/(min·kg),明显少于Ⅱ组的(4.6±1.5)μg/(min · kg) (P <0.05).结论 老年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中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虽相应减少,恢复过程仍较轻壮年延长,但长期反复追加用药在体内几乎无蓄积作用,可以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七氟烷喉罩吸入和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方法的非住院眼科患儿术后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比较2种药物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眼整形、视网膜和角膜等手术的2773例患儿,年龄4个月~14岁。分为七氟烷喉罩麻醉组(七氟烷组,1074例)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氯胺酮组,1699例)。七氟烷组男698例,女376例,平均年龄(4.0±3.0)岁。氯胺酮组男1056例,女643例,平均年龄(5.4±3.0)岁。七氟烷组患儿面罩下吸入七氟烷,其浓度从5%逐渐增至8%,氧流量为5L/min。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静脉并置入喉罩,术中用1.5%~2.5%七氟烷维持麻醉。氯胺酮组患儿开放静脉后给予氯胺酮2mg/k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mL静脉推注,术中用0.5~1.0mg/kg氯胺酮间断静脉推注维持麻醉。记录并分析2组患儿Aldrete评分、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及围手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儿离开PACU时Aldrete评分均为10分;患儿在PACU停留时间七氟烷组为(23.6±16.1)min,氯胺酮组为(56.2±3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七氟烷组内行不同术式患儿PA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和(或)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眼整形术患儿的PACU停留时间较行斜视矫正术患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的患儿有90%在麻醉诱导期出现一过性心动过速,但均在10s内恢复正常。氯胺酮组有6例患儿术中脉搏血氧饱和度〈92%。患儿术后兴奋躁动的发生率七氟烷组为47.6%(511例),氯胺酮组为39.8%(676例);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例七氟烷组为8.4%(90例),氯胺酮组为10.2%(17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七氟烷喉罩吸入较氯胺酮静脉注射的麻醉效果好,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小儿眼科非住院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七氟醚吸入全麻加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术后早期苏醒及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面罩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采用骶管阻滞加七氟醚吸入全麻维持,对照组采用七氟醚吸入复合静脉全麻维持.观察两组患儿术中心率、血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苏醒时间以及出室时哭闹评分及术后30 min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切皮时均表现出良好的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较稳定;观察组术毕苏醒时间[(5.8±3.6)min]与对照组[(15.6±8.5)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出室时表现出更好的镇痛效果.结论 七氟醚吸入全麻加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手术有利于患儿的术中麻醉管理和术后快速苏醒,并且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喉罩下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尿道下裂成形术的患儿40例,ASAⅠ~Ⅱ级,年龄2~6岁,体重10~26 kg,将其随机分为喉罩麻醉组(L组)和气管插管麻醉组(T组),每组各20例。以丙泊酚及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分别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术中以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插管与拔管即刻患儿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以及术中患儿体动、术后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L组患儿插管前后的HR与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儿插管后以及拔管时的MAP和HR显著高于L组,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比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麻醉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可安全取代气管插管,诱导苏醒平稳,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七氟醚吸入在小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用七氟醚进行全身麻醉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45例患儿(男84例,女61例,年龄3~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II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麻醉诱导:经面罩吸入8%七氟醚,氧流量为5 L/min。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静脉,脑电双频指数(BIS)<60且下颌松弛后置入喉罩。麻醉维持:术中经喉罩吸入3%~4%七氟醚,氧流量为2 L/min,保留患儿自主呼吸,间断辅助通气。记录患儿麻醉诱导前(T1)、意识消失后BIS下降至最低值时(T2)、喉罩置入前(T3)和麻醉维持期(T4)的BIS、心率和呼吸频率,监测麻醉诱导和维持期间患儿出现咳嗽、屏气、喉痉挛、呕吐、分泌物增加或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前患儿的BIS为94~98(98±2),心率为(111±10)次/min;吸入8%七氟醚15~34(20±3)s后意识消失,BIS降至12~38(23±7),心率加快至(160±12)次/min,最快达180次/min,与诱导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06例患儿(73.1%)在BIS最低点时出现肢体与躯体急扭,持续5~10 s后扭动消失。BIS上升至24~42(35±4)且患儿下颌松弛时可顺利置入喉罩。置入喉罩前患儿心率下降至(97±10)次/min,与诱导前[(111±10)次/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诱导期患儿的呼吸频率为(21.6±3.4)次/min,麻醉维持期为(29.0±3.8)次/min,与诱导前的(24.6±3.6)次/min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屏气、喉痉挛、咳嗽、分泌物增加、呕吐、低氧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并顺利完成手术。结论: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用于小儿白内障手术效果好且安全,但在麻醉诱导时应加强对患儿的监测,以防止因肢体、躯体急扭出现的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顺式阿曲库铵和阿曲库铵对全麻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全麻剖宫产产妇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2组,A组和C组(n=20)。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1和琥珀酰胆碱1.5 mg·kg-1快诱导。气管插管后1 min,A组静注阿曲库铵0.4 mg·kg-1,C组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1维持肌松。分别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注射非去极化肌松剂后3 min(T1)、胎儿取出即刻(T2)、用缩宫素后2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血压、心率、心输出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和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 2组产妇术中肌松情况均满意,术后拔管时间相近。注射非去极化肌松剂后,A组血压下降、心率增快、SVRI下降,T1、T2和T3时间点SBP、DBP、MAP、HR及各时间点SVRI与基础值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组DBP与MAP在T3时间点下降,与T0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T2和T3时间点产妇SBP、DBP、MAP值A组较C组低;T1时间点心率A组较C组快;在T1、T2和T3时间点SVRI值A组较C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内及组间CI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曲库铵和顺式阿曲库铵用于剖宫产全麻均可提供良好的肌松条件,术后能快速恢复;与阿曲库铵比较,顺式阿曲库铵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各39例。2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及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全凭静脉麻醉组药物维持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静吸复合麻醉组采用异氟醚吸入,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观察2组患者入室时(T1)、切皮时(T2)、切皮后5min(T3)、切皮后30min(T4)、拔管前30min(T5)和拔管时(T6)各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及2组苏醒时间、呼吸满意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SBP、DBP、HR在T2、T3及T6时间点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HR在T1、T4和T5时间点时,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苏醒时间、呼吸满意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静脉复合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手术时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面罩吸入七氟醚复合布比卡因局部麻醉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患儿80例(4~8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七氟醚吸入联合合布比卡因局麻组,Ⅱ丙泊酚复合氯氨酮静脉麻醉组。分别记录两组麻醉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参数、SpO2的变化、麻醉并发症、麻醉复苏时间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Ⅰ组诱导后心率、血压、SpO2基本保持稳定(P>0.05),Ⅱ组诱导后心率、血压下降较Ⅰ组明显(P<0.05)。Ⅰ组苏醒快捷、术后镇痛效果好。结论:面罩吸入七氟醚联合布比卡因局部麻醉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麻醉平稳、效果佳、苏醒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