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急诊治疗四肢血管损伤.方法 24例上、下肢血管损伤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二维、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24例中,下肢闭合性骨折17例,骨盆骨折4例,右上肢牵拉伤2例,右肩部锐器刺伤1例.17例下肢骨折血管损伤均位于骨折断端周围,其中有6例股动脉损伤伴周围血肿,11例腘动脉损伤伴周围血肿.4例骨盆骨折血管损伤为左右髂外动脉损伤各2例.右上肢牵拉伤为腋动脉损伤并臂丛神经损伤,右肩部锐器刺伤为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二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较好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三维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形象直观显示病变空间立体关系,根据诊断结果急诊采用直接吻合血管、自体大隐静脉搭桥修复血管、人造血管移植修复血管、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血管.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二维及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是一种准确、无创、便捷、实用、快速的诊断四肢血管损伤的检查方法,为早期诊断治疗四肢血管损伤、避免误诊漏诊提供了便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7~2002年,我院采用浅静脉移植修复周围血管损伤25例,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5~68岁,平均35岁。均有外伤史,脑动脉损伤6例,周围动脉损伤9例,胫前动脉损伤7例,胫后动脉损伤3例,均合并相应部位骨折或关节脱位。1.2 方法 均行浅静脉移植修复损伤血管。彻底清除挫灭的血管端,测量缺损血管的长度及直径,1‰肝素盐水冲洗管腔,根据缺损血管的长度及直径选  相似文献   

3.
王桂新  何涛 《山东医药》2003,43(30):65-65
1995~ 2 0 0 2年 ,我院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患者 15 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37例 ,女 17例 ;年龄 5~ 72岁 ,平均38.5岁。开放性损伤 90例 ,闭合性损伤 6 4例。伤后就诊时间30分钟至 32小时 ,平均 16 .2 5小时。致伤原因 :切割、刺伤 90例 ,子弹贯通伤 2例 ,碾挫伤及挤压伤 5 8例 ,爆炸伤 4例 ,均为单侧损伤。受损伤动脉为股动脉 5 4例 ,动脉 2 8例 ,胫前及胫后动脉 5例 ,锁骨下动脉 4例 ,动脉 8例 ,肱动脉 32例 ,尺、桡动脉 2 3例。动脉损伤类型为完全断裂 6 6例 ,不完全断裂 35例 ,动脉缺损 2 2例 ,动脉挫伤血栓形成 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用于四肢血管损伤修复后筋膜切开减压创面的效果。方法 28例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血管损伤部位为肱动脉9例,股动脉8例,腘动脉11例;主干动脉断裂22例,主干动脉挫伤栓塞6例;血管缺损>2 cm者9例。修复四肢血管损伤后均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减压创面均行VSD。术后观察引流量、创面闭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期行创面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关闭切口。结果减压创面7~17 d(平均12.6 d)闭合,平均使用VSD1.8次。拆除VSD时创面清洁,无渗出液聚留;19例创面直接缝合、9例经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愈合,无缺血性肌挛缩和感染出现。结论四肢血管损伤修复后筋膜切开减压创面应用VSD有利于创面的早期闭合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 62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74枚,58例患者血管狭窄减少>80%,4例患者减少>70%,其中37例应用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3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经救治恢复。3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彩超检查在腹部及外周血管急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腹部与外周血管急症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同时将检查结果与血管造影或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彩超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62例腹部及外周血管急诊患者最终全部经血管造影或者手术病理检查确诊,而采用彩超检查所得结果与病理对照可知,其中漏诊1例,确诊率为98.39%。62例腹部及外周血管急诊经彩超检查所得为22例假性动脉瘤、11例夹层动脉瘤、16例静脉栓塞、4例动脉离断、3例动脉内膜撕脱并血栓闭塞、3例外伤性急性动脉闭塞、静脉离断3例(实际2例,另1例为腘静脉离断,漏诊)。结论对于腹部及外周血管急症患者而言,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率较高,加上有着无创、准确及及时等优势,对于临床治疗选择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肱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经不同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8例,肱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16例,比较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穿刺部位出血及血管损伤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在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穿刺部位出血及血管损伤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方面较股动脉组明显减少;但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较股动脉组低,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长(P<0.05)。结论经肱动脉、经桡动脉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一样安全可行,且并发症更低,经济实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周围血管损伤属严重的外科急症 ,除小血管损伤出血可行结扎外 ,对中、大血管损伤均应修复重建血循环。 1994年以来 ,笔者共经治此类患者 2 7例 ,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5例 ,女 2例 ,年龄 18~ 50岁 ,平均 2 8岁。损伤原因 :刀刺伤 16例 ,枪击伤 3例 ,钝伤7例 ,医源性损伤 1例。损伤部位 :股动脉 10例 ,肱动脉、腋动脉各 3例 ,股静脉 4例 ,尺、桡动脉共 9例。开放性伤 2 1例 ,闭合伤 6例。血管挫伤栓塞 4例 ,部分断裂 9例 ,完全断裂 16例。其中 2例 2处血管损伤。合并桡神经损伤 1例 ,休克 9例。开放伤入院前止血方法 :绳索捆扎肢体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CDFI诊断为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下肢血管3DCE-MRA扫描,范围包括肾平面以下腹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其中19例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1例诊断为外伤后下肢血管损伤。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行3DCE-MRA扫描,图像显示清晰,诊断明确。CDFI检出155段病变血管,3DCE-MRA扫描显示病变血管共205段。3DCE-MRA检出病变的阳性率高于CDFI(χ2=14.88,P0.05)。结论3DCE-MRA以其诊断病变阳性率高,无创性,无辐射,对比剂过敏反应少、肝肾毒性小,可以整体显示感兴趣区血管等优点,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双重超声显影(US)对可能存在预部和四肢血管损伤共319处的198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早期评估。病情不稳定或有明显血管损伤的患者都予以排除。造成血管损伤的原因为:枪击伤-104例(53%),钝性损伤42例(21%),刺伤34例(17%),猎枪伤18例(9%)。有23例血管损伤者作双重US检查时,显示出准确的定位特征,其中动脉破裂13例,血管内膜破裂4例,急性假性动脉瘤3例,动静脉瘘2例,猎枪子弹嵌入动脉内1例。另外19例出现血管痉挛(n=13)或血管受压(n=6),但无血管本身受损的依据。这42例的检查结果为真阳性,其中20例作了动脉修复术(13例是纯粹根据双重US检查结果施行手术的),1例作了原发损伤血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骨盆骨折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对骨盆骨折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骨盆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MSCTA)检查,将图像在工作站上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图像重建(MPR)进行后处理,分析骨折周围的血管走行和损伤情况.结果扫描图像双侧髂总动脉,双侧髂内髂外动脉及其分支均显示清晰,轴位及多种方法重建后见32处骨折周围血肿内中小动脉旁造影剂漏出影,1例髂内动脉截断影,均经手术证实.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较好显示骨盆骨折后骨盆血管的损伤情况,对骨折造成的动脉损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缺点是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09—2013年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头晕患者62例,均进行颅脑DSA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DSA检查发现血管异常24例(38.7%),其中前循环系统异常11例、后循环系统异常9例、前后循环系统均异常4例。椎动脉异常扭曲及纤细或发育异常37例(59.7%),椎动脉结构及起源均未见明显异常1例(1.6%)。结论血管异常、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的常见病因,血管异常是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结构基础,其前循环系统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主要原因,其病因多样,并非完全由血管狭窄导致。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肠系膜梗塞包括:肠系膜上或下动脉闭塞性梗塞、肠系膜血管的非闭塞性梗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及动脉炎。其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梗塞(ASMAO)占50%,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与栓塞(ASMAE)各占一半,但前者比后者预后更差。我院1982~1985年收治ASMAT 3例,报道如下。例1:男性,62岁。于1982年2月9日入院。入院前5天左下、上腹持续性疼痛,渐进性加重,伴恶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脐动脉生理解剖方面探讨脐动脉作为冠状动脉血管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血管超声检测35例孕龄约37~40周的胎儿在体脐动脉的内径;血管物理性能检测观察血管的顺应性及耐压性能;观察液压扩张技术对脐动脉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在体脐动脉的内径为(3.47±0.36)mm,血流流速为(54.64±8.36)cm/s。血管物理性能检测发现脐动脉有良好的顺应性,而且具有良好的耐压性能(爆破压>300 mmHg)(1 mmHg=0.133 kPa)。由于脐动脉肌层发达,有自闭趋向,遂采用液压扩张技术增大脐动脉口径,使血管失去回缩作用;而且该实验发现液压扩张不引起血管解剖结构的明显损伤。结论:1.脐动脉从生理解剖方面具备作为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材料的基本条件;2.液压扩张可增大脐动脉口径,预防痉挛发生,且不引起血管结构的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15.
人类生长因子参与新生血管生长过程,具有促进缺血部位侧枝循环建立、动脉内皮损伤修复及防止血管再狭窄作用,为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四肢创伤合并重要动脉损伤10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我科自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共收治四肢创伤合并重要动脉损伤患者 10 3例的经验。方法 :早期诊断血管损伤 ,简捷有效的骨科固定 ,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 ,正确地处理损伤血管是取得治疗成功的有效措施。采用放射介入技术使用球囊扩张导管阻塞动脉 ,可以明显减少锁骨下动脉等复杂部位探查手术时的出血。结果 :术后肢体血供正常 ,功能良好者 91例 ;肢体部份肌肉缺血性痉挛 ,功能受损者 8例 ;肢体坏死截肢者 3例 ;继发感染休克死亡 1例。结论 :在处理四肢创伤的同时高度警惕重要动脉的损伤 ,及时进行血管探查 ,正确处理损伤血管 ,才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卡托普利对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时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观察卡托普利 (开搏通 ,captopril)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时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以兔右颈总动脉内膜剥脱为实验模型 ,36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对照组 )、单纯损伤组、损伤 +药物治疗组 (简称药物治疗组 ) ,每组各 12只。药物治疗组术前1d至术后 30d给予captopril2mg·kg 1 ·d 1 ,余二组不给药 ,用ELISA法检测各组术前、术后 1、3、7、14、30d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PAI 1)的水平 ,并于术后 30d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各组血管内膜厚度及管腔狭窄度。结果 动脉球囊损伤后 ,药物治疗组PAI 1水平、内膜的厚度及管腔狭窄度均明显低于单纯损伤组。结论 血管球囊损伤术后纤溶系统作用的减弱影响动脉壁损伤再修复过程 ,captopril可使纤溶系统保持平衡 ,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8.
自1981年以来,我们共收治急性四肢血管损伤30例(不包括断肢),无一例截肢。1.资料分析:本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16~34岁,平均27岁。其中开放性损伤15例,切割伤6例,枪弹伤2例,闭合性损伤7例。动脉损伤21条(肱动脉4条,桡动  相似文献   

19.
孙国强  刘红旗 《山东医药》2008,48(18):82-83
四肢枪击伤致主干神经损伤13例,其中伤及股神经2例、坐骨神经5例、腓总神经2例、桡神经2例、正中神经1例、胫后神经1例,合并股动脉损伤2例,胭动脉及胫后动脉损伤各1例.一期行受损神经吻合8例,清创后二期修补5例.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良好6例,部分恢复3例,恢复不理想2例,失随访2例.认为四肢枪击伤后怀疑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应急诊行手术探查以便确诊,对有主要神经损伤者,如神经缺损不大或软组织条件尚可,应一期修复神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11例(18髋)下肢血管损伤患者的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闭孔动脉及臀下动脉起点、分布及走行。结果显示,旋股外动脉主要起于股深动脉;旋股内动脉起始点不恒定;闭孔动脉多起于髂内动脉干前支,并与旋股内动脉形成吻合;臀下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干前支,75%与旋股内动脉分支、60%与旋股外动脉分支形成吻合。认为旋股内、外动脉是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主要靶血管,闭孔动脉、臀下动脉常作为补偿靶血管;DSA技术有助于判断股骨头颈血管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