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一类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的肠系膜血管闭塞,导致肠管缺血坏死、腹膜炎等.该病的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小肠坏死或休克.虽然临床诊断和计算机成像技术不断进步,但肠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仍十分困难,因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既有轻微的肠壁水肿,又有肠梗死形成后肠缺血坏死,影像学表现常常多种多样.有研究表明,即使给予迅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死亡率仍高达60%~90%[1-2].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血管CTA表现,12例为急性缺血,10例为慢性缺血。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扩张、充盈缺损、聚集、移位。结果:12例急性缺血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突然中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3例,表现为管腔内完全性或不全性充盈缺损;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表现为真假腔形成及之间的内膜片。10例慢性缺血病人中,粥样硬化性缺血6例,4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闭塞伴Riolan血管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2例,表现为管腔球形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缺血性肠病2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粗、“梳状”排列。结论:肠系膜血管CTA能够明确诊断小肠缺血的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静脉损伤修复后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血栓形成1例,手术探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给予溶栓治疗4例,手术治疗5例(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无效者)。7例痊愈,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取栓术后6d死于肾衰竭。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确诊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65~1999年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39例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应首先考虑肠系膜血管缺血。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和给药是早期诊断、治疗最有价值的方法。血D-Dimer是实验室检查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及早应用抗凝、溶栓和罂粟硷等药物是避免手术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血管栓塞致肠缺血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肠系膜血管栓塞致肠缺血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3例肠系膜血管栓塞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10例患者表现出肠系膜血管栓塞直接征象:受累血管内见栓子,其中7例患者CT平扫即表现为系膜血管增粗,管腔密度增高或减低,1例患者因就诊较晚直接表现为系膜血管及门静脉内积气;2例患者CT平扫未见明显系膜血管病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管腔充盈缺损;另3例患CT平扫系膜血管未见异常改变,剖腹探查术后病理证实为系膜血管栓塞。13例患者均表现出肠系膜血栓的间接征象肠缺血:其中11例表现为肠腔扩张积气积液;8例肠壁增厚;5例肠壁变薄;4例肠壁密度增高;2例肠壁积气;4例出现肠系膜水肿;1例系膜内积气;4例肠缺血并发腹膜炎出现腹水。结论:腹部CT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可直接显示肠系膜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管腔情况,对肠系膜血管栓塞致肠缺血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不明原因的急性腹痛患者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乔建文 《临床荟萃》2006,21(18):1324-1324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明确诊断困难,容易被误、漏诊。我院1988年2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15例,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消化道和(或)腹腔出血性征象对提示本病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颖  庄丽维  刘勇  徐晖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7):556-556,T0002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导致的一种少见急腹症,多发生于老年人且与某些基础疾病相关。早期症状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误诊。在发生肠梗死前,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选择性血管造影是诊断肠系膜缺血的金标准。结肠镜检查不但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常因医生的临床认识不足而延误诊断和失去治疗良机,绝大多数病人预后极差,死亡率达60~100%.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的缺血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已收治的1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1例病人中,6例曾有器质性心脏病史,3例合并房颤,动脉硬化5例.7例有中腹持续性剧烈疼痛和胃肠排空现象,酶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所有病人均行剖腹探查.本组仅4例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突发腹痛、胃肠排空现象和心脏病理背景应想到有本病的可能,预后取决于诊断和阻塞的部位、性质及范围.  相似文献   

9.
本期比较集中地刊发了一组肠管缺血性疾病文章。肠管缺血性疾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类,其中AMI中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塞;CMI中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半个世纪前临床医师开始认识 AMI,由于少见,死亡率高,往往需手术或尸检证实。此前本刊曾散在报道过相关病例,由于本组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且缺乏特异性,从可逆性局灶性肠缺血至历坏死、穿孔,病情轻重差异性大,极易误漏诊及延误治疗。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本组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开辟本栏目的目的在于提醒临床医师加强对本组疾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CT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32例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对其分别进行病理组织检查以及64排CT诊断,观察得出64排CT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判断64排CT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通过病理组织检查诊断出17例患者有肠系膜下动脉狭窄、10例患者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有狭窄,5例患者有腹主动脉狭窄;64排CT诊断出的结果分别为肠系膜下动脉狭窄的患者为16例,准确率为94.11%,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有狭窄患者9例,准确率为90%,腹主动脉狭窄患者有4例,准确率为80%,检查结果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而64排CT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快速检查到肠壁缺血性病变征象:肠壁出现分层及加厚、肠壁扩张后变薄、肠系膜小血管有密集或加粗以及肠系膜水肿等现象。结论:64排CT不但准确率较高,且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有效提高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血流不足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管缺血性病变 ,本症多见于肠系膜血管床的结构与功能性改变 [1]。肠管缺血可致肠管损害 ,其病变程度可由功能性改变发展至缺血、坏死、出血、穿孔。笔者在工作中曾遇 2例此类病人 ,均因延误诊断未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现报告分析如下。1 病例  相似文献   

12.
评价超声内镜(EUS)在诊断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中的价值。选择年龄>50岁,有慢性上腹痛病史及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因素的病人作为对象,每个病人均行EUS、经腹多普勒(T-DUS)及腹腔动脉CT动脉造影(CTA)检查,从而判定EUS的准确性。37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27例患者CTA证实为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EUS的诊断准确率(92.6%)明显高于T-DUS(44.4%,P<0.05)。EUS能有效诊断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后,导致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的急性闭塞。肠系膜上动脉完全栓塞后,由于肠系膜上动脉血供突然减少或消失,引起肠急性缺血、坏死。临床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年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但其一旦发生,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70%~100%。既往由于诊疗技术的落后,往往延误诊断。近年来该病的术前确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发生率却有了升高趋势,因此对本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价值。方法对17例临床可疑肠缺血的患者行MSCT检查,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结果 17例中,SMA栓塞8例,SMV血栓6例,增强扫描表现为SMA或SMV充盈缺损,伴肠壁增厚,呈"靶征"或"轨道征"表现;肠梗阻2例,肠扭转1例。结论应用MSCT三维重建,对肠系膜血管显示清楚、直观,可明确缺血病因,对急性肠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引起急性小肠缺血的原因众多,临床、实验室及放射学检查均缺乏特征性表现,容易误诊为其他非缺血性疾病.小肠供血减少的主要原因为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血流减少与非阻塞性血流减少[1].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使用薄层扫描、多种三维重组及重组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获取的血管影像,在临床应用中可以与传统的DSA成像相媲美,甚至比它的效果更好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2TA)在临床中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对大血管本身病变的诊断和评价,已经扩展到中小血管[2].本研究观察30例经临床或(和)病理证实的肠缺血患者的中小血管CTA表现,以期探讨MSCTA血管造影在小肠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ual—sourceCTangiography,D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AMI患者的DSCTA影像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1例合并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1例,表现为血管突然中断,管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增厚,管腔变小,钙化影;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显示为真假双腔,内膜片清晰。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肠腔扩张,肠管内气液平,肠壁增厚或变薄,腹腔积液。增强扫描时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延迟、减弱。结论DSCTA可准确显示AMI直接征象,是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肠系膜血管性病变诊断中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诊断肠系膜血管性病变的完整影像学资料,比较X线腹部平片、超声、MRI、DSA、MSCT在肠系膜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优缺点。结果:MSCT在肠系膜血管狭窄性、闭塞性、扩张性、肠系膜血管扭转及压迫性病变的诊断中较前四种方法优势明显,是诊断肠系膜血管性病变的有效方法。结论:MSCT在肠系膜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不仅可以明确肠系膜血管本身的病变,同时可以观察周围肠管的继发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肠系膜缺血在临床上罕见,且危害严重,慢性肠管供血不足,潜在地预示着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致命事件的发生。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导致诊断延误,临床诊断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重度营养不良或肠坏死,危及生命。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为本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但国内报道较少。我院2009年介入治疗1例,结合查阅相关资料,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经血管造影或病理确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52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结果: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占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病因分别为32例(62.5%),14例(27%),和6例(10.5%)。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有48例(92.1%)、腹膜炎46例(86.7%)和休克12例(21.5%)。腹部CT血管造影42例(81%)。大多数患者进行了手术,6例(12%)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手术,死亡率为40.3%。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器官衰竭(42%)。结论: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地高辛,症状持续到手术前的时间,存在休克,严重酸中毒和再手术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CT血管造影、外科早期干预和肠外营养支持可能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血管病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系膜血管病,并总结其声像图特征。方法 18例腹痛患者急诊行超声检查,应用高频探头测量小肠壁的厚度、病变范围、肠壁回声、肠蠕动状况、肠壁和肠系膜血流等。结果 肠系膜血管病18例中,超声诊断动脉性缺血1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5.7%(12/14);静脉性缺血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75.0%(3/4)。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83.3%(15/18),假阳性2例(11.1%),假阴性1例(5.6%)。结论 超声检查可通过直接征象确定该病的诊断,并可判断肠系膜血管栓塞的类别、范围,是肠系膜血管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